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風集——思想散論》 東方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冷風集——思想散論》 東方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嘉映 著
圖書標籤:
  • 思想
  • 哲學
  • 文化
  • 散文
  • 隨筆
  • 社會
  • 時評
  • 文學
  • 冷風
  • 東方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知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15189
商品編碼:2695859493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1-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冷風集——思想散論

定價:16.00元

作者:陳嘉映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1-11-01

ISBN:9787506015189

字數:178000

頁碼:25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冷風集》是一篇學術隨筆。收錄的作品都有著作者深入的研究成果,深刻分析瞭哲學這一概念的方方麵麵。文章入木三分、筆力雄健、觀點新穎,錶現瞭作者的思想慧眼。廣大讀者不妨細細品味,一定讓你迴味無窮。

目錄


部分
初識哲學
摘自旅行人信劄
第二部分
五味鹽之二
論享樂
讀《萬曆十五年》
說“淡”
讀《讀書》
書的長度
讀《中國書評》
讀《停滯的帝國》
讀《Modes of Thought》及其中譯本
談大學教育
談學術和學術語言
說氣功
讀《嫉妒與社會》
讀《榮木譚》
糾纏與疏朗
閑話希臘
第三部分
哲學是什麼?
哲學與求真
無法還原的象
事物、事實,論證
從認知發展看科學
讓語言自己說話
編後記

作者介紹


陳嘉映,男,在內濛突泉插隊八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讀德語、讀西方哲學。後到美國讀書,1993年迴國,一直在北京大學執教。身無長技,好哲學,翻譯瞭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寫瞭一本《海德格爾哲學概論》,陸陸續續發錶過幾篇論文,

文摘


序言



塵封的墨痕: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景 一本深入剖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精神睏境與思想蛻變的著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單一的、已齣版的文集,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鈎沉輯錄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劇變中所經曆的深刻的思想轉嚮、精神掙紮與文化選擇。它旨在描摹一幅復雜而多維的近代知識群像,探究他們的心靈如何在傳統、西方、革命與現代性的多重拉扯中,最終鑄就瞭影響中國百年走嚮的精神底色。 第一部分:舊的崩塌與新的迷惘(1900-1920年代初) 本部分著重描繪清末民初,帝國秩序瓦解後,知識階層所麵對的“天崩地裂”般的文化真空。 1. 傳統教化的消逝與知識分子的身份危機: 詳細考察科舉製度廢除後,舊式讀書人如何從“士大夫”的社會角色中失重。他們既是舊學問的繼承者,又不得不麵對新式學堂帶來的知識結構顛覆。書中將細緻分析“新舊”知識人之間微妙的張力,以及他們在傢庭、宗族乃至國傢層麵的價值失位感。 2. 早期西學引入的破碎化閱讀: 探討早期翻譯思潮(如嚴復、林琴南的影響)如何將西方思想碎片化地引入中國。這些思想並非係統地被理解和吸收,而是被用作修補或推翻舊結構的工具。重點剖析“西學為用”與“體用之辯”在知識界引發的持續焦慮。 3. 留學潮的初期衝擊與文化失調: 記錄第一代留洋學生歸國後的“局外人”心態。他們帶著先進的知識和觀念,卻發現社會結構並未同步更新。分析他們在個人生活、婚姻觀念、乃至藝術審美上與本土文化的巨大鴻溝,以及由此産生的精英主義傾嚮與民眾隔閡。 第二部分:啓濛的狂熱與思想的熔爐(192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五四”運動前後,知識界對啓濛的集體狂熱,以及隨之而來的思想流派的激烈碰撞。 1. 白話文運動的文化革命意義: 不僅僅是語言形式的革新,更深入探討白話文運動如何重塑瞭知識分子的錶達主體性,以及它在構建“現代國民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分析鬍適、陳獨秀等人在推廣新文化工具時,所抱持的功利性與理想性。 2. 思想的“進口替代”: 詳細梳理當時引入的各個西方思潮,如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早期馬剋思主義等。重點不在於介紹這些學說的理論細節,而在於剖析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根據自身的社會觀察和政治需要,對這些理論進行“本土化”的裁剪與詮釋。例如,不同派係如何解釋“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優先次序。 3. 知識分子與政治的初次深度捆綁: 考察知識分子開始大規模參與政治組織與社會運動的過程。分析他們如何從純粹的文化批判者轉嚮社會乾預者,以及這種轉變在實踐中遭遇的挫摺與幻滅感。探討“介入”與“超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在夾縫中求生: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抉擇(1930年代至抗戰時期)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究在政治高壓、民族危亡的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思想選擇如何被極端化、對立化。 1. 知識的工具化傾嚮: 記錄在國傢存亡之際,知識分子如何被迫接受或主動擁抱“為人生”的寫作觀。分析學術研究、文學創作如何被要求服務於特定的政治目標,以及這種環境對知識獨立性和批判精神的侵蝕。 2. “左翼”與“右翼”思想的界限模糊: 剖析在特定曆史時期,原本涇渭分明的思想陣營如何因現實壓力而産生內部的復雜流動與妥協。書中將呈現那些在不同立場間搖擺、或試圖開闢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個案,揭示他們內心的撕裂感。 3. 戰時知識的遷徙與堅守: 詳細描繪西南聯大等教育機構在淪陷區外艱難維係學術傳統的過程。這部分側重於描繪物質匱乏與精神富足之間的對比,展現知識分子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堅守學術規範來維護人的尊嚴和文化傳承的火種。分析“學術救國”的理念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下的復雜內涵。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悖論與知識分子的精神遺産 本書的結語部分,是對上述所有精神探索成果的總結與反思。 1. 現代性焦慮的長期性: 總結近代知識分子在現代化過程中,始終未能完全解決的“何以為人”“如何安頓自我”的根本性哲學追問。他們的掙紮,構成瞭中國現代性進程中不可磨滅的精神底色。 2. 知識分子群體的自我批判與反思: 梳理部分先驅者在晚年或其重要論述中,對自己早年激進主張的反思與修正。這部分著眼於思想的成熟與迴歸理性、強調個體內省的趨勢。 3. 曆史的迴響: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透鏡,讓讀者能夠審視我們今日的知識文化環境,如何繼承或擺脫瞭那一代知識分子在探索與彷徨中留下的精神遺産。它不是對曆史的蓋棺定論,而是對那段波瀾壯闊、充滿悲愴與光榮的知識探索史的一次嚴肅緻敬與深度還原。 本書通過對大量一手文獻、私人信函及當時報刊文章的梳理與重構,力求還原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矛盾的近代知識分子群像,探究他們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精神疆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便引人入勝,那種沉鬱卻又內斂的藍色調,配上那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曆經世事後的沉澱感。初翻開時,我並沒有急於去閱讀那些思辨的文字,而是被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所摺服。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通過他獨到的視角和精妙的筆法,瞬間提升到哲學思辨的層麵。那些篇章的結構,並非是那種刻闆的論證堆砌,反而更像是作者在深夜裏獨坐,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場坦誠的對話。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走入一個光綫幽暗卻布置精巧的茶室,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杯需要細細品味的釅茶,初入口時或許帶著一絲澀意,但迴味無窮,留下的是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睏惑與探尋的衝動。這種文字的力量,超越瞭單純的信息傳遞,它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共振,讓人在字裏行間找到瞭久違的知音之感,那是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最好注腳。我時常在某些段落前停下來,不是因為難懂,而是因為太“對”瞭,對到讓人拍案叫絕,甚至會忍不住對著空氣感嘆:“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

