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必要的丧失
定价:35.00元
作者:(美)维奥斯特,吴春玲,江滨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2140803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都在丧失:
母体、安全感、智齿、童年、敏锐、、青春、信任、梦想、好奇心、单纯、伴侣、话语、权力、自由、健康、勇气、容颜、亲人、信仰、记忆、生命……
甚至连“丧失”这个词本身,我们也无法把握
所以,放下心事,际会未来
☆ 心理分析大师朱迪思维奥斯特笔下的“个人心理编年史”
☆ 适合全家共飨的家庭心理读物,值得一生阅读的心灵成长之书
☆ 融合30多位心理分析专家观点,200多起经典案例
☆ 连续28周雄踞图书畅销榜TOP10,蝉联《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 美国再版10余次,译成32种文字,全球1000万册
☆ 带我们走出依赖、偏执、欲念、纠结的心理沼泽
内容提要
这本书讲述为了成长我们必须要放弃的东西,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括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春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
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必不可少,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没有丧失便没有未来。美国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缺失心理学之母”朱迪思维奥斯特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不完美是我们人生各阶段不得不面对的。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心想事成,世界不会围绕我们转动,但也不必对人生沮丧,我们要做的是翻开这本书,它会帮你真正地静下心来,让你拥有健康的心态。
目录
Part 1 初的分离:脱离母体
Chapter 1 分离焦虑:“我要妈妈”
Chapter 2 一体幻想:神秘的结合
Chapter 3 独立意识:大无畏的冒险家
Chapter 4 人格分歧:孤独的大写字母“I”
Chapter 5 爱的限制:“我要吞了你,因为我是这么爱你”
Part 2 成长的代价:内心冲突
Chapter 6 爱的分割: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宝宝
Chapter 7 危险欲望:从出生起就已然存在
Chapter 8 性别局限:当女孩成为女人
Chapter 9 内疚过度:我的植物死了,我就感到内疚
Chapter 10 责任领域:我们终于长大成人
Part 3 情感的挣扎:爱与哀伤
Chapter 11 理想褪色:生活是受约束的梦
Chapter 12 友情谅解:爱与嫉妒共存
Chapter 13 婚姻幻象:不要让期待变成失态
Chapter 14 放手孩子:“妈妈,现在去上学的不是我们——是我”
Chapter 15 角色分配:你会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吗?
Part 4 中年的疑惑:韶华已逝
Chapter 16 迎接哀伤:我无法接受,看着你的墓地……
Chapter 17 人到中年:成熟年代,别样情怀
Chapter 18 生命衰落:我变老了……变老了……
Chapter 19 走向死亡:这个世界会永远继续下去
Chapter 20 重建联系:我们接受了所有不完美却甜美的
作者介绍
朱迪思·维奥斯特(JudithViorst)美国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作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出版的心理学经典著作有:《成年人的婚姻》《不完美控制》《必要的丧失》《人们和其他令人恼火的事情》。2011年,获得由“美国女性及家庭研究中心”颁发的“终生成就鼻祖奖”,被誉为“缺失心理学之母”,是美国当下受追捧的女性心理学大师。
文摘
序言
(一)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苍凉感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悲伤,而是一种历经千帆后的淡然与深刻。作者的文字像一把锋利却又不失温度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空洞与缺失。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切,但这本书却像一面魔镜,照出了我们为了追求所谓“成功”而在不知不觉中遗失的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也许是一段不被打扰的宁静,也许是一份纯粹的热爱,又或许是与某个重要的人之间那种毫无保留的坦诚。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选择,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进步”,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隐形的代价?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它更像是提供了一种清醒的视角,让我们直面那些我们曾经逃避或粉饰的“丧失”。叙事手法上,它似乎在不同的时间线上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主题,让人在迷惘中寻找一丝被隐藏的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因此,它带来的思考和触动更为持久和有力。
评分(五)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重而又启迪”。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但正是这种对“失落”的深刻描摹,反而催生出一种奇特的积极力量。它告诉我们,所有的失去都不是终点,而是蜕变的前奏。那些曾经紧握不放的东西,一旦松手,才能腾出空间去拥抱新的可能性。书中对“遗忘”的描写尤其动人,它将遗忘描绘成一种仁慈的自我保护机制,虽然痛苦,但却必要。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情感抒发,而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读完之后,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沉淀下了一些东西,那种浮躁感被一种坚实的、带着些许伤痕的平静所取代,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四)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大胆地打破了时间逻辑的限制,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场景,都像是散落的碎片,只有当读者将它们努力拼凑起来时,才能看到一个完整却又令人心碎的画面。作者似乎对“空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没有被直接言说的部分,那些留给读者想象和填补的巨大留白,反而比任何浓墨重彩的描写都更有力量。它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点,而是设置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去面对和解答那些关于“如何与不完美共存”的终极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意味着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会是独一无二的,你读到的“丧失”,很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的那个痛点。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二)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的叙事那样线性展开,而是像一幅复杂的多声部交响乐,各个章节的旋律时而交织,时而独立,却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摹人物心理活动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腻。每一个人物的挣扎、每一次犹豫,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让人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的那种窒息感。它探讨的“丧失”并非仅仅指向物质的失去,更多的是关于身份认同、情感连接以及对未来确定性的消亡。比如,书中对“记忆的磨损”那一段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提醒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引以为傲的过往也会在不断的重构中变得面目全非。我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脑海中盘旋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那种挥之不去的“错位感”,仿佛我们都在努力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而我们自身却在适应的过程中被悄悄地裁剪、重塑,直至面目全非。这是一种关于存在主义的沉重探讨,但作者却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完成了这一切。
评分(三)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独特的一种。它大量运用了意象化的表达,晦涩中透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初读时,我甚至需要反复咀嚼一些句子,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多层含义。这种阅读的“难度”,反而成了一种享受。它迫使你的思维从日常的快速浏览模式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近乎冥想的状态。这本书的叙事声音非常稳定,无论情节如何跌宕起伏,总有一种冷静、超然的旁观者视角贯穿始终,这使得那些极度私密和痛苦的场景,反而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史诗感。它探讨的“必要的丧失”,似乎暗示着一种宇宙间的平衡法则:只有不断地舍弃那些不再适合我们成长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向着某个更高远的维度迈进。这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和投入,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会重塑你对“拥有”与“失去”的根本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