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集——思想散论》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冷风集——思想散论》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嘉映 著
图书标签:
  • 思想
  • 哲学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社会
  • 时评
  • 文学
  • 冷风
  • 东方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15189
商品编码:269585949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冷风集——思想散论

定价:16.00元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01

ISBN:9787506015189

字数:178000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冷风集》是一篇学术随笔。收录的作品都有着作者深入的研究成果,深刻分析了哲学这一概念的方方面面。文章入木三分、笔力雄健、观点新颖,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慧眼。广大读者不妨细细品味,一定让你回味无穷。

目录


部分
初识哲学
摘自旅行人信札
第二部分
五味盐之二
论享乐
读《万历十五年》
说“淡”
读《读书》
书的长度
读《中国书评》
读《停滞的帝国》
读《Modes of Thought》及其中译本
谈大学教育
谈学术和学术语言
说气功
读《嫉妒与社会》
读《荣木谭》
纠缠与疏朗
闲话希腊
第三部分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求真
无法还原的象
事物、事实,论证
从认知发展看科学
让语言自己说话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陈嘉映,男,在内蒙突泉插队八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读德语、读西方哲学。后到美国读书,1993年回国,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教。身无长技,好哲学,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写了一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陆陆续续发表过几篇论文,

文摘


序言



尘封的墨痕: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一本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与思想蜕变的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已出版的文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钩沉辑录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所经历的深刻的思想转向、精神挣扎与文化选择。它旨在描摹一幅复杂而多维的近代知识群像,探究他们的心灵如何在传统、西方、革命与现代性的多重拉扯中,最终铸就了影响中国百年走向的精神底色。 第一部分:旧的崩塌与新的迷惘(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着重描绘清末民初,帝国秩序瓦解后,知识阶层所面对的“天崩地裂”般的文化真空。 1. 传统教化的消逝与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 详细考察科举制度废除后,旧式读书人如何从“士大夫”的社会角色中失重。他们既是旧学问的继承者,又不得不面对新式学堂带来的知识结构颠覆。书中将细致分析“新旧”知识人之间微妙的张力,以及他们在家庭、宗族乃至国家层面的价值失位感。 2. 早期西学引入的破碎化阅读: 探讨早期翻译思潮(如严复、林琴南的影响)如何将西方思想碎片化地引入中国。这些思想并非系统地被理解和吸收,而是被用作修补或推翻旧结构的工具。重点剖析“西学为用”与“体用之辩”在知识界引发的持续焦虑。 3. 留学潮的初期冲击与文化失调: 记录第一代留洋学生归国后的“局外人”心态。他们带着先进的知识和观念,却发现社会结构并未同步更新。分析他们在个人生活、婚姻观念、乃至艺术审美上与本土文化的巨大鸿沟,以及由此产生的精英主义倾向与民众隔阂。 第二部分:启蒙的狂热与思想的熔炉(1920年代) 本部分聚焦于“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对启蒙的集体狂热,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流派的激烈碰撞。 1. 白话文运动的文化革命意义: 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革新,更深入探讨白话文运动如何重塑了知识分子的表达主体性,以及它在构建“现代国民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分析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推广新文化工具时,所抱持的功利性与理想性。 2. 思想的“进口替代”: 详细梳理当时引入的各个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等。重点不在于介绍这些学说的理论细节,而在于剖析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社会观察和政治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裁剪与诠释。例如,不同派系如何解释“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优先次序。 3. 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初次深度捆绑: 考察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参与政治组织与社会运动的过程。分析他们如何从纯粹的文化批判者转向社会干预者,以及这种转变在实践中遭遇的挫折与幻灭感。探讨“介入”与“超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在夹缝中求生: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抉择(1930年代至抗战时期)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究在政治高压、民族危亡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选择如何被极端化、对立化。 1. 知识的工具化倾向: 记录在国家存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被迫接受或主动拥抱“为人生”的写作观。分析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如何被要求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以及这种环境对知识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的侵蚀。 2. “左翼”与“右翼”思想的界限模糊: 剖析在特定历史时期,原本泾渭分明的思想阵营如何因现实压力而产生内部的复杂流动与妥协。书中将呈现那些在不同立场间摇摆、或试图开辟第三条道路的知识个案,揭示他们内心的撕裂感。 3. 战时知识的迁徙与坚守: 详细描绘西南联大等教育机构在沦陷区外艰难维系学术传统的过程。这部分侧重于描绘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之间的对比,展现知识分子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坚守学术规范来维护人的尊严和文化传承的火种。分析“学术救国”的理念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内涵。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悖论与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结语部分,是对上述所有精神探索成果的总结与反思。 1. 现代性焦虑的长期性: 总结近代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未能完全解决的“何以为人”“如何安顿自我”的根本性哲学追问。