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瓦尔登湖
:35元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著;王光林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8209663
字数: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经济篇 / 002
补充诗篇 / 072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074
阅. / 091
声音 / 102
孤独 / 118
访客/ 128
豆田 / 142
村子 / 154
湖 / 160
贝克农. / 184
更高的法则/ 193
禽兽.邻/ 205
室内取暖 / 218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 / 233
冬天的禽兽/ 247
冬天的湖 / 257
春天 / 271
结束语
内容提要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受读者欢迎的虚构作品。
★《瓦尔登湖》是文学和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在自然的灵性和生活的诗意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梭罗和他的著作更是被整个世界所阅读和怀念。
《瓦尔登湖》不仅为世人提供了一套可供实践的简单诗意的生存方式,还为世人展现了生命的本真和存在的意义。
文摘
贝克农场
有时候,我漫步来到松林,一棵棵松树高耸着,犹如座座庙宇,又似全副装备的海上舰队,松枝摇曳起伏,卷起滚滚松涛,波光潋滟,这么柔软,这么青翠,这么阴凉,就是德鲁伊特人[ 一个崇拜橡树的凯尔特部落。
]见了,也会摈弃他们的橡树,转而到松林里来做礼拜。有时候,我漫步来到弗林特湖边的雪松林,这儿的树上挂满了蓝色浆果,越长越高,就算是矗立在瓦尔哈拉殿堂[ 北欧神话中,主神兼死亡之神奥丁接待战死者英灵的殿堂。
]前,也毫不逊色。大地上,杜松蔓生,果实累累。有时候,我还漫步来到沼泽地带,只见黑云杉上垂悬着松萝地衣,犹如一簇簇花彩,大地表面,伞菌团团,仿佛是沼泽诸神的张张圆桌,而更加美丽的真菌,则似蝴蝶或贝壳,点缀着根根树桩。这里还生长着石竹和山茱萸,红红的桤果闪闪发亮,好似精灵的眼睛;蜡蜂沿树攀缘,就是硬的木头,也会被它压出道道凹痕;野冬青的浆果美不胜收,看得人流连忘返;另外还有不少不知名的野生浆果,光辉耀眼,令人垂涎。它们实在太美了,真不是凡人所能品味的。我一次次拜访的不是某个学者,而是在这一带难得一见的特别树木,它们或远远地生长在某个牧场中间,或生长在森林或沼泽深处,或耸立在高山之巅。比如黑桦木,我们就有一些很好的标本,直径有两英尺;它的远亲黄桦木披着宽大的金色长袍,跟黑桦木一样,散发出幽幽的芳香;还有山毛榉,树干匀称,全身挂满了美丽的地衣,简直无可挑剔。除了零零散散的标本,我知道这一带只有一片这样的小森林,长得已颇为可观,据说还是受附近山毛榉果实吸引的鸽子在此播下的种子,劈开树干,银色的纹理闪闪发亮,真是值得一看;此外还有椴树、鹅耳枥树,还有学名为celtis occidentalis的假榆树,这种树只有一棵是长得好的;还有一棵像桅杆一样高耸的松树,一棵可以做木瓦用的树,以及一棵同寻常的铁杉,它就像是一座宝塔,屹立在森林之中。我能说出名字的树,还有许多。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些树木所在之处就是我朝觐的神殿。
有一次,我碰巧站在一道彩虹的一端,彩虹贯穿大气的底层,使周围的草和叶都染上了色彩,看得我眼花缭乱,仿佛眼前就是五彩缤纷的水晶。这是一条虹光之湖,一时间,我像一条海豚[ 据说海豚临死时会发出美丽的色彩。]生活在虹湖之中。如果彩虹持续的时间长一些,或许我的事业和我的生活也会染上这种色彩。我走在铁路堤道上,常常对自己影子周围的光轮感到惊奇,以为自己也是一位上帝的选民。一位来客告诉我,他面前的那帮爱尔兰人,影子周围就没光轮,有此光轮的只有本地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贝文努特·切利尼[ 贝文努特·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意大利雕塑家。]告诉我们,他被关在圣·安杰洛城堡中时,曾做过一个可怕的梦,或者说产生过一个可怕的幻觉;随后,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巴黎,他影子的头顶上都会有一道灿烂的光环,草上挂着露珠时,那光轮尤其明显。或许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现象,清晨观看尤为明显,甚至在月光下也未尝不可,但在其他时间则不明显。虽然这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像切利尼那样善于想象、动辄激动的情况,完全可以构成迷信的基础。此外,他还告诉我们,他只告诉了几个人。但是,知道自己受到光轮惠顾的人,难道真的很卓越吗?
