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藏比較論上古漢語內部構擬》
作者: 黃金文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9577397713
叢書系列:語言文字叢書
規格:平裝 / 18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由「方法論」出發,討論上古漢語的形態音韻變化,乃至於原始漢藏語(PST)構擬的若干個關鍵問題,焦點廣及「諧聲」、「同源」、「形態音韻」、「詞綴」等。作者精熟歷史語言學的兩項重要的方法-「語言比較」與「內部構擬」,是有心於上古漢語或漢藏比較語言學,及關心族群或方言起源與變化的一本重要憑藉。
作者簡介
一九六九年生,臺灣臺北縣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歷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博士候選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等職務。以歷史語言學、漢與方言學、漢藏比較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有《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等著作。曾獲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獎學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青年學人獎」、「國科會甲種獎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學貢獻獎」等榮譽。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從方法論看原始漢藏語的構擬?????????????????????????????????????1
1.1 「方法論」的辯證??????????????????????????????????????????????????1
1.2 以原始漢藏語(PST)的構擬為目標???????????????????????????2
1.3 本書的焦點意識?????????????????????????????????????????????????????4
第二章 以中古章系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13
2.1 「諧聲關係」在方法上的運用與意涵?????????????????????????13
2.2 章系來源Tj-,Klj-,Plj-的問題????????????????????????????????15
2.3 第一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19
2.4 第二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25
2.5 結論???????????????????????????????????????????????????????????????????32
第三章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構詞」??????????????????????????35
3.1 構詞前綴演變的兩種模式????????????????????????????????????????35
3.2 緬甸文*hn-的來源????????????????????????????????????????????????37
3.3 原始藏緬語*h-前綴???????????????????????????????????????????????39
3.4 *h-前綴及其演變???????????????????????????????????????????????????40
3.5 *h-與*s-為兩套構詞前綴????????????????????????????????????????42
3.6 結論???????????????????????????????????????????????????????????????????43
第四章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佈」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45
4.1 句法的分布與上古漢語動詞型態???????????????????????????????45
4.2 動詞的「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交替?????????????50
4.3 以「別」的分布看「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
交替???????????????????????????????????????????????????????????????????56
4.4 「裂」的交替、分布與語音?????????????????????????????????????60
4.5 由「分布特徵」、「複合」、「*-s」證實別裂為一動詞??????74
第五章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制」
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75
5.1 從「毋」與「動詞型態」的共存限制找「命令式」???????75
5.2 漢藏語音的「規律對應」看「悖」????????????????????????????80
5.3 「毋」與「悖」的共現對比於「毋」與「別、裂」的互斥????????????????????????????????84
5.4 漢藏動詞的「三時一式」????????????????????????????????????????88
第六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91
6.1 上古漢語的否定副詞??????????????????????????????????????????????91
6.2 諧聲字及同源字的*m-前綴?????????????????????????????????????96
6.3 「非*p/微*m-<*m-p」與其語法分布????????????????????110
6.4 「弗*p/勿*m-<*m-p」與其語法分布????????????????????115
6.5 《左傳》的「勿使」與「弗敢」??????????????????????????????118
6.6 否定詞與*m-前綴????????????????????????????????????????????????125
第七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127
7.1 「不」、「弗」的語法差異??????????????????????????????????????127
7.2 「不」、「弗」的音韻關係與「合音」???????????????????????129
7.3 *-t後綴指示「受事標記」?????????????????????????????????????133
7.4 「不能救」與「弗能救」的差異?????????????????????????????146
7.5 「不」與「自」共現????????????????????????????????????????????149
7.6 結論?????????????????????????????????????????????????????????????????152
第八章 結論???????????????????????????????????????????????????????????????????155
8.1 以中古章系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第二章)?????????????????????????155
8.2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
「構詞」(第三章)??????????????????????????????????????????????156
8.3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布」,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四章)?????????????????????157
8.4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制」,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五章)???????????????????????????????????159
8.5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第六章)………160
8.6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第七章)……….161
參考文獻?????????????????????????????????????????????????????????????????????????163
从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已经在我桌上停留了近一个月,它的分量和厚度,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投入程度感到敬佩。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场。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那些不常见的古代文献片段,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有留意到的地方,作者的博闻强识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如何以一种更系统、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如何用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去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语言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推进严密得如同数学证明一般。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中观的语族对比,再到微观的音位重构实例,每部分的衔接都过渡得水到渠成,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到关键的重构方案时,总是会并列出几种主要的学说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清晰地阐述自己选择某一方案的理由和优势所在。这种“兼听则明”的态度,但又不失自己独特洞见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充满了学术上的对话感。它不是在单方面地灌输观点,而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于语言历史的深度思辨之中,这种互动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里面的内容,但光是翻阅和初步的接触,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深厚功力。纸张的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适合需要反复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散发着一种古典的学术气息,那种被精心打磨过的文字和排版,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有一种庄重感油然而生。对于我这种喜欢从物理书本上汲取知识的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版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感觉非常流畅,虽然主题极其专业和深奥,但作者的表达却出奇地清晰有力。我通常在阅读这类涉及语言底层结构的著作时,会遇到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在这本书里,即便是对于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对比分析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类比,将抽象的音位变化具象化,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也能从中获益。当然,深层内容的理解仍需反复琢磨,但这本“入门级”的清晰度,已经远超我预期中的纯学术著作了。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汉语音韵学资料库时,偶然发现了这本著作。它在学界引起的讨论热度相当高,很多人都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上古汉语的内部构拟问题。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某些关键音类重构的论证过程,那些严密的逻辑链条和对古籍引证的精准把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是深入挖掘了更多的语料和证据,构建了一个更为稳固和精细的理论框架。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语境,去探寻那些早已消逝的声音的真貌,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智力上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