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毓海 编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思想史
  • 革命
  • 中国共产党
  • 20世纪中国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少儿
ISBN:9787514844009
商品编码:2735109275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
  • 作者:韩毓海
  • 定价:76
  • 出版社:中国少儿
  • ISBN号:978751484400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69
  • 字数:379千字

编辑推荐语

**,我们如何阅读毛泽东?如何认识毛泽东? 韩毓海著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从思想史、学术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把握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地位和作用;从史学角度认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读者勾勒了毛泽东为了穷苦人民谋解放、为新中国谋富强的光辉一生。

内容提要

韩毓海著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 共分16个章节,从毛泽东的出生、少年、青年时代开 始,讲述了毛泽东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以及对其的重要 影响,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他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等,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以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 生的毛泽东。通过阅读本书,广大读者不但可以了解 和学习伟大人物光辉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而且可以 从中了解和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 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人选“中国***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丁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作品曾获得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畅销书一等奖等。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图书排行榜总榜**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畅销书”、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十八大重点出版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入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中国好书”,中央***读书活动**图书。本书入围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的百种**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年1月“中国好书”。

目录

前言 掌上千秋史
第一章 “地才”
第二章 “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
第三章 从“兄弟”到“同志”
第四章 “说空话”与“办实事”
第五章 “谁主沉浮”
第六章 “朋友”与“敌人”
第七章 父老与“子弟兵”
第八章 古田与“星星之火”
第九章 “战友乱发的流弹”
第十章 ***与“毛派”
第十一章 北斗在长征路上升起
第十二章 血的哲学
第十三章 倚天抽宝剑
第十四章 朴素的政治,朴素的文明
第十五章 “观世音”
第十六章 赶考


《东方红日: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与革命征程(1893-1949)》 历史风云中的巨擘:一个时代的奠基者,一段传奇的开端 从湘江之畔的少年勃发,到照耀神州大地的不灭红日,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他个人意志与才情的抒写,更是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缩影。本书《东方红日: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与革命征程(1893-1949)》将带领读者穿越那段风雨如晦、群星璀璨的岁月,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是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孕育革命的火种,凝聚磅礴的力量,最终将中国引向独立与新生的。 本书聚焦于毛泽东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前半段,从他呱呱坠地,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时期是他思想形成、理论发展、军事指挥艺术成熟,以及政治实践的奠基阶段。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温这位伟人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洞悉他如何从一个寻常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战略家。 少年立志,书生意气:时代的烙印与个性的觉醒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书卷气的童年,勤恳的劳作,以及对家族生计的耳濡目染,构成了他早期人生最朴素的底色。然而,与寻常孩童不同的是,毛泽东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一股不容忽视的叛逆精神。家庭教育、私塾时光,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进入湘潭县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迎来了思想上的大爆发。这里的自由空气,开放的学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思潮的书籍,从康梁维新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介绍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这些新知如同火种,在他心中激荡。他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如何才能改变眼前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不是那个只关心家庭生计的农家少年,而是一个开始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投身于抵制日货、声援五四运动等爱国实践,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辩论中,他的思想日益成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也愈发坚定。他结识了杨开慧、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组织进步社团,讨论救国救民的方略,为未来的革命事业播下了友谊与思想的种子。 播撒火种,组织先行:从个人探索到集体力量的汇聚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并积极联系共产国际代表,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基础。他深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宏大的革命目标。他在工厂、在学校、在社会各阶层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点燃了普通民众对革命的希望。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泽东是大会的代表之一,他与其他先行者一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贡献了力量。会议结束后,他回到湖南,继续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将党的思想和组织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基层。 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农村蕴藏着的巨大革命潜力。他深入农村,调研农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并开始勾画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理论。他起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揭示了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质疑,为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武装斗争的开创与战略思想的孕育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一危急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发动了秋收起义。虽然起义的初步目标未能完全实现,但他在军事上的果断决策,以及在部队受挫后,不畏艰难,率领残余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这个曾经偏僻的山区,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探索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建设。他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一系列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思想。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工农红军的战斗意志,也磨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等游击战争原则,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思想,这些都成为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 万里长征,铸就辉煌:革命的洗礼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挑战。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上,他提出的正确军事主张,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一次伟大的生死考验,也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带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到达陕北。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更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烽火,民族脊梁:统一战线与人民战争的胜利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者。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制定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动人民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指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他撰写了《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解放战争,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是走向光明还是重回黑暗?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建国的方针,但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他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他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又称《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以及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指明了方向。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东方红日: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与革命征程(1893-1949)》一书,将通过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毛泽东这位伟人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用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书写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篇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深入解读,更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整部作品后,最深切的感受是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超然的旁观者视角。在处理如此敏感且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时,作者表现出了罕见的克制和客观性。他没有陷入过度神化的泥潭,也没有采用批判的过度简化,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究事实真相的学术态度。书中对于重大决策失误的剖析,同样是入木三分,毫不避讳,这种勇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态度,正是这本书价值的体现。它教育读者,历史从来不是单向度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岔路口、试错和艰难抉择的曲折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也让最终的成就显得更加来之不易。合上书本,心中留下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一连串深邃的、关于时代选择和个体命运的沉思。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执着追求的读者,而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碎片化”为一个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场景。譬如,对于某次行军途中的物资匮乏描写,那种食物的紧缺、鞋底磨破的疼痛,通过具体的物件和感官描写被具象化了。我甚至能“闻到”那种行军路上扬起的尘土味。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它让读者明白,伟大的历史变革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之上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使得书中人物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经历饥饿和疲惫的普通人,这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并非仅在于战争的规模,更在于无数个体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稳固,但其表达方式却极其的平易近人,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严肃的历史分析,往往因为术语的堆砌而显得高冷晦涩,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之中。读到关于土地改革策略的讨论时,作者没有生硬地引用长篇大论,而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物的视角进行展现,使得抽象的政策一下子变得鲜活、具体,并且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张力。这种“用故事讲理论,用人物诠释思想”的写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对其历史逻辑的推演感到信服。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满足了史学爱好者的求证欲,也愉悦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堪称一绝,完全不像某些历史传记那样,读起来像是在啃干涩的史料。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法来编织历史的经纬。读到某些关键的战略部署和内部讨论时,那种悬念迭起、层层深入的描写,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特别是对早期组织内部思想碰撞的描绘,不同派系、不同理念间的交锋,火花四射,既有理性思辨的深度,又不失个人情感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个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做出选择的动机,这种探究事物本源的姿态,体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每读完一个阶段,都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思考“如果换作是我,又会如何应对?”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和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耐人寻味,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浓茶,准备细细品读。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旅人,不是去简单的阅读历史事件,而是去探访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灵魂。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叙事去覆盖一切,反而更专注于捕捉那些历史转折点上,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比如,在描述早期革命活动时,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的艰难,那种对未来既充满憧憬又感到迷茫的复杂心境,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个关键章节,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紧张气氛,那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口号,而是真实的人性在巨大历史洪流下的真实反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更为立体的认识,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