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地:诗选1966—1996》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 有许多蕴含普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邻里相杀”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又保持着“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种必需——一种深入万物根源的方法。
应该是从希尼那本1966-1996的诗选集译过来的吧。黄老师的译文还是比较中肯,但更喜欢包慧怡翻译的爱尔兰诗人的诗,充满着叶芝以来的爱尔兰传统韵味。
评分##最佳译本体例的初现。佩服。
评分##不太喜欢这样的诗。尽管老黄的翻译很好。
评分##长着眼睛和耳朵的诗人,视觉捕捉和耳朵敏感真的很强。
评分##这本诗集中有太多的诗歌让人收获良多。希尼对爱尔兰沼泽的发现是与其作为时间贮存期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也即‘沼泽作为风景的记忆,或沼泽作为一片牢记着发生在它内部和发生在它身上的一切事情的风景’。而他对本土神话、民间传说的有意识挪用,甚至是通过与美国西部旷野神话的类比而发生的自我部族神话建构的意图,提供了人类处理边缘状态的童年经验的最佳范本,中后期对夹缝中的居民生存政治的诗学处理又上层楼,把一个纯诗写作者推向了复杂、嬗替、不断处于风口浪尖的外部现实。对斯威尼故事和但丁的翻译更可见一个作家的天才并不是无源之水。
评分##不太喜欢这样的诗。尽管老黄的翻译很好。
评分##早期几本诗集,有很强的模仿痕迹。模仿的程式化,与机械的姿态感损伤了自然与日常的主题。《斯泰逊岛》(1984)之后,渐入佳境。《幻视》(1991)《酒精水准仪》(1996),诗艺最为纯熟。译文整体而言,早期文字与语感过于中年,中年以后又过于复沓。待修订吧。上册的译文中,黄灿然频繁用到一个充满情欲色彩的词。约二十几次。惯性体现秘密。
评分##“希尼致力于他的艺术的独立性,致力于追求形式感、丰富性和模糊性,这也是对公共生活质量的一种深刻的承诺…
评分##可以说是享受的,黄灿然翻译希尼有一种自然的合适。特别是乡野诗,就像是每拨开一个草丛,就能发现其中丰富而美妙的存有。 而后期诗歌,如果可能的话我认为应该配上一些快照。那是一些特殊的纪念物,关于独立的人,独立的存在和不受惊扰但又不得不卷入世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