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从汉藏比较论上古汉语内部构拟 港台原版 黄金文 万卷楼 文学

【中商原版】从汉藏比较论上古汉语内部构拟 港台原版 黄金文 万卷楼 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藏语系
  • 上古汉语
  • 构拟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
  • 黄金文
  • 万卷楼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港台原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萬卷樓
ISBN:9789577397713
商品编码:27615829675

具体描述

《從漢藏比較論上古漢語內部構擬》


作者: 黃金文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9577397713

叢書系列:語言文字叢書

規格:平裝 / 18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由「方法論」出發,討論上古漢語的形態音韻變化,乃至於原始漢藏語(PST)構擬的若干個關鍵問題,焦點廣及「諧聲」、「同源」、「形態音韻」、「詞綴」等。作者精熟歷史語言學的兩項重要的方法-「語言比較」與「內部構擬」,是有心於上古漢語或漢藏比較語言學,及關心族群或方言起源與變化的一本重要憑藉。


作者簡介


一九六九年生,臺灣臺北縣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歷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博士候選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等職務。以歷史語言學、漢與方言學、漢藏比較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有《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等著作。曾獲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獎學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青年學人獎」、「國科會甲種獎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學貢獻獎」等榮譽。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從方法論看原始漢藏語的構擬?????????????????????????????????????1

1.1 「方法論」的辯證??????????????????????????????????????????????????1

1.2 以原始漢藏語(PST)的構擬為目標???????????????????????????2

1.3 本書的焦點意識?????????????????????????????????????????????????????4

第二章 以中古章系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13

2.1 「諧聲關係」在方法上的運用與意涵?????????????????????????13

2.2 章系來源Tj-,Klj-,Plj-的問題????????????????????????????????15

2.3 第一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19

2.4 第二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25

2.5 結論???????????????????????????????????????????????????????????????????32

第三章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構詞」??????????????????????????35

3.1 構詞前綴演變的兩種模式????????????????????????????????????????35

3.2 緬甸文*hn-的來源????????????????????????????????????????????????37

3.3 原始藏緬語*h-前綴???????????????????????????????????????????????39

3.4 *h-前綴及其演變???????????????????????????????????????????????????40

3.5 *h-與*s-為兩套構詞前綴????????????????????????????????????????42

3.6 結論???????????????????????????????????????????????????????????????????43

第四章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佈」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45

4.1 句法的分布與上古漢語動詞型態???????????????????????????????45

4.2 動詞的「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交替?????????????50

4.3 以「別」的分布看「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

交替???????????????????????????????????????????????????????????????????56

4.4 「裂」的交替、分布與語音?????????????????????????????????????60

4.5 由「分布特徵」、「複合」、「*-s」證實別裂為一動詞??????74

第五章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制」

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75

5.1 從「毋」與「動詞型態」的共存限制找「命令式」???????75

5.2 漢藏語音的「規律對應」看「悖」????????????????????????????80

5.3 「毋」與「悖」的共現對比於「毋」與「別、裂」的互斥????????????????????????????????84

5.4 漢藏動詞的「三時一式」????????????????????????????????????????88

第六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91

6.1 上古漢語的否定副詞??????????????????????????????????????????????91

6.2 諧聲字及同源字的*m-前綴?????????????????????????????????????96

6.3 「非*p/微*m-<*m-p」與其語法分布????????????????????110

6.4 「弗*p/勿*m-<*m-p」與其語法分布????????????????????115

6.5 《左傳》的「勿使」與「弗敢」??????????????????????????????118

6.6 否定詞與*m-前綴????????????????????????????????????????????????125

第七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127

7.1 「不」、「弗」的語法差異??????????????????????????????????????127

7.2 「不」、「弗」的音韻關係與「合音」???????????????????????129

7.3 *-t後綴指示「受事標記」?????????????????????????????????????133

7.4 「不能救」與「弗能救」的差異?????????????????????????????146

7.5 「不」與「自」共現????????????????????????????????????????????149

7.6 結論?????????????????????????????????????????????????????????????????152

第八章 結論???????????????????????????????????????????????????????????????????155

8.1 以中古章系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第二章)?????????????????????????155

8.2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

「構詞」(第三章)??????????????????????????????????????????????156

8.3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布」,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四章)?????????????????????157

8.4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制」,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五章)???????????????????????????????????159

