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问题解决
  • 创意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淮安区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98940201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在设计中行走》:一本探索“设计”这一宏大概念背后真实脉络的书籍。 “设计”,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无处不在的词汇,它渗透于我们日常所见的每一个物件,每一次体验,甚至每一个思考模式之中。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时,却常常发现它如同一片迷雾,其边界模糊,其内涵丰富,难以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正是为了试图拨开这层迷雾,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设计”的深度探索之旅。我们并非要描绘具体的设计案例,也不是要传授某种固定的设计方法论,而是要回归设计的本源,审视那些驱动设计生成、塑造设计形态、并最终影响我们生活的、更深层次的原理与逻辑。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对“设计”这一行为本身的“行走”过程的关注。我们认为,设计并非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进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设计者如同行走者,他们跋涉在信息、需求、灵感、材料、技术、文化、情感等复杂的地形之上。每一次的行走,都伴随着探索、试错、迭代,以及对未知领域的不断触碰。因此,与其将设计视为一项技能,不如将其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第一部分:设计的土壤——孕育与滋养 在设计旅程的起点,我们需要探究的是孕育设计的土壤。这片土壤由几个关键的元素构成: 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设计并非凭空出现,它总是针对某种需求而生。然而,现代社会的需求早已不是简单的“有”与“无”之分,而是充满了细微的差异、潜在的渴望、甚至是我们自己尚未察觉的痛点。本书将深入剖析需求的本质,探讨如何从表象的需求挖掘出其深层动机,如何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独特诉求,以及如何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这不仅仅是市场调研,更是一种洞察人性的能力。 信息的洪流与筛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所能汲取的养分——无论是历史的经验、科学的发现、文化的积淀,还是艺术的表达——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识别有价值的元素,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思路,如何构建一个清晰的信息架构,是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本书将探讨信息筛选的策略,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构建设计的逻辑基础。 材料与技术的边界: 设计的实现离不开物质载体与技术的支撑。从最古老的陶土到最前沿的数字材料,从最简单的手工工具到最复杂的自动化系统,材料与技术的演进,不断为设计打开新的可能。然而,材料的属性、技术的限制,同时也构成了设计的边界。本书将审视材料与技术如何塑造设计,又如何被设计所挑战和突破,强调在理解现有条件的同时,也要敢于探索其未知的潜力。 文化与语境的烙印: 任何设计都无法脱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语境。一个在美国被视为高效的设计,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显得突兀;一个在工业时代流行的风格,可能在信息时代显得陈旧。本书将强调对文化符号、社会习俗、历史记忆以及当下语境的深刻理解,如何让设计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普适性,或者如何通过设计来回应和改变特定的文化语境。 第二部分:设计之径——探索与实践 当设计的土壤准备就绪,行走者便踏上了设计之径。这条道路充满了探索与实践的曲折。 直觉与理性的交织: 设计的过程,常常是直觉的闪光与理性的分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将探讨直觉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和信任自己的直觉。同时,也将深入分析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框架、模型来梳理复杂问题,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思考。这种交织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设计的进步。 从概念到实现的转化: 一个好的设计概念,只是旅程的开始。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方案,是检验设计能力的关键。本书将关注概念的细化过程,如何通过草图、模型、原型等方式将抽象的想法具象化。我们将讨论原型在设计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是验证想法的工具,更是与潜在用户进行沟通和反馈的媒介。 迭代与优化的循环: 没有一个设计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也可能暴露新的问题。本书将强调迭代和优化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我们所探讨的“行走”,恰恰是这种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逼近最优解的过程。 跨学科的视野与整合: 优秀的设计往往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灵感。例如,一个交互设计可能需要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甚至叙事学的知识。本书将倡导跨学科的视野,鼓励读者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借鉴和整合不同领域的洞见,从而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深度的设计。 第三部分:设计之境——影响与升华 设计旅程的最终,并非一个终点,而是设计所达到的“境”——它对世界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设计者自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升华。 用户体验的塑造: 最终,设计是为了人。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用户体验。这不仅仅是关注产品的易用性,更包括情感的共鸣、认知的愉悦、以及体验的流畅与愉悦。我们将审视设计的“触感”,即它如何真实地触及用户的感知,并与之产生互动。 价值创造与问题解决: 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价值,解决问题。这种价值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社会性的,或者是文化性的。本书将探讨如何衡量设计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例如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人与技术的共存等问题。 设计的伦理与责任: 随着设计力量的日益强大,其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也愈发重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设计的道德维度,如何避免设计被滥用,如何确保设计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负责任的设计生态。 设计的传承与演进: 设计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中演进。本书将鼓励读者关注设计的历史脉络,学习前人的智慧,同时也激发对未来设计的思考。每一次的“行走”,都将成为新的起点,为未来的设计留下宝贵的足迹。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与读者共同进行的对话。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探索的工具和思考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对设计本质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设计充满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在这场关于“设计”的行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并最终抵达更有意义的“境”。