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逸周书彚校集注(修订本)(中华要籍集释丛书 全二册)
定价:118.00元
售价:88.5元,便宜29.5元,折扣75
作者:黄怀信,张懋,田旭东 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325439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303kg
新华书店,物流
《逸周書》之名,早見於許慎《說文解宇》《漢書·藝文志》則稱做《周書》。如謝墉為抱經堂本作序所說,『周書』本以總名一代之書,猶之『商書』、『夏書』也气由於《尚書》中已有《周書》,把《漢志》著錄的《周書》七十一篇改稱《逸周書》,是比較方便的。今傳本《逸周書》未有序,列舉七十篇標題,加上序本身,恰合七十一篇之數。蔡邕《明堂月令論》云《周書》七十篇,《月令》第五十三气今本仍在第五十三。
序言
凡例
卷一
度训解
命训解第二
常训解第三
文酌解第四
糴匡解第五
卷二
武称解第六
允文解第七
大武解第八
大明武解第九
小明武解第十
程典解第十二
程寤第十二阙
秦阴解第十四阙
九政第十五阙
九开第十六阙
刘法第十七阙
保开第十九阙
……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附录一 佚文
附录二 序跋
后记
新华书店,物流
新华书店,物流
新华书店,物流
读完前几卷,我深刻体会到黄怀信、张懋、田旭东三位先生在文献考据上的严谨态度,这种严谨性是这套书的灵魂所在。他们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复原”出一个貌似的“善本”,而是试图去探寻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例如,他们在某些涉及古代天文历法或官制仪轨的段落旁,补充的那些细微的“集释”,往往能瞬间点亮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这种辅助性的、跨学科的知识补充,使得原本只属于文献学范畴的整理工作,上升到了历史学的层面。很多注疏书籍只关注文字的对错,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文化载体,而这套书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不仅是整理者,更像是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出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古代社会肌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集注”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注释层面,但翻开内文后才发现,这套书的“集注”做得远超我的预期,简直是一部浓缩的《逸周书》研究史。它不仅仅罗列了历代学者的重要观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注疏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析。比如面对某些争议极大的篇章,编者不是简单地采纳一家之说,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不同解释的脉络,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晰地看到哪种解释更符合文本的语境和时代背景。这种“兼收并蓄又不失判断”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掌握一个难点争议焦点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它把原本分散在浩如烟海的论文和札记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集中展现,这种整理功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体现了深厚的文献学底蕴。
评分这套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对“彚校”的处理方式,这对于文本的清晰度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逸周书》的版本差异极其复杂,不同的抄本在文字上常有天壤之别,这直接影响到对某些古代制度和观念的理解。这套书将主要的通行本和重要孤本的异文,以一种非常清晰、不干扰主体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做的平衡——既要保证主体文本的流畅性,又要让校勘信息触手可及。这在古代典籍整理中是个技术活,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堆难以阅读的“文字迷宫”。这里的处理,既体现了对古籍整理规范的严格遵守,也展现了对现代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怀。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字,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抄书人在面对歧义时那种艰难的抉择,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代入感。
评分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装帧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先秦文献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逸周书》的研究是古籍整理中一块硬骨头,其文本的复杂性和流传的曲折性,使得后人的整理工作尤为不易。这套“中华要籍集释丛书”的排版和校勘工作,从目录和前言中就能看出编纂者是下了大工夫的。特别是那种精细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考究,让我在翻阅时,能真切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市面上关于《逸周书》的注疏本不少,但多数在底本的选取和文字的校订上略显粗糙,要么过于偏信某一个孤本,要么就是对不同版本间的异文处理得不够清晰。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可靠、更具学术深度的阅读蓝本。尤其是那些详细的校勘记,简直是研究文本流变史的珍宝,它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考”书,这种扎实的学风,令人十分钦佩。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套书的修订版无疑是目前市场上可以信赖的权威版本之一。它的装帧精良,纸张质量上乘,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易损坏,这是对珍贵学术成果的最好保护。更重要的是,它的体系性构建非常完整,从底本选择到校勘系统,再到注释的广博,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研究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避免了他们一开始就被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材料误导;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对比和检验的平台,许多新的校勘点和解释角度,都值得我们深入再思考。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本”,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的学术工具书,为未来《逸周书》研究的发展铺设了一条更平坦、更可靠的大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