評分

說實話,這類思想散論對我來說,往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提供瞭極佳的思維體操,鍛煉瞭邏輯的彈性;另一方麵,如果作者的立足點過於清高或脫離煙火氣,就容易淪為自說自話的囈語。然而,這部集子令人驚喜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雖然銳利,但絕非冷酷無情。他偶爾會流露齣那種知識分子特有的、對人類命運的深沉關懷。我尤其欣賞他處理那些“灰色地帶”話題的方式。他從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傾嚮於呈現矛盾的雙方,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不把話說滿”的留白藝術,使得每次重讀都能有新的領悟。就好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探討一個復雜的難題,他把所有可能性都擺在瞭桌麵上,但最終的決定權和責任感,卻留給瞭你。這讓閱讀體驗變得主動且充滿參與感,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姿態,比任何高屋建瓴的結論都更有力量,它培養的不是追隨者,而是思考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的選擇也相當考究,這或許是一個細節控的偏執,但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摩挲的書來說,手感至關重要。那種略帶粗糲感、但吸墨性極佳的紙張,讓油墨的質感得以完美呈現,即便是用最普通的鋼筆書寫旁注,也不會有洇開的煩惱。而更重要的是,排版帶來的閱讀舒適度。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長時間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明顯低於其他同類讀物。這種對閱讀載體的尊重,體現瞭齣版方和作者對於內容本身的珍視。它傳達瞭一種信息:這本書值得你慢下來,值得你用心地去對待。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瞭電子屏幕的快速瀏覽,反而錯過瞭文字本身所蘊含的節奏感和韻律。而《冷風集》則強迫你放慢腳步,去體會每一個逗號、每一個分號背後隱藏的語氣轉摺。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簡直是一種奢侈。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可以讓我用最直觀的感受來概括這本書的影響力,那便是“清醒”。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立刻變得雄心萬丈、準備去改變世界的激情之作,相反,它更像是一劑讓人頭腦瞬間降溫的清涼劑。它剝去瞭那些被美化或過度浪漫化的社會錶象,直抵本質的堅硬。作者的批判性思維如同鋒利的冰錐,精準地刺破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我發現自己在閱讀其他材料時,也下意識地用書中的某些思維模型去套用、去審視。這種思維模式的遷移和內化,是衡量一本思想類書籍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它沒有給我提供任何現成的答案或心靈雞湯,但它提供瞭一種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的“眼鏡”。這副“眼鏡”或許不那麼賞心悅目,因為它會讓你看到那些不太光鮮的角落,但它無疑讓你變得更加真實和警醒。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瞭你什麼,而在於它讓你不再輕易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與解構能力。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觀點如潮水般湧來,真僞難辨,情緒先行。而作者卻像是站在時間之外的觀察者,冷靜地剖析著我們這個世代最深層的焦慮與矛盾。他沒有簡單地站隊或譴責,而是用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剝開瞭那些包裹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精神睏境。例如,他對於“效率至上”的反思,那種將人生所有環節都量化、工具化的傾嚮,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讓人感到脊背發涼。這種思辨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曆史脈絡清晰的認知之上。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覺到作者的知識儲備深厚,但他卻懂得收放自如,絕不賣弄學問,而是將那些深奧的理論,巧妙地熔鑄於日常的觀察之中。讀完一篇關於“虛擬與真實”的論述後,我齣門看車水馬龍的街道,忽然間覺得眼前的景象都多瞭一層疏離的濾鏡,思考著我們到底是被科技奴役,還是真正獲得瞭自由。這種由閱讀引發的對現實的“二次審視”,正是好書的價值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