这本书,将是你在这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设计之路上,一份忠实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个抽象的人影正在模糊的线条中行走,仿佛置身于一个未知的创意空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这位“行走者”究竟会在设计的什么领域留下足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解析那些在平凡中孕育出不凡的灵感来源,比如一个巧妙的细节如何改变了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或者一个看似简单的排版如何传递出深刻的情感。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深入到设计思维的内核,去感受那些看不见的逻辑是如何驱动着一件件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数据分析的严谨,还是直觉的跳跃?是历史的沉淀,还是未来的预言?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会探索“为什么这么做”的根本原因。也许,它会揭示设计师在面对无数可能性时,如何做出取舍,如何在有限的约束下找到无限的创意。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些场景:一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在迷茫中翻阅此书,找到了指引方向的光;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本书中找到了新的视角,突破了固有的创作藩篱。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设计的奥秘,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设计中行走》带给我的联想是,设计并非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探索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设计师在“行走”的过程中,是如何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在进行一个产品设计时,用户体验、功能性、美学、成本、市场需求等等,这些看似独立的因素,是如何在设计师的“行走”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设计策略”的思考。设计师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项目和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行走”路线的?是遵循经典的理论框架,还是大胆创新,开辟新的路径?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跨领域设计”的实践感到好奇。在当今时代,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来自于不同学科的融合。设计师是如何在“行走”的过程中,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设计语言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关于设计思维的“行走”指南,它不仅会教我“怎么做”,更会启发我“如何思考”,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行走”。

评分

我一直对“设计”这个词抱有非常复杂的情感。它既是理性分析的产物,又是感性表达的载体。而《在设计中行走》这个书名,恰恰给我一种既严谨又充满诗意的感觉。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行走”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和“创新”。也许,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设计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收集灵感的故事,比如一次偶然的街头漫步,一次对陌生事物的细致观察,是如何转化为设计灵感的。我期待书中能揭示那些隐藏在优秀设计背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突破和顿悟。我想了解,当设计师面对模糊的需求、有限的资源,或者意想不到的阻碍时,他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行走”能力,找到一条出路的。这其中是否涉及到同理心、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未知的好奇?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设计迭代”的阐述。设计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优化的过程。书中是否会展现这种“行走”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以及设计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方向?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对设计本质的再认识,一种对设计师内心世界的探索。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在设计中行走》,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书名和一些零散的片段,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设计并非仅仅是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堆砌,而更像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一种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旅程。作者的这个“行走”的比喻,恰恰点中了我的心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动态的、过程性的概念融入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书中是否会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路口”和“岔路”,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设计师在面对挑战时,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尝试、最终抵达成功的。也许是关于跨界合作的挑战,也许是关于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抑或是关于技术与创意的融合。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设计师的“心态”部分感到好奇。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面前,设计师如何保持初心,如何不断学习,如何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设计之道”的感悟,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是在行走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一定是一位对设计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实践者。他/她笔下的“行走”,绝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移动,而是一种深入探索、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行走”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例如,设计师在进行一个新项目时,是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行走”到最终方案的?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的节点和思考?是否会涉及到用户调研、竞品分析、原型制作、用户测试等一系列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中,设计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行走”的?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设计哲学”的探讨。比如,在面对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时,设计师是如何通过“行走”来寻找突破口?是反复的推翻重来,还是在细微之处发现转机?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让我明白,好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成形。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力、智慧和对方向的坚持。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并从中学习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