| 书名: | 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按需印刷]|806066 | 
| 图书定价: | 36元 | 
| 图书作者: | (美)林恩.夏普.佩因(Lynn Sharp Paine)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0:00:00 | 
| ISBN号: | 7111130901 | 
| 开本: | 16 | 
| 页数: | 374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林恩·夏普·佩因 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她是哈佛商学院约翰G.麦克林讲座教授(John G.McLean Professor)和前Novartis研究员。她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过领导学和商业道德的咨询,她在《哈佛商业评论》、《商业伦理期刊》以及其他大型商业期刊和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 
| 内容简介 | 
| 你只要看一下报刊的头条——从会计丑闻,到要求给予不道德行为更严厉惩罚的呼吁,就可以看到许多商业世界里“关注公司道德”的明证,它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一种全新的商业道德理念和高标准的公司行为。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与公司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相适应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标是将高尚的伦理标准与优异的经济结果结合在一起。 《公司道德》一书雄辩地论证了公司道德的价值并且表明支持道德导向的改善风险管理、提升组织效能、增加股东信心和提升社会声望对于公司创造杰出业绩的贡献。作者还提出了实施企业道德系统的各种策略,提供了在提倡公司道德的新时代创建一家繁荣的公司所需要的一系列工具。 | 
| 目录 | 
前言 第1章 价值的回归 1 第2章 强调商业道德有回报吗 29 第3章 现实性考察 55 第4章 公司人格化的进展 81 第5章 更高的标准 111 第6章 新公司道德的主张 139 第7章 高水平的运营 177 第8章 制定决策的罗盘 211 第9章 中心驱动的公司 241 附录A 不断出现的标准 265 译者后记 271  |  
| 编辑推荐 | 
| 你只要看一下报刊的头条——从会计丑闻,到要求给予不道德行为更严厉惩罚的呼吁,就可以看到许多商业世界里“关注公司道德”的明证,它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一种全新的商业道德理念和高标准的公司行为。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与公司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相适应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标是将高尚的伦理标准与优异的经济结果结合在一起。  |  
这本《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领导者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觉得,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确保企业的行为符合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本书并没有采取那种空洞的说教口吻,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到了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比如,书中对供应链透明度那一段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透明,更是详细拆解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工具来追踪和验证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那些隐蔽的“道德陷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那些在法律边缘游走,但明显违背商业良知的行为,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评判框架。读完这部分,我立刻着手对我们公司的供应商审核流程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感觉就像是给企业装上了一个更可靠的导航系统,确保我们不偏离正确的航道。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远胜于那些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商业管理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支撑,而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长期价值创造”时,巧妙地将道德合规成本与品牌信任溢价进行了量化对比。很多企业老板倾向于将道德建设视为一种“成本中心”,认为它会直接削弱短期盈利能力。但这本书通过一系列跨行业、长周期的数据模型,有力地反驳了这种短视观念,揭示了在品牌声誉受损时,恢复市场信心的成本是多么高昂,有时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中引用的一个关于科技公司声誉危机的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投资者信心是如何因为一次公关灾难而崩塌的,那种对股东价值的毁灭性打击,比任何一次合规罚款都要沉重得多。这套“道德即资产”的逻辑,对于那些需要向董事会汇报的CFO们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商业论据,它让道德决策上升到了战略决策的高度。
评分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重建了对“工作意义”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道德规范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情,与我日常处理的文书工作、数据录入毫无关系。然而,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微小的决定,每一次对流程的遵守或敷衍,都在为整个企业的道德图景添砖加瓦。书中探讨了“心理安全感”与“道德勇气”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个害怕因指出问题而遭到报复的环境,必然滋生出系统性的不道德行为。作者提出的“自下而上的道德倡议”机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反馈回路,鼓励基层员工在不危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大胆地发出警报。我所在团队最近就发生了一起因流程疏忽可能导致客户数据泄露的事件,以往大家可能会选择沉默以求自保,但这次,我们鼓起勇气按照书中所述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先进行了内部探讨,最终成功在问题扩大前得到解决。这本书真正让“道德”从一句口号,变成了一种可执行、可捍卫的职场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也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这或许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暗示,与内容的主题相得益彰。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它成功地摆脱了传统企业伦理书籍的沉闷感。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承认管理者在面对巨大市场压力时所承受的道德张力,并没有将他们描绘成非黑即白的圣人。相反,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箱,用于管理这种内在的冲突,教会我们在高压下,如何做出“伤害最小化”的选择。例如,书中关于员工激励机制如何不经意间扭曲道德判断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部门的KPI设定,发现某些过度激进的目标设定,实际上是在无形中鼓励了不当的业绩冲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道德,更是在“实践”一种更审慎、更具前瞻性的领导力。
评分作为一名刚步入管理层的年轻主管,我发现自己经常在“效率优先”和“合规谨慎”之间摇摆不定。这本书就像是为我这样的人准备的“管理试金石”。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对错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允许犯错但鼓励学习的道德框架。书中关于“制度性惰性”的部分非常深刻,它指出很多不道德行为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僵化的、过时的内部流程,这些流程在面对新的商业模式或技术时失去了适应性,反而成了滋生不当行为的温床。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道德压力测试”概念,即定期模拟最坏情况,看现有流程能否有效应对。这比定期的合规培训要有效得多,因为它将道德问题转化成了一种工程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迭代。这本书真正让我明白,好的道德管理不是靠约束力,而是靠富有弹性和适应性的内部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