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儒藏总目-经部(上下)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5-01 |
| 作者:本社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780.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11874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儒藏总目》是《儒藏》的较为完整目录,是编辑《儒藏》的参考目录,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总目参考历代目录学成果,选取历代目录记录典籍的基本项目,斟酌其分类体系,制定《总目》的分类体系。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记录现存古籍中属于儒学的品种。
张玉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前言 凡例 易类 一、正文之属 二、传说之属 三、图说之属 四、沿革之属 五、文字音义之属 附录一 易占之属 附录二 易纬之属 附录三 古易之属 书类 一、正文之属 二、传说之属 三、分篇之属 四、书序之属 五、沿革之属 六、文字音义之属 附录一 书纬之属 附录二 逸书之属 诗类 一、正文之属 二、传说之属 二、分篇之属 四、三家诗之属 五、诗序之属 六、诗谱之属 七、沿革之属 八、文字音义之属 ……
这部《儒藏总目-经部(上下)》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罗列了多少部经书,更在于它所呈现出的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每一部经典时,都引用了历代重要学者的评价和解读,这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同一部经典。比如,在提到《论语》时,它不仅列出了各种版本的《论语》,还详细介绍了自汉代以来重要的《论语》注疏,如何晏、朱熹等人的观点,并简述了他们的侧重点。这种梳理,极大地减轻了我自己去搜集和对比这些资料的负担。让我觉得,编著者们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智慧的引路人。通过这些历代大师的眼睛,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但又不知从何入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翻阅《儒藏总目-经部(上下)》,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知识森林,而这部总目,就是那张最详尽、最权威的地图。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书目汇编,更是一份精密的学术梳理。我尤其欣赏它在每部经典条目下,所附带的“辨伪”和“学术源流”等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古籍文献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辨别文献的真伪,了解其思想的演变,从而避免走入学术误区。比如,在介绍《乐记》时,它详细阐述了《乐记》在《礼记》中的地位,以及其在音乐与礼仪、情感之间的深刻关联,并引述了历代学者对其内容的解读。这种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并对这部经典产生一个全面的认识。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全面的考量,使得这部总目成为我进行学术研究和个人阅读的强大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那些古代的经书离我太遥远,充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古老的礼制。然而,当我翻开《儒藏总目-经部(上下)》时,我被它所营造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却又意外地感受到了亲切。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温和而详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经部的风貌。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重要经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概述,比如,《诗经》是如何在不同时期被整理和传唱,又比如,《易经》是如何从占卜之术逐渐演变成哲学思想的载体。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觉得那些冰冷的文字背后,也曾有过鲜活的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这种描述,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醇厚而回甘,让我对儒家经典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这部《儒藏总目-经部(上下)》实在是太厚重了,刚拿到手上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体量给镇住了。翻开封面,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古朴的年代。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严谨的编排体系,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划分,再细分到各个小类,条理清晰得仿佛一张宏大的文化地图,让我这个初涉儒家经典的读者,瞬间有了方向感。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部经典都附带了详细的版本信息和流传概况,这对于研究古籍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是书目,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献指南,让我在浩瀚的经籍海洋中,能够找到最准确的航标。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尤其对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典,我一直有深入了解的愿望,而这部总目,无疑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评分这部《儒藏总目-经部(上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详而不乱”,“博而不杂”。它在梳理浩如烟海的经部典籍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耐心和功力。我注意到,在介绍每一部书时,它都尽可能地包含了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概要、重要版本、以及历代学者对其的评价。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想深入研究某一特定经典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我一直对《尚书》中的一些篇章感到困惑,这部总目不仅列出了《尚书》的不同版本,还简要介绍了历代对其真伪和内容的争议,并引用了几位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这让我能够快速地了解相关的学术背景,为我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在我探索儒家经典这座巨大的图书馆时,指引着我找到我所需要的方向,并提供给我最需要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