他们的挣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进程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 2. 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批判与反思: 梳理部分先驱者在晚年或其重要论述中,对自己早年激进主张的反思与修正。这部分着眼于思想的成熟与回归理性、强调个体内省的趋势。 3. 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透镜,让读者能够审视我们今日的知识文化环境,如何继承或摆脱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探索与彷徨中留下的精神遗产。它不是对历史的盖棺定论,而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悲怆与光荣的知识探索史的一次严肃致敬与深度还原。 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私人信函及当时报刊文章的梳理与重构,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矛盾的近代知识分子群像,探究他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精神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引人入胜,那种沉郁却又内敛的蓝色调,配上那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淀感。初翻开时,我并没有急于去阅读那些思辨的文字,而是被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所折服。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通过他独到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瞬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那些篇章的结构,并非是那种刻板的论证堆砌,反而更像是作者在深夜里独坐,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场坦诚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一个光线幽暗却布置精巧的茶室,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酽茶,初入口时或许带着一丝涩意,但回味无穷,留下的是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困惑与探寻的冲动。这种文字的力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共振,让人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之感,那是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最好注脚。我时常在某些段落前停下来,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太“对”了,对到让人拍案叫绝,甚至会忍不住对着空气感叹:“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解构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点如潮水般涌来,真伪难辨,情绪先行。而作者却像是站在时间之外的观察者,冷静地剖析着我们这个世代最深层的焦虑与矛盾。他没有简单地站队或谴责,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剥开了那些包裹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精神困境。例如,他对于“效率至上”的反思,那种将人生所有环节都量化、工具化的倾向,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到脊背发凉。这种思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脉络清晰的认知之上。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知识储备深厚,但他却懂得收放自如,绝不卖弄学问,而是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巧妙地熔铸于日常的观察之中。读完一篇关于“虚拟与真实”的论述后,我出门看车水马龙的街道,忽然间觉得眼前的景象都多了一层疏离的滤镜,思考着我们到底是被科技奴役,还是真正获得了自由。这种由阅读引发的对现实的“二次审视”,正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这类思想散论对我来说,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极佳的思维体操,锻炼了逻辑的弹性;另一方面,如果作者的立足点过于清高或脱离烟火气,就容易沦为自说自话的呓语。然而,这部集子令人惊喜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虽然锐利,但绝非冷酷无情。他偶尔会流露出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灰色地带”话题的方式。他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矛盾的双方,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不把话说满”的留白艺术,使得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探讨一个复杂的难题,他把所有可能性都摆在了桌面上,但最终的决定权和责任感,却留给了你。这让阅读体验变得主动且充满参与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姿态,比任何高屋建瓴的结论都更有力量,它培养的不是追随者,而是思考者。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让我用最直观的感受来概括这本书的影响力,那便是“清醒”。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立刻变得雄心万丈、准备去改变世界的激情之作,相反,它更像是一剂让人头脑瞬间降温的清凉剂。它剥去了那些被美化或过度浪漫化的社会表象,直抵本质的坚硬。作者的批判性思维如同锋利的冰锥,精准地刺破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其他材料时,也下意识地用书中的某些思维模型去套用、去审视。这种思维模式的迁移和内化,是衡量一本思想类书籍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心灵鸡汤,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的“眼镜”。这副“眼镜”或许不那么赏心悦目,因为它会让你看到那些不太光鲜的角落,但它无疑让你变得更加真实和警醒。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它让你不再轻易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这或许是一个细节控的偏执,但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摩挲的书来说,手感至关重要。那种略带粗粝感、但吸墨性极佳的纸张,让油墨的质感得以完美呈现,即便是用最普通的钢笔书写旁注,也不会有洇开的烦恼。而更重要的是,排版带来的阅读舒适度。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低于其他同类读物。这种对阅读载体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于内容本身的珍视。它传达了一种信息:这本书值得你慢下来,值得你用心地去对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电子屏幕的快速浏览,反而错过了文字本身所蕴含的节奏感和韵律。而《冷风集》则强迫你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逗号、每一个分号背后隐藏的语气转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简直是一种奢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