一天下午,我穿过森林,前去美港钓鱼,以弥补我蔬菜的不足,沿途经过怡和草场,一个附属于贝克农场的地方。贝克农场十分幽静隐蔽,一位诗人曾经赋诗一首,诗的开头是:——
你的入口是一片宜人的耕田,
田里的果树布满了苔藓,
一条红红的小溪缓缓流淌,
麝鼠在边上欢快地滑翔,
还有那活泼敏捷的鳟鱼,
在水里游来游去。[ 此章中的所有诗歌都为钱宁所作。]
在搬到瓦尔登湖之前,我曾想过来此居住。我曾去“钓过”苹果,跃过小溪,吓跑过麝鼠和鳟鱼。下午通常显得十分漫长,许多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天下午,我本想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自然生活,但是出发时,时间已过去了一半。走到半途,又下起了大雨,迫使我在松树下站了半个小时,我在头上堆满树枝,又拿出手帕来挡雨。雨停后我来到湖边,站到齐腰深的水里,在梭鱼密集的地方垂下了钓线,突然间,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此时此刻,除了任凭它响,也别无他法。我想天神也真够神气的,居然发出这种叉状闪电,来打击我这个手无寸铁的可怜渔夫。于是我赶紧奔到近的一个小屋去躲一躲,这座小屋离公路大约有半英里,但离小湖却是近多了,而且长期无人居住。——
一世人生趋暮年,
诗人于此建小巢,
瞧这简陋一小屋,
迟早总要被毁掉。
缪斯如此讲述她的寓言。但是我发现屋里现在住着一位爱尔兰人,名叫约翰·菲尔德,还有他的妻子及几个孩子。大儿子宽宽的脸,已经能帮他父亲干活了,此刻正跟在他父亲旁边,从沼泽地里跑回来躲雨。小的是一个婴儿,圆锥形的脑袋,满脸皱纹,像个巫婆,坐在他父亲的膝盖上,仿佛坐在贵族的宫殿里,他从这个潮湿而又饥饿的家中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陌生人。作为婴儿,强烈的好奇心是他的特权。他好象知道,他是名门贵族的后一个血脉,是整个世界的希望和焦点所在,而不是约翰·菲尔德的又穷又饿的小儿子。屋外,大雨滂沱,雷声隆隆,我们一起坐在漏雨少的屋顶下。从前,我曾在这儿坐过很多次,那时,载这一家来到美国的船还没造好。约翰·菲尔德为人诚实,工作勤恳,但显然无计谋生。他的妻子每天在高大的火炉上烧饭,一顿接着一顿;她一张圆脸油乎乎的,露着胸脯,仍然指望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她手里永远拿着拖把,但却看不出有何用场。小鸡也跑进来躲雨,它们就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在屋内大摇大摆地走着,我想它们太像人了,估计就算烤出来,味道也好不到哪儿去。它们站在那儿,盯着我的眼睛,而且还有意啄我的鞋。与此同时,主人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他给邻近的一位农夫在沼泽地里干活,用一把铲子或沼泽地里用的锄头翻草地,报酬为一英亩地十美元,并可使用一块施了肥的土地一年。当时,他那宽脸的大儿子欢天喜地和他一起工作,一点也不知道他父亲的这笔交易是多么吃亏。我想用我的经验帮帮他,我跟他说,我是他近的一个邻居,虽然看上去像个游手好闲的人,但我来到这儿是为了钓鱼,跟他一样,我也是个自谋生计的人;我住在一个整洁、明亮的小屋里,小屋的造只不过是他每年租用一座破屋的租金而已;如果愿意,一两个月内,他也可以为自己建造一座宫殿。我不喝茶、咖啡或牛奶,也不吃黄油和鲜肉,因此用不着为得到这些而去辛勤工作,也不必吃得太多,所以吃的费用很少。但是如果你要享用茶、咖啡、黄油、牛奶和牛肉,你就得辛勤工作,赚更多的钱去买这些;如果你辛勤工作,你就得多吃,以补充体内的消耗。——所以说,享受也就是在消耗,实际上,消耗还大于享受,这是一笔吃亏的买卖,因此他一生都将带着不满和抵触情绪在劳作,在劳作中一点点耗尽自己的生命。然而,他还以为到美国来是赚了,因为在这儿,可以每天享用茶、咖啡和肉。但是,真正的美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这片国土上,你可以自由地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无所谓享受不享受;在这片国土上,政府并不强迫你去维持奴隶制、支持战争以及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与此有关的其他额外支出。