8.5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第六章)………160

8.6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第七章)……….161

參考文獻?????????????????????????????????????????????????????????????????????????163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文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而深入的阅读体验。 --- 《全球史: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未来》 作者: [知名历史学家/团队] 出版社: [权威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 120 万字 装帧: 精装,多卷本 内容简介: 《全球史: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未来》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并重的历史巨著。它超越了传统的国家中心史观,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人类文明从史前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漫长历程。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冲突,探寻驱动人类社会变迁的深层动力。 第一卷:早期文明的兴起与交流(史前至公元前 500 年) 本卷聚焦于农业革命的起源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影响。作者详细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谷、黄河流域等地的文明起源,并特别关注了早期欧亚大陆的互动网络。书中不仅描绘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还深入分析了早期文字、宗教信仰和技术传播的模式。重点讨论了轴心时代(Axial Age)的思想觉醒及其对后世文明走向的塑造作用。 第二卷:古典帝国的扩张与连接(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500 年) 本卷探讨了古典时代的帝国范式,包括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孔雀王朝、秦汉帝国以及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王国与罗马帝国。本书强调了这些帝国在疆域拓展、制度创新和跨区域贸易(如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方面的成就。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帝国在治理结构、法律体系和文化同化策略上的异同,并分析了古典帝国最终衰落或转型的复杂动因。 第三卷:中世纪世界的多元发展(公元 500 年至公元 1500 年) 本卷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的“多元化”特征。在欧洲,本书考察了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对地中海世界的重塑,以及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同时,作者将目光投向东方,详细阐述了唐宋时期的中国在技术、经济和文化上的领先地位,以及美洲和非洲不同文明圈的独特发展路径。本书特别强调了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连接不同地理区域和构建跨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卷:全球化的序幕:早期近代世界(公元 1500 年至公元 1750 年) 本卷标志着全球史研究的重点转向“大发现”时代。书中细致描绘了地理大发现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欧洲列强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接触,引发了物种交换、疾病传播(哥伦布交换)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本书深入分析了重商主义的兴起、价格革命以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残酷现实,探讨了这些事件如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五卷:革命、工业与帝国主义的时代(公元 1750 年至公元 1914 年) 本卷集中探讨了启蒙运动、政治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将工业化视为一个全球性进程,研究了其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传播模式,以及对资源获取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性重塑。同时,本书对 19 世纪的“新帝国主义”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分析了西方列强如何通过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手段,将世界大部分地区纳入其统治体系。 第六卷: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格局(公元 1914 年至公元 1991 年) 本卷聚焦于 20 世纪的剧烈动荡。作者系统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进程和后果,特别关注了技术进步(如航空、原子能)对战争形态的改变。随后,本书详细分析了冷战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对峙、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非殖民化浪潮。通过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代理人冲突的考察,本书揭示了全球权力结构的演变轨迹。 第七卷:全球化、信息革命与未来的挑战(公元 1991 年至今) 本卷探讨了冷战结束后的新世界秩序。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其带来的机遇与不平等。书中也审视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人口结构变迁以及全球治理的困境,并展望了人类文明在迈向更复杂、更相互依赖的未来时可能采取的路径。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辅以精良的地图、图表和文献资料,旨在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易于理解的全球历史全景。 ---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作者: [著名宋史/文化史学者] 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或专业学术出版社] 字数: 约 65 万字 装帧: 平装,配有大量宋代画作插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包括文官、学者、地方精英)在政治权力场域之外的真实生活图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和商业高度繁荣的时期,士大夫群体不仅是政治的决策者,更是文化品位的塑造者。本书旨在通过对他们衣食住行、社交娱乐、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剖析,重构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宋代精英群像。 第一部分:衣食的讲究与雅致 本部分聚焦于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从服饰的规制与审美,到饮食文化的精致化——如点茶、斗茶、精细的烹饪技艺和餐具的使用,均有详尽的考证。书中援引了《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复原了他们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饮食场景。同时,对居所的营造艺术,如园林、书房的布局,以及对古董、碑帖的收藏癖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宋代生活美学的提升。 第二部分:职场的进退与社交的艺术 士大夫的生活离不开官场。本书解析了他们如何应对复杂的朋党政治、如何在京城与外地之间周转。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退居”生活。详细探讨了士大夫群体独特的社交网络——如文人雅集、唱和酬酢的礼仪,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结社(如理学社群)来维护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声誉。对“交游”中的人情世故和书信往来的规范,都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部分:精神的寄托:学问、艺术与信仰 这是全书的核心。宋代士大夫普遍具有深厚的学养。本书探讨了他们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理学的发展),以及他们在诗词、书法、绘画上的实践。书中大量分析了苏轼、欧阳修、朱熹等大家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评论,更是作为他们个人精神困境和生命哲学的载体。此外,还探讨了他们对佛教禅宗、道教思想的吸纳,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复杂态度。 