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三部曲:缔造和平+峰会+雅尔塔 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大国外交三部曲:缔造和平+峰会+雅尔塔 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戴维·雷诺兹 等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外交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政治
  • 雅尔塔会议
  • 罗斯福
  • 丘吉尔
  • 斯大林
  • 和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698
商品编码:2737456830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3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6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牛津、剑桥、哈佛顶尖学者的非虚构代表作

从外交峰会透视20世纪史

把握一战、二战、冷战等历史进程关键节点

观看权力巅峰的交手,理解外交政策与谈判

翔实史料,通俗呈现,读来毫不费劲的大部头

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能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法国、意大利……首脑艰难会面,想用新秩序终结战争,缔造和平,他们是否担得起这样的重责大任?

《大国外交三部曲》集剑桥、牛津、哈佛顶尖学者,重建20世纪外交现场,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犀利重现一战、二战、冷战、中东冲突……背后的外交战。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到G7峰会,权力之巅的交锋,定下今日国际格局。



作者简介



戴维·雷诺兹,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军人物,牛津大学教授。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东欧史教授、乌克兰研究院院长


图书目录


【峰会】

引 言 

第1 章 通向峰会之路: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 章 慕尼黑,1938 年: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 章 雅尔塔,1945 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 章 维也纳,1961 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 章 莫斯科,1972 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 章 戴维营,1978 年: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 章 日内瓦,1985 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 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参考资料来源和致谢 

注 释 

【缔造和平】

序 言  

鸣 谢 

关于地名 

引 言 

第一部分 迎接和平

第1 章 伍德罗·威尔逊到欧洲

第2 章 第一印象 

第3 章 巴 黎 

第4 章 劳合·乔治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第二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5 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第6 章 俄 国  

第7 章 国际联盟  

第8 章 托管地  

第三部分 又是巴尔干地区

第9 章 南斯拉夫 

第10 章 罗马尼亚 

第11 章 保加利亚 

第12 章 仲冬之歇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第13 章 惩前毖后 

第14 章 德国不能崛起

第15 章 赔 款 

第16 章 对德条约陷僵局  

第五部分 东西之间

第17 章 波兰重生  

第18 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第19 章 奥地利 

第20 章 匈牙利  

第六部分 多事之春

第21 章 四人理事会

第22 章 意大利退出和会

第23 章 日本和种族平等 

第24 章 刺向中国心脏的匕首 

第七部分 中东大火

第25 章 伯里克利之后最伟大的希腊政治家

第26 章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第27 章 阿拉伯独立 

第28 章 巴勒斯坦  

第29 章 色佛尔条约的覆灭与凯末尔 

第八部分 闭 幕

第30 章 镜 厅 

尾 声 

注 释 

参考文献  

【雅尔塔】

导论 

第一部分 阿尔戈行动 

第1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第二部分 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安全理事会 

第10 章 元首的阴影

第11 章 瓜分巴尔干

第12 章 为波兰而战

第1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 外交家的棋盘

第1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1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轰炸线

第17 章 远东闪电战

第1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骗”

第五部分 妥协的飞轮

第1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 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最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尾注 



