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
定价:160.00元
作者:刘波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1603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94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是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专著。作者收集了150多个属微生物6000多 菌株,测定分析了4800多株微生物菌株的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环境中的多态性。全书包含了14章。章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脂肪酸生物标记,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脂肪酸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对微生物脂肪酸检测系统、微生物脂肪酸萃取的前处理、微生物脂肪酸的样品分析、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的报告诠释等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的分析模型,对微生物脂肪酸数据来源与结构、微生物脂肪酸数据生态学模型、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软件的设计、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事例等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物学与分类学,阐述了自然界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分类等,对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等进行了描述,综述了中国细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第五章常见微生物脂肪酸型的划分,对生态环境中常见微生物种属脂肪酸鉴定、微生物属种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布特性、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微生物属种脂肪酸型的分析、基于脂肪酸和16SrDNA分析的细菌属亲缘关系的比较等进行了研究。第六章细菌脂肪酸型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对脂肪酸I、Ⅱ、Ⅲ、Vl型细菌60个属特征种的脂肪酸特性及其该菌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综述。第七章微生物种类脂肪酸分类学特性,以芽胞杆菌为例,阐述了芽胞杆菌种类的脂肪酸鉴定、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布特性,对芽胞杆菌种类的脂肪酸分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第八章微生物种群个体脂肪酸生态学特性,以甲胺磷抗性细菌种群为例,研究了微生物种群个体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布特性。第九章微生物群落总体脂肪酸生态学特性,以微生物发酵床分解猪粪过程微生物群落变化为例,研究了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比较、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在基质垫层中的分布、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的聚类分析、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多样性指数、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特征指数B的分析、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发酵指数F的分析。第十章微生物亚群落分化脂肪酸生态学特性,以微生物发酵床分解猪粪过程微生物群落分化为例,研究了微生物亚群落分化的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第十一章植物根系特征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以基于PLFAs分析的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与水稻品种特研究为例,分析了植物品种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异质性、不同品种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物量总量与水稻品种特性相关性。第十二章施肥过程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变化,以施肥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为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生物标记指纹图谱、数量和结构变化、生态学参数及其相关性、生物标记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等。第十三章培养过程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变化,以青枯雷尔氏菌为例,青枯雷尔氏菌培养过程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变化。第十四章微生物种下分化脂肪酸生态学特性,以青枯雷尔氏菌为例,研究了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致病性菌株脂肪酸特性、特征图谱、脂肪酸多态性与致病、青枯雷尔氏菌种下分化脂肪酸型的判别模型的建立。
目录
章 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脂肪酸生物标记
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一、关于微生物生态学
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
四、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
五、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六、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七、微生物的生态进化
八、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二、土壤酶活性的微生物指标
三、微生物群落的总代谢活性指标
四、微生物的生物量指标
五、微生物的成分生物标记物
六、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指标
七、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标
第三节 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原理
一、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
二、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原理
三、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方法
节 微生物脂肪酸检测系统
一、概述
二、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硬件和软件的安装
三、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标准数据库
四、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的应用范围
五、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用户自建数据库
六、讨论
第二节 微生物脂肪酸样品的前处理
一、概述
二、微生物培养基的选择
三、真菌的培养技术
……
第三章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的分析模型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与分类学
第五章 常见微生物脂肪酸型的划分
第六章 细菌脂肪酸型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第七章 微生物种类脂肪酸分类学特性
第八章 微生物种群个体脂肪酸生态学特性
第九章 微生物群落总体脂肪酸生态学特性
第十章 微生物亚群落分化脂肪酸生态学特性
第十一章 植物根系特征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
第十二章 施肥过程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变化
第十三章 培养过程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变化
第十四章 微生物种下分化脂肪酸生态学特性
附录:《伯杰氏细菌系统分类学手册》纲要
索引
作者介绍
刘波,男,汉族,1957年生,福建惠安人,中员。1987获福建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1994—1995年美国密执根大学访问学者,1996-2006年德国波恩大学每年1-3个月短期合作研究访问学者。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协常委、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昆虫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带植物科学》、《福建农业学报》等学报的编委;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德生防合作研究和中美柑橘黄龙病合作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作品应有品质的坚持。虽然内容本身已经足够硬核,但如果图示混乱,也会大大降低阅读体验。幸运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复杂的生物合成路径图,色彩区分明确,关键节点标注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类比来解释复杂过程。在探讨一些古菌的独特的脂质结构时,他没有直接用难懂的术语淹没读者,而是将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比作“微型的生物盔甲”或者“应对极端环境的生物凝胶”,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多次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然后迅速回溯到原本的科学描述上,发现理解瞬间被加深了。这种教学上的智慧,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或是想跨界了解前沿生物化学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兼顾了传播的有效性。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方法上的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细致。例如,在讨论特定菌群如何通过改变脂肪酸的饱和度来应对宿主免疫反应的章节中,作者引用了大量近期的研究数据,但处理得非常高明。他没有把这些数据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A现象(免疫压力)导致B通路(酶活性改变)进而引发C结果(脂肪酸组成变化),而这个变化如何反作用于微生物自身的生存策略,最后又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分子机制描述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在看一场精密运作的生化戏剧。书中对于“生态学”一词的理解也远超出了传统范畴,它将微生物脂肪酸的代谢看作是驱动全球碳氮循环的微小齿轮,这种尺度上的拉伸和收缩,非常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游刃有余。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停下来,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某些生态现象,背后会不会也有这些微小分子在悄悄发挥作用。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但回报是丰厚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属于标准学术用书范畴,但纸张的质量和油墨的均匀度都非常令人满意,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深入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优点。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书末的参考文献部分,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几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份高质量的微生物脂肪酸研究的“溯源地图”。每一个引用的文献都似乎经过了作者的精挑细选,确保了读者能够顺藤摸瓜找到最核心的研究源头。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承诺。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关于“脂肪酸”的专业书籍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熔于一炉,用一种兼具诗意和精确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微生物世界中这场关于能量和生存的无声战争。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深度著作,它会潜移默化地重塑你对生命科学基本规律的认知框架。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开始关注书中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部分。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作为领域内资深专家的广阔视野。他不仅梳理了已有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瓶颈所在,以及未来几年内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关键领域。例如,他对利用微生物脂肪酸作为生物燃料前体或新型药物载体的潜力分析,既充满了乐观的期待,又保持了科学的审慎态度,详细列举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现有的知识总结,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生命科学未来的头脑风暴。书中关于环境污染物降解与微生物脂肪酸代谢相互作用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它将基础研究与实际的环境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生物合成路径的解决方案思路。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如何利用”和“未来会怎样”,展现了一种动态的、面向实践的学术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仿佛细胞分裂又像是菌落生长的图案,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进了一个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我原本以为这种偏向专业领域的书籍会显得枯燥乏味,但翻开第一页后,那种强烈的学术气息中透出的一种对自然界底层运作机制的敬畏感,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生命之源”的探讨,简直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化学式或晦涩的实验数据,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了脂肪酸在微生物生存策略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关于极端环境微生物如何利用特定类型的脂肪酸来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和抵抗高压低温的论述,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我能亲眼目睹那些顽强的生命体在火山口的岩缝中默默进化。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叙事,而是将不同的微生物类群与其脂肪酸谱系进行交叉对比,这种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的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理解。光是前几章的铺垫,就足以让任何对生命科学稍有兴趣的读者感到物超所值,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冷门的研究方向,包装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索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