我有意识地跟他谈着话,仿佛他是一名哲学家,或者说他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如果大地上的所有草地都保持着荒芜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是人类自我拯救的结果,我会感到十分高兴。一个人要想找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未必都要研究历史。但是,唉!一个爱尔兰人的文化,居然是老老实实地用沼泽地里使用的锄头去艰苦创业。我告诉他,既然他在沼泽地里辛苦工作,他就需要结实的靴子和耐穿的衣服,而很快它们又会弄脏、磨损,而我穿的是轻便的鞋子和薄薄的衣服,费用还不到他的一半,也许他认为我穿得像个绅士(其实并如此),但是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捉到很多的鱼,够我享用两天,或赚取足够的钱,养活我一个星期,我这样做并没花多少力气,而只是一种消遣。如果他和家人愿意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他们全家也可以在夏天去采摘黑果,以此为乐。听了这席话,约翰长叹一声,而他的妻子则双手叉腰,两眼盯着我。他俩似乎在想,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开始这样一种生活,或者是否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将这笔数目算出来。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靠航位推算的航行,他们不知道如何抵达港口。因此,我想他们还是在按他们的方式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虽然他们竭尽全力,但因缺乏技能,更不懂得运用锋利的楔子,因而他们劈不开生活之柱,也不能将生活中的困难一一加以征服。他们想简陋地应付一下生活,就像人们应付棘手的局面一样。但是他们的作战条件相当不利。唉!约翰·菲尔德,你要知道,生活是不用来算计的,越算计你失去的就越多。
“你钓鱼吗?”我问道。“是啊,我有空时,时常钓一些鱼,我钓的鲈鱼挺不错的。”“你用的是什么诱饵?”“我先用鱼虫钓些银鱼,然后再用这些银鱼做诱饵,钓些鲈鱼。”“你现在就得走了,约翰。”他妻子说,一张脸闪耀着希望,但约翰没有应答。
阵雨已经结束,东边的树林上空出现了一道彩虹,预示着一个美好的黄昏,于是我起身告辞。出门之后,我又讨要一杯水,想借此看一看井底,完成我对这一带的调查,但是,唉!所谓井只是一个浅坑,里面尽是流沙,绳子已经断了,水桶也坏得无法修补。正在这时,他们找了一只烹饪用的杯子盛着水端来了,水似乎蒸馏过,经过再三推辞,才把送到了口渴者的手中,——水还没凉,也没澄清。然而我想,正是这种可怕的水养育了这儿的生命,于是我闭上眼睛,巧妙地将悬浮物摇到水底,然后为了不辜负真诚好客的主人,硬着头皮将水一饮而尽。
雨停之后,我离开了爱尔兰人的屋子,转身又向湖泊走去。我穿过幽闭的草地,越过一个个泥坑和水洼,跋涉在荒凉而野蛮的地方,想快点捉些狗鱼。对于我这个上过中学、读过大学的人来说,这些努力又显得有些大材小用。然而,正当我肩扛彩虹,向红霞满天的西方跑去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隐隐约约有一阵叮当声,透过清新的空气,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的保护神似乎在说,——你要天天钓鱼,处处钓鱼——钓的地方越多越好——你可以无牵无挂,随便在哪个小溪旁或壁炉边休息;你应当趁着年轻,记住造你的主;你应当在黎明前,无忧无虑地起身,去追求各种冒险活动,正午在湖边歇脚,夜晚来临时,就处处为家,天地再大,也没有这儿的大,游戏再有值,也没有这儿玩得有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天性,变得无拘无束,就像这些莎草和欧洲蕨,永远不会变成英国干草。让雷声去轰鸣吧,它会不会毁毁农夫的作物,与你何干?这不是你要劳神的事。就算人们逃到车中、躲到屋里,你也大可以站在乌云下。你的手艺不是用来谋生,而是消遣。你要欣赏大地,而不是拥有大地。由于缺乏进取和信仰,人们还在地踏步,买进卖出,过着像奴隶一样的生活。
啊!贝克农场!
风景线上为瑰丽的风光,
莫过于一点点真诚的阳光。
……
你的牧场周围已围上栅栏,
谁也不会跑去纵酒狂欢。
……
你从不曾与人争辩,
也从无难题使你茫然,
你身着普通的黄褐色服装,
仍像初见时一样驯良。
……
爱者来也,
恨者也来也,
圣鸽的孩子
和州里的那帮盖伊·福克斯[ 1605年试图炸毁英国议会大厦的阴谋家,于11月5日被捉住。]种种阴谋诡计吊在牢牢的椽木上!
