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韬晦术/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
| 作者: | (明)杨慎|译者:杨明刚 | 开本: | |
| 定价: | 35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0-03-01 |
| ISBN号: | 9787546110219 | 印刷时间: | 2010-03-01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编辑推荐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韬晦术是所有谋学中*具实用功效的门学问。翻开此书,读者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些人则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不仅逢凶化吉,甚而获得了出乎本人预料的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问题的关键不是了解多少韬晦的案例,而是韬晦有哪些要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正是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目录 隐晦卷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处晦方能向阳。
养晦卷三“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事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高境界。
欲养晦先有韬,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梭角,这是养晦的必由之路。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才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佳状态。
谋晦卷四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自受其祸诈晦卷五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既是方不得已的*后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诈而后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很窝囊,实际是柄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却是无耻,事情虽相近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序。
心晦卷七要对付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变得很愚蠢;因为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愚蠢了。
鱼不可脱离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离权。
用晦卷八养晦只是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精彩导读 [原文]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件大事时,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举动。这样,所有人的内夕卜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事典]鸣惊人的楚庄王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
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国、晋国也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婢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打猎,副标准的酒色荒淫国王的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他干脆在王宫外立
道牌子,上写:敢人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
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下子陷人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人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个巧妙的方法。
他人宫见到楚庄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边喝着美酒,边听歌女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必点破。
伍举说道:“在楚国的座高山上,停落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
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呜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在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鸣惊人;不飞则已,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看来国王是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起色,反而更加荒淫了。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君,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大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乐工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来。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国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还要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像伍举、苏从样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番洗涤振刷后,楚国的政治下子从贪浊混乱变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
[释评]“不鸣则已,鸣惊人”这则成语典故是尽人皆知的,然而它的深刻内涵却不是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来不错,但实际上却有隐忧,那就是: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辨。楚庄王为了消除腹心隐患,从而登上中原霸主的地位,采取了异乎寻常的隐晦手段:他把自己装扮成个荒淫君主的形象,不仅解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楚庄王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振刷新,从而达到“大乱然后大治”的目的。而楚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摆脱了受人鄙夷的“蛮夷小国”的地位,而且能雄霸中原,根基正在于此。
P3-6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伍):韬晦术》 洞悉世事,收敛锋芒,智者生存之道 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无论身处职场还是官场,亦或是在人生的各个重要节点,我们常常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以及难以预料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游刃有余,既能保护自己,又能稳步前进,甚至实现自己的目标?《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伍):韬晦术》将为你揭示一条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生存智慧——韬晦之术。 这本书并非鼓吹隐匿不前、消极避世,而是深入剖析了“韬晦”这一概念的精髓。它指的是一种深藏不露、以退为进的智慧,一种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暗藏着深邃谋略和强大力量的处世哲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智者和成功人士都曾巧妙地运用过韬晦之术,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和人生。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再到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并最终崛起的韩信,他们的故事无不印证着韬晦之术的无穷魅力与强大力量。 本书的“八书”系列,旨在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将中华传统智慧中的精粹集结呈现。而“伍:韬晦术”这一卷,则聚焦于“藏”与“露”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适当的时机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力和锋芒,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打击,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利的行动时机。它并非教导你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你学会更加审慎地观察、更深刻地理解人心,并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应对外部世界的纷扰。 本书内容详尽,深入浅出,将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为你全面解析韬晦之术的运用之道: 第一部分:韬晦之道的哲学根基与历史渊源 “无为而治”的现代解读: 追溯道家思想中“无为”的深层含义,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懂得适时收敛,避免与事物发展的规律相悖。 “厚黑学”的辩证视角: 将“厚黑学”的某些核心思想,如“脸皮厚、心要黑”,置于韬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理解如何在必要时保持坚韧的心理素质,不被外界的评价所轻易动摇,同时在策略上保持一定的灵活度。 历史上的韬晦大师: 详细梳理历代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成功运用韬晦之术的典范人物,分析他们的具体策略、当时的背景以及最终达成的目标,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例如,韩信“胯下之辱”的忍耐,勾践“卧薪尝胆”的坚毅,以及越王句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二部分:职场韬晦术:如何在竞争中明哲保身,步步为营 隐藏你的真实意图: 学习如何在会议、谈判或日常工作中,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避免被竞争对手过早锁定或利用。 收敛你的卓越才华: 探讨如何在尚未获得足够支持或安全感时,适度隐藏自己的突出能力,避免成为“出头鸟”,成为攻击的目标。 “听话”的智慧: 分析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愚钝”和“服从”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存策略,让你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规避风险。 善于观察,洞察人心: 强调倾听和观察的重要性,学会从细微之处洞察领导、同事和下属的想法、意图和潜在动机,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 制造“错觉”的艺术: 学习如何在不欺骗他人的前提下,通过策略性的言行,让别人低估你的能力或意图,从而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 “感恩”与“回报”的策略: 探讨如何在职场中,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恩惠,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并在关键时刻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 第三部分:官场韬晦术:在权力漩涡中行走,保持清醒与安稳 “夹缝生存”的艺术: 分析在复杂的官僚体系中,如何在不同派系、不同利益之间巧妙周旋,保持中立,避免站队,从而减少政治风险。 “谨言慎行”的实践: 深入解读“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在官场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辞,避免因一句话而引火烧身。 “知足常乐”的修养: 探讨如何在追求更高权力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现状的满足感,避免因过度的野心而冲昏头脑。 “借力打力”的智慧: 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他人或外部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又不显得过于张扬或霸道。 “等待时机”的耐心: 官场的发展往往需要时间,本书将指导你如何保持耐心,在不被看见的日子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最佳的晋升或发展的契机。 “感恩”与“忠诚”的界限: 探讨在复杂的官场关系中,如何平衡感恩之心与自身的原则,如何运用忠诚来获得信任,但又不至沦为他人的工具。 第四部分:处世哲学:融汇韬晦,成就圆融的人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智慧: 探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糊涂”,不过于较真,不过分苛求,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藏愚守拙”的境界: 学习如何在某些场合,适度展示自己的平凡,不炫耀,不张扬,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 “以柔克刚”的实践: 探讨如何运用温和、谦逊的态度来化解冲突,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进行对抗。 “审时度势”的判断力: 强调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形势,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明智的决策。 “不动声色”的城府: 学习如何在内心波涛汹涌时,依然保持平静的外表,不轻易将自己的情绪流露于外。 “知进退”的艺术: 认识到什么时候应该积极进取,什么时候应该适时收敛,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智慧。 本书的独特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阐述了韬晦之术的深刻哲学内涵,更提供了大量贴合实际的案例和方法,让你能够学以致用。 摒弃极端,追求平衡: 我们所倡导的韬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生存策略,是一种在不动声色中积蓄力量,在关键时刻一击制胜的智慧。 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学会韬晦,能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在事业和生活中走得更远。 中华智慧的现代传承: 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现代诠释,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帮助读者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伍):韬晦术》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读者的书籍。它将帮助你洞察人性的复杂,理解世事的无常,并学会如何以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收敛锋芒,积蓄力量,最终在纷繁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翻开这本书,你将开启一段通往智慧与成功的独特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