第四部分:家庭、伦理与道德的重塑 本书考察了士大夫在家庭内部的角色,包括他们对妻妾、子孙的教化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压力。宋代以来,父权与夫权的强化与理学伦理的结合,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通过对家训、族谱的分析,展现了士大夫在维护家族荣耀和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之间所做的努力与挣扎。 第五部分:晚年与隐逸的哲学 对于许多士大夫而言,政治生涯的起伏是常态。本书专门分析了他们“被罢黜”或主动“致仕”后的生活状态。从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到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再到对身后名声的经营,展现了士大夫群体晚年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书中特别关注了隐逸情结如何成为宋代知识分子超越现实政治困境的一种自我安顿方式。 本书以扎实的文献基础和细腻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场景,为读者理解宋代精英阶层的精神图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符号学导论:从索绪尔到后现代》 作者: [知名符号学/语言学教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专业理论出版社] 字数: 约 40 万字 装帧: 标准教科书格式,包含大量图例分析 内容简介: 《符号学导论:从索绪尔到后现代》是一部全面梳理符号学发展脉络的经典教材。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意义生产和传播的学科,其影响力早已渗透到语言学、文学批评、传播学、艺术分析乃至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引导进阶读者理解符号学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奠基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符号学的两大源流:费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他提出的“语言符号”模型,即“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关系、任意性原则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别。随后,引入了美国实用主义符号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的理论,阐述了其符号三元模型——符号(Sign)、对象(Object)、释义项(Interpretant),并对皮尔斯著名的符号分类法(像、标、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应用范例。 第二部分:结构主义的扩展与应用 本部分探讨了索绪尔理论如何被应用于非语言系统。重点分析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神话结构的分析),以及罗曼·雅各布森在语言学和诗学中的贡献。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生成机制”,读者可以理解结构主义如何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语法。 第三部分:批判的转向:从功能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本书强调了符号学在 20 世纪后期的批判性发展。重点分析了罗兰·巴特的理论贡献,尤其是他如何将符号学应用于大众文化领域,通过对“神话”(Myth)的解构,揭示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日常语言和图像得以自然化。此外,本书还引入了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探讨“延迟/延异”(Différance)概念对传统符号学稳定性的挑战,以及对“中心”和“在场”的质疑。 第四部分:符号学在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当代实践。它涵盖了佩尔斯的符号学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和电影分析中得到应用。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分析,例如对特定图像、时尚符号和媒体文本的“编码”与“解码”过程的解析。同时,讨论了信息时代的“超符号系统”(Hyper-signification)现象,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符号意义流动性的增加对社会认同构建的影响。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解释清晰,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从简单的交通标志到复杂的艺术作品),使抽象的符号学概念变得可操作和易于理解,是哲学、文科及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已经在我桌上停留了近一个月,它的分量和厚度,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投入程度感到敬佩。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场。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那些不常见的古代文献片段,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有留意到的地方,作者的博闻强识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如何以一种更系统、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如何用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去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语言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推进严密得如同数学证明一般。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中观的语族对比,再到微观的音位重构实例,每部分的衔接都过渡得水到渠成,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到关键的重构方案时,总是会并列出几种主要的学说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清晰地阐述自己选择某一方案的理由和优势所在。这种“兼听则明”的态度,但又不失自己独特洞见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充满了学术上的对话感。它不是在单方面地灌输观点,而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于语言历史的深度思辨之中,这种互动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里面的内容,但光是翻阅和初步的接触,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深厚功力。纸张的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适合需要反复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散发着一种古典的学术气息,那种被精心打磨过的文字和排版,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有一种庄重感油然而生。对于我这种喜欢从物理书本上汲取知识的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版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感觉非常流畅,虽然主题极其专业和深奥,但作者的表达却出奇地清晰有力。我通常在阅读这类涉及语言底层结构的著作时,会遇到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在这本书里,即便是对于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对比分析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类比,将抽象的音位变化具象化,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也能从中获益。当然,深层内容的理解仍需反复琢磨,但这本“入门级”的清晰度,已经远超我预期中的纯学术著作了。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汉语音韵学资料库时,偶然发现了这本著作。它在学界引起的讨论热度相当高,很多人都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上古汉语的内部构拟问题。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某些关键音类重构的论证过程,那些严密的逻辑链条和对古籍引证的精准把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是深入挖掘了更多的语料和证据,构建了一个更为稳固和精细的理论框架。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语境,去探寻那些早已消逝的声音的真貌,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智力上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