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網絡與社會-互聯網人類學研究前沿 |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4-01 |
| 作者:姬廣緒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7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12089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學召開的“*屆互聯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參會嘉賓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重點關注互聯網對人的日常生活的改變和重塑;圍繞互聯網作為虛擬空間所展示齣的區彆於真實空間的特徵進行的人的行為的文化解釋,理解不同主體的網絡實踐;發現互聯網技術所支持的網絡組織及其特徵,討論網絡共同體的文化內涵;針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反思傳統人類學研究的當代局限,同時展望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在未來的延展性和可能。
姬廣緒 遼寜瀋陽人,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 與人類學學院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阿 裏研究院活水計劃學者。研究領域為都市人類學、 社交媒體研究、互聯網人類學研究、農村電商發 展研究。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思想戰綫》、 《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數篇,參與 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 係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阿裏研究院活水計劃 “農民工返鄉電商創業的人類學研究”、中山大 學青年學者培育項目“中國互聯網電商村的去城 鎮化發展路徑分析”以及騰訊研究院委托項目“多 主體視角下未成年人互聯網行為狀況研究”等多 項課題。
互聯網的文化影響/1
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人類學研究——以ZS大學為例【張恩迅】/3
攝影與社會生活:中國網絡攝影愛好者的民族誌理論提綱【楊雲鬯】/18
互聯網影響下的鄉村社會關係變遷——以江蘇省某淘寶村為例【嚮 璐】/32
微信朋友圈點贊:網絡個體互動的群體性意涵【申玲玲】/42
霧霾文化的網絡社會學考察【馬嚮陽】/53
微信紅包社交化——基於多個社交圈的人類學考察【肖乙寜】/60
互聯網與特殊群體/75
微商媽媽:互聯網時代的全職母親【陳 藝】/77
視障者、互聯網與殘疾的包容性發展【魏 錦】/86
管控·癡迷·融入——一所隨遷子女學校的兒童遊戲世界【姚 曼 劉 謙】/97
連接·斷裂·演化——網絡媒介對帕米爾高原塔吉剋人社會文化的影響【唐 紅】/115
互聯網自組織/131
網絡共同體的構建——以廣州青年誌願者協會Q服務總隊網絡自組織為例【陳媛媛】/133
自組織的二重性分析——以廣西靈山縣外齣務工小團體為例【吳杏蘭】/145
“二點五次元”:從中國女僕咖啡廳看網絡綫下自組織【尚 書】/157
虛實相嵌:城市移民社區廣場舞大媽亞文化空間的形塑【楊瑞玲】/168
“我跑我曬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綫上“真實”與社交互動【塗 炯】/181
互聯網人類學理論展望/203
建構信息社會學的新研究議程【王佳煌】/205
網絡族群的緣起與發展——族群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周建新 俞誌鵬】/218
社交網絡與微眾文化的興起【黃雪亮】/235
關係型消費的建構——網紅經濟的文化解釋進路研究【姬廣緒】/244
操控、賦權、話語空間:理解社交媒體廣告的三個維度
——以微信信息流廣告為例【牛耀紅】/256
初讀這本書的緒論部分,給我的感受是作者的學術視野極其開闊,他似乎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社會學或人類學範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技術哲學和符號學領域。行文風格上,它呈現齣一種綿密而又不失靈動的特質,不像某些純理論著作那樣晦澀難懂,作者非常善於用生動的案例來支撐抽象的理論框架,使得那些復雜的概念也變得觸手可及。比如,他對“數字足跡”的論述,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權力結構與個體能動性之間的張力,這種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學科議題時的那種遊刃有餘,他能夠熟練地在宏大敘事和微觀觀察之間自如切換,構建起一個既紮實又充滿想象力的分析場域。整體感覺是,這是一部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的著作,它迫使你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式,去重新審視我們與數字世界的共生關係。
評分從純粹的知識密度來看,這本書絕對稱得上是信息量爆炸。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隻留下幾句口號的暢銷書,而是需要反復咀嚼和沉澱的學術力作。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或社會事件,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論證深度。其中關於信息傳播的倫理睏境那幾章,尤其令人深思,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將復雜的利益攸關方和道德衝突擺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進行艱深的自我反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一套觀察世界的全新透鏡,而不是一套既定的答案。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當代社會結構性變革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像是一份必備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洞察復雜現實所需的精良器械。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似乎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邏輯,反而更像是一係列圍繞核心主題展開的深度對話或田野報告的集閤。每一章的切入點都非常獨特,仿佛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觀察世界的窗口。比如其中關於“虛擬社群的物質性基礎”那一章節,我原以為會是一篇關於網絡空間構建的理論探討,結果卻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硬件設備和基礎設施,去解構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的互動模式和情感聯結。這種“由小及大,以物喻理”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此外,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時,那種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也體現齣深厚的學術功底,他不是簡單地堆砌文獻,而是將每一條引文都用作自己論證鏈條上關鍵的一環,使得全書的論證脈絡如同精密的齒輪組,環環相扣,嚴絲閤縫。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收獲在於它成功地“去魅”瞭一些我們日常接觸的網絡現象。我們常常把互聯網看作一個抽象的、無形的雲端,但這本書通過非常細緻入微的田野式觀察,將那些被算法驅動的、被平颱規訓的社會實踐重新“具象化”瞭。作者對那些在特定數字空間中形成的亞文化群體行為的描摹,細緻到瞭令人咋舌的地步,每一個儀式、每一次語言的變遷,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這讓我意識到,即便是看似最虛擬的行為,其背後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文化邏輯。這種將人類學原有的“在場”精神,成功嫁接到虛擬環境中的嘗試,無疑是方法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帶著人類學傢的敏銳和好奇心,真正“走入”瞭這些新興的數字部落進行實地考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觸感溫潤,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拿到手裏就像是握住瞭知識的重量。封麵采用的是一種帶有紋理的深藍色調,中央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金色字體印著書名,整體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感,又不失現代的審美趣味。翻開內頁,紙張的質量也是上乘,字跡清晰銳利,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注意到,排版設計上非常用心,頁邊距閤理,段落劃分清晰,很多關鍵概念或者引文都有特彆的格式處理,能讓人一眼抓住重點。對於一本探討前沿研究的書籍來說,這種注重細節的製作工藝,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價值和收藏屬性。毫不誇張地說,光是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那種低調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時常翻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