《历史的风云变幻: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六场关键性元首会谈》 二十世纪,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世纪,人类历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在这百年洪流中,无数事件如同巨石投入湖面,激荡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其中,六场在关键时刻举行的元首会谈,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塑造二十世纪世界格局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博弈,更是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战略考量乃至个人命运交织的舞台。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剖析这六场至关重要的会谈,探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议题、决策过程以及最终留下的深远影响。 第一场:雅尔塔会议——战后世界的蓝图与裂痕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战胜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齐聚雅尔塔,商讨战后世界的秩序。这场会议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盟国之间协调军事行动、分配战利品的重要平台,更直接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版图的基础,预示着冷战时代的到来。 历史背景: 战争的残酷现实迫使盟国必须提前规划胜利后的世界。然而,不同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每一次谈判都充满着博弈与妥协。苏联亟需安全保障,罗斯福希望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稳定的国际秩序,而丘吉尔则致力于维护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 核心议题: 关于波兰的未来、德国的分区占领、对日作战的配合、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以及东欧国家未来的政治走向,都是会议讨论的焦点。特别是对德国的处置,以及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问题,埋下了日后冷战对峙的种子。 决策过程与影响: 尽管会议试图达成广泛共识,但其结果却充满了争议。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被默许,而德国的分区占领则为日后东西德的分裂埋下了伏笔。雅尔塔会议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美苏两极格局,深刻影响了之后数十年的国际关系,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无尽讨论。 第二场:波茨坦会议——冷战阴影下的摊牌 1945年夏季,胜利的喜悦尚未完全消退,新一轮的国际博弈已悄然展开。在德国波茨坦,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由艾德礼接替)再次会面,这次会议的焦点已从如何结束战争转向了如何管理战败国和划分战后利益。 历史背景: 罗斯福的逝世,以及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立场,为会谈带来了新的变数。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更是改变了美国的战略筹码。斯大林则对苏联在战后欧洲的安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核心议题: 波茨坦会议主要围绕德国的非军事化、去纳粹化、赔偿问题以及波兰边界的最终确定展开。同时,如何对待日本投降的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决策过程与影响: 波茨坦会议在许多问题上显示出东西方阵营的裂痕。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但双方在关于德国未来和东欧局势上的分歧愈发明显。原子弹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猜疑,冷战的铁幕开始缓缓落下,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第三场: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悲剧 1938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场会议被后世称为“慕尼黑阴谋”,它成为了绥靖政策的典型代表,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使得英法两国对战争心存恐惧,寄希望于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要求来换取和平。而希特勒则利用这种心理,步步紧逼,不断扩张。 核心议题: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归属问题,是慕尼黑会议的核心。希特勒以保护德意志族人利益为由,要求吞并该地区,而英法两国则为了避免战争,选择了妥协。 决策过程与影响: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在短期内似乎避免了一场战争,但却极大地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这场会议是对国际道义和主权独立的严重践踏,也成为了一面警示后世的镜子,告诫人们对侵略行为绝不能姑息。 第四场:开罗会议——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与东方战场的展望 1943年11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胶着时期,中、美、英三国领导人——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了首次首脑会议,旨在协调对日作战,并规划战后亚洲的格局。 历史背景: 太平洋战场的局势逐渐明朗,盟国迫切需要统一战略,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其作用不容忽视。 核心议题: 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商讨如何将日本驱逐出中国和太平洋地区,以及战后日本的处置问题。特别是中国收复失地,即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将归还中国,得到了盟国的承诺。 决策过程与影响: 开罗会议的《开罗宣言》是重要的成果,它明确了战后日本的领土范围,并重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对于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以及奠定战后亚洲的和平格局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场: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协同与分歧 1943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节点,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被称为“三巨头”——首次在德黑兰会面,共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 历史背景: 随着苏德战场的胶着和盟军在北非、意大利战场的进展,反法西斯同盟需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方向,尤其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 核心议题: 德黑兰会议的重中之重是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计划,以减轻苏联的压力。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波兰问题、对德作战的策略以及战后苏联参战日本的意愿。 决策过程与影响: “三巨头”最终就开辟第二战场达成了共识,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并为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在波兰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预示着未来在东方阵营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德黑兰会议标志着盟国战略的重大协调,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场:赫尔辛基峰会——冷战缓和的信号与欧洲安全新篇章 1975年,在冷战已持续数十年的背景下,欧洲35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和苏联)的领导人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历史背景: 经过了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紧张对峙,美苏双方以及欧洲各国都寻求一种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国际关系。欧洲的安全问题,尤其是边界的稳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核心议题: 《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安全性(包括国家边界的不可侵犯性、不干涉内政等)、经济、科技、环境合作,以及人道主义和文化交流。其中,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承认,尤其具有标志性。 决策过程与影响: 赫尔辛基峰会被视为冷战缓和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欧洲战后边界的现状,为欧洲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中关于人权的主张,也为东欧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道义支持,并在日后对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 这六场元首会谈,各自处在二十世纪历史的关键节点,它们或开启了新的时代,或加速了历史的进程,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本书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不仅展现了国际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更试图揭示那些影响世界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通过回顾这些历史性的会晤,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经验,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套关于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作品,感觉像是上了一堂超级生动的世界史速成课。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条约和密约,写得如同悬疑小说般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那些关键决策时刻的描摹,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你完全能代入到那些伟大(或者说,充满争议)的外交家们的心境中去。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复杂历史事件的细腻手法,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大国背后的动机、妥协与博弈。读完后,我对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逻辑,简直是茅塞顿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反而充满了洞察力和人性的剖析,让人在惊叹于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之余,也能感受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如何被塑造成今天的样子的清晰透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人眼前一亮,但更让我称赞的是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更侧重于“议题”的梳理,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消化那些跨越时间轴的复杂联系。我发现自己对某些过去模糊的概念,比如势力范围的划分原则、战后重建的初始构想等,都有了全新的、更清晰的认识。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历史教科书高度概括的重大事件,还原成了充满人性挣扎和政治算计的现场。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最高机密会议的完整录音,而非事后官方发布的公报。这种还原真实的能力,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如果你对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操作细节感到好奇,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满足了我们对“真相”的探求欲。

评分

从一个资深历史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复盘”历史的“如果”。那些影响了后世几十年走向的转折点,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多维度的解释,让人不禁要反思:如果当时的选择稍有不同,现在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种思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将这些庞杂信息提炼出核心思想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那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图。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权力运作、国际博弈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切”。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作品,初读是为情节所吸引,再读则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它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决策模式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领导者的性格、偏见乃至身体状况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走向的蝴蝶效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待所有参与者都保持了一种审慎的、不带强烈个人偏见的立场,尽量呈现了当时各方基于自身认知所能做出的“最优解”(即使这些解在后世看来充满了缺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范本,教导我们如何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定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分析国际局势的角度都变得更加成熟和全面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而是习惯于去探究其背后的长期战略意图。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这书的文笔实在是太流畅了,简直可以用“娓娓道来”来形容。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拆解成了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对幕后细节的挖掘,那些关于私人恩怨、误判和临场决定的描写,为我们理解那些冷冰冰的历史定论增添了极强的现场感和温度。比如,某次会谈前夕,各方代表团的焦虑与筹谋,都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每当感觉要进入冗长的背景介绍时,立刻又会被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一次戏剧性的握手或争吵所吸引。对于想快速建立对二十世纪关键外交节点认知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性价比极高的首选,它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核心知识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