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剑桥、哈佛顶尖学者的非虚构代表作
从外交峰会透视20世纪史
把握一战、二战、冷战等历史进程关键节点
观看权力巅峰的交手,理解外交政策与谈判
翔实史料,通俗呈现,读来毫不费劲的大部头
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能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法国、意大利……首脑艰难会面,想用新秩序终结战争,缔造和平,他们是否担得起这样的重责大任?
《大国外交三部曲》集剑桥、牛津、哈佛顶尖学者,重建20世纪外交现场,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犀利重现一战、二战、冷战、中东冲突……背后的外交战。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到G7峰会,权力之巅的交锋,定下今日国际格局。
戴维·雷诺兹,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军人物,牛津大学教授。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东欧史教授、乌克兰研究院院长
【峰会】
引 言
第1 章 通向峰会之路: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 章 慕尼黑,1938 年: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 章 雅尔塔,1945 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 章 维也纳,1961 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 章 莫斯科,1972 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 章 戴维营,1978 年: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 章 日内瓦,1985 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 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参考资料来源和致谢
注 释
【缔造和平】
序 言
鸣 谢
关于地名
引 言
第一部分 迎接和平
第1 章 伍德罗·威尔逊到欧洲
第2 章 第一印象
第3 章 巴 黎
第4 章 劳合·乔治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第二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5 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第6 章 俄 国
第7 章 国际联盟
第8 章 托管地
第三部分 又是巴尔干地区
第9 章 南斯拉夫
第10 章 罗马尼亚
第11 章 保加利亚
第12 章 仲冬之歇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第13 章 惩前毖后
第14 章 德国不能崛起
第15 章 赔 款
第16 章 对德条约陷僵局
第五部分 东西之间
第17 章 波兰重生
第18 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第19 章 奥地利
第20 章 匈牙利
第六部分 多事之春
第21 章 四人理事会
第22 章 意大利退出和会
第23 章 日本和种族平等
第24 章 刺向中国心脏的匕首
第七部分 中东大火
第25 章 伯里克利之后最伟大的希腊政治家
第26 章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第27 章 阿拉伯独立
第28 章 巴勒斯坦
第29 章 色佛尔条约的覆灭与凯末尔
第八部分 闭 幕
第30 章 镜 厅
尾 声
注 释
参考文献
【雅尔塔】
导论
第一部分 阿尔戈行动
第1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第二部分 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安全理事会
第10 章 元首的阴影
第11 章 瓜分巴尔干
第12 章 为波兰而战
第1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 外交家的棋盘
第1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1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轰炸线
第17 章 远东闪电战
第1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骗”
第五部分 妥协的飞轮
第1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 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最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尾注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套关于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作品,感觉像是上了一堂超级生动的世界史速成课。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条约和密约,写得如同悬疑小说般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那些关键决策时刻的描摹,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你完全能代入到那些伟大(或者说,充满争议)的外交家们的心境中去。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复杂历史事件的细腻手法,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大国背后的动机、妥协与博弈。读完后,我对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逻辑,简直是茅塞顿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反而充满了洞察力和人性的剖析,让人在惊叹于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之余,也能感受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如何被塑造成今天的样子的清晰透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人眼前一亮,但更让我称赞的是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更侧重于“议题”的梳理,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消化那些跨越时间轴的复杂联系。我发现自己对某些过去模糊的概念,比如势力范围的划分原则、战后重建的初始构想等,都有了全新的、更清晰的认识。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历史教科书高度概括的重大事件,还原成了充满人性挣扎和政治算计的现场。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最高机密会议的完整录音,而非事后官方发布的公报。这种还原真实的能力,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如果你对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操作细节感到好奇,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满足了我们对“真相”的探求欲。
评分从一个资深历史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复盘”历史的“如果”。那些影响了后世几十年走向的转折点,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多维度的解释,让人不禁要反思:如果当时的选择稍有不同,现在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种思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将这些庞杂信息提炼出核心思想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那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图。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权力运作、国际博弈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切”。
评分这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作品,初读是为情节所吸引,再读则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它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决策模式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领导者的性格、偏见乃至身体状况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走向的蝴蝶效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待所有参与者都保持了一种审慎的、不带强烈个人偏见的立场,尽量呈现了当时各方基于自身认知所能做出的“最优解”(即使这些解在后世看来充满了缺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范本,教导我们如何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定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分析国际局势的角度都变得更加成熟和全面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而是习惯于去探究其背后的长期战略意图。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这书的文笔实在是太流畅了,简直可以用“娓娓道来”来形容。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拆解成了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对幕后细节的挖掘,那些关于私人恩怨、误判和临场决定的描写,为我们理解那些冷冰冰的历史定论增添了极强的现场感和温度。比如,某次会谈前夕,各方代表团的焦虑与筹谋,都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每当感觉要进入冗长的背景介绍时,立刻又会被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一次戏剧性的握手或争吵所吸引。对于想快速建立对二十世纪关键外交节点认知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性价比极高的首选,它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核心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