到了夜晚,人们从邻近的田野和街道回到家里,家中的声响就在耳边。他们的生命渐渐憔悴,因为他们一再呼吸着同一片空气;从早到晚,他们从未走出过自己的影子。我们应该去遥远的地方,去探索、去历险,然后带着崭新的经历和心灵回家。
我还没有抵达湖边,受到刺激的约翰·菲尔德就从后面追上来了。他决定今天不去沼泽地,而来到湖边和我一起钓鱼。我已经钓到好多鱼,可是他,可怜的家伙,只钓了两条鱼,于是他说,这就是他的运气差;但是当我们变换了船上的座位后,运道也跟着换了位。可怜的约翰·菲尔德!我想他要是能看到这段话,他一定会有所长进的。在这个始的新兴国家里,他还想按古老而传统的乡村方式生活——用银鱼去钓鲈鱼。当然我承认,有时银鱼确实是不错的诱饵。尽管方圆数里,目及之处的土地都归他支配,然而他是一个穷人。他的见识就是他的一切,他继承了爱尔兰人的贫困,继承了他亚当祖母及其在沼泽地的生活方式,因此,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子孙,都不会在这个世界上飞黄腾达,除他们长了蹼的陷在泥沼中的双脚长出了能飞的双翼。
……
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诗人,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19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梭罗一生才华横溢,他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多册,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人。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其主要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
初次接触梭罗,纯粹是出于对“瓦尔登湖”这个名字的向往。我总觉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一定有那么一个宁静的港湾,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让疲惫的身躯得以栖息。当这本《瓦尔登湖》摆在我面前时,那简洁而富有质感的封面,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始的一场精神洗礼。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立刻被文字的华丽所吸引,而是被一种朴素、真诚的语调深深打动。梭罗以他那近乎虔诚的笔触,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没有追求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渲染哲理的深奥,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最日常的点滴:如何搭建小屋,如何种植食物,如何观察自然,如何与孤独相处。他写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写湖面泛起的涟漪,写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写野鸭在水面上划过的轨迹。这一切,都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森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自然的脉搏。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简单生活”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无尽的欲望所裹挟,不断地追逐着更多、更好、更强的外在事物,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满足。梭罗却像一位智者,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精神的丰盈。他教会我们如何摆脱对物质的依赖,如何在简朴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购买《瓦尔登湖》纯属偶然,原本只是被它略带神秘的书名所吸引,但翻开之后,却被梭罗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深深折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一种对“时间”和“生活”的全新认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用,忙于各种事务,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而忙”。梭罗则不然,他选择放慢脚步,走进自然,用一种近乎极致的“慢生活”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他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边两年多的生活,从建造房屋、种植作物,到观察四季更迭、生物习性,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他不是简单地描述,而是通过这些日常细节,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他对于“简单”的推崇,并非是对物质的鄙弃,而是对不必要的复杂性的拒绝,是对那些虚浮的名利和琐事的舍弃,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内心的平和。他的一些论述,比如对“劳动”意义的探讨,对“财富”定义的颠覆,都让我耳目一新,并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被某些社会观念所误导。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断舍离”,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真正需要和渴望的是什么。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而《瓦尔登湖》无疑属于这一类。初读此书,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梭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挑战。他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剖析了现代文明对个体自由和精神独立的侵蚀。他认为,大多数人被社会规则、物质欲望和无谓的羁绊所束缚,如同被锁链捆绑的奴隶,终日奔波,却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感知。他的“瓦尔登湖实验”正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反抗,是他对“生活”二字的重新定义。他选择离开文明的舒适区,回归自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生活。他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写到“我到森林里去,是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生活,以 the best of my ability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且吸取生活的精华,以免在临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活过。”这段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是否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被无形的“社会契约”所束缚,追逐着并非真正渴望的东西?我是否也曾忽略了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盲点和困惑,也为我指明了一条不同寻常但充满力量的道路。
评分读《瓦尔登湖》,就像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品一杯清茶,不急不躁,细细品味。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以及其中流淌着的深邃的智慧。梭罗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讲述自己在湖畔的日常生活,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从他如何亲自搭建小屋,如何从土地里收获食物,到他如何观察星辰的变化、动物的行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着最深刻的道理。例如,他对“勤俭”的理解,并非仅仅是省吃俭用,而是对物质的取舍,是对不必要的欲望的克制,是对内在精神的滋养。他并不反对拥有,但反对被拥有所奴役。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摆脱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心灵反而会获得更大的自由。他在书中对“社会”的批评,也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对个体如何在集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深刻思考。他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被大众的声音所淹没,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简单生活,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一次偶然的书店浏览中,当时被它充满自然气息的书名和朴实无华的封面所吸引。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被梭罗那超脱凡俗的视角和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所打动。他没有选择在人声鼎沸的城市中探索人生的意义,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自然,在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独居生活。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平缓而有力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灵。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在湖畔的点点滴滴,从如何亲手建造自己的小屋,到如何耕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再到他如何观察日升月落,鸟语花香。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简单”生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裹挟,追求着那些可有可无的“更好”。梭罗却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他并没有排斥文明,而是对文明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鼓励人们挣脱社会强加的桎梏,勇敢地探索内心的声音,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