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122-30552-7
书名: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作者:许家佗 主编
定价:59.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0
字数:195
内容简介: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诊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门和提高之书。
目录: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第一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第一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14.糖尿病——阴虚火旺证 /92
15.冠心病——心阴亏虚证 /93
16.冠心病——心阳不振证 /93
17.高血压——脾虚气滞证 /94
18.心律失常——心虚痰阻证 /94
19.心律失常——心肾阴虚证 /95
20.心律失常——心气亏虚证 /95
21.乳腺癌——脾虚痰浊证 /96
22.肺癌——心肝火旺证 /96
23.肺癌——肺脾气虚证 /97
24.肺癌——肾阳亏虚证 /97
25.肺癌——痰热壅肺证 /98
26.肺癌——脾虚痰瘀证 /98
27.肺癌——心肺阳虚血瘀证 /99
28.肺癌——肺肾阴虚证 /99
29.肺癌——肝火犯胃证 /100
30.肺癌——脾肾阳虚证 /100
31.肺癌——肺脾气虚湿热证 /101
32.口腔溃疡——心火上炎证 /101
33.淋巴结炎——湿热壅阻证 /102
34.抑郁症——肝气郁结证 /102
35.抑郁症——痰浊内蕴证 /103
36.下肢浮肿——水湿内停证 /103
37.痤疮——冲任不调证 /104
38.前列腺肥大——下焦血瘀证 /104
39.儿童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证 /105
40.舌麻——肝肾亏虚证 /105
41.月经失调——心肝火旺证 /106
42.慢性疲劳综合征——寒湿困脾证 /106
43.慢性疲劳综合征——阳虚阴浮证 /107
二、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 /108
1.脾胃病证候与舌象 /108
2.心脑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 /116
3.内分泌疾病证候与舌象 /124
4.妇科病证候与舌象 /127
5.肿瘤病证候与舌象 /132
6.呼吸系统疾病证候与舌象 /143
7.其他杂病证候与舌象 /145
第四章
体质与舌象 /162
第一节 体质及其分类 /162
一、体质的概念 /162
二、体质的分类方法 /163
第二节 九种典型体质的舌象及其干预 /163
一、平和质 /165
二、气虚质 /167
三、阳虚质 /170
四、阴虚质 /172
五、痰湿质 /174
六、湿热质 /177
七、瘀血质 /179
八、气郁质 /181
九、特禀质 /182
编辑推荐:察舌验苔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看病的方法,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那么,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中医又是怎么通过望舌来诊病的?专业医生如何通过舌诊提高临床诊疗技能?普通老百姓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舌诊来进行体质养生和健康养护?
本书将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中医舌诊名家深入浅出的讲解,400余幅典型舌象图像和代表性临床病例,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对中医舌诊给予全面解读。
《跟名老中医学舌诊(修订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版 (2017年7月1日)
平装: 12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296696
条形码: 9787122296696
商品尺寸: 23.8 x 17.6 x 2 cm
商品重量: 299 g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5月1日)
精装: 13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122131750, 9787122131751
条形码: 9787122131751
商品尺寸: 24.2 x 17.2 x 1.2 cm
商品重量: 408 g
目录
《跟名老中医学舌诊(修订版)》
第一章舌诊是特殊诊断方法1
第二章舌诊的基本知识8
一舌的生理和解剖结构9
1舌/9
2唾液腺/10
3舌动脉/12
4舌的神经/13
5口腔和口腔四壁/14
6舌的乳头/16
二味蕾18
三舌色19
1舌的颜色与色彩的辨证/20
2舌色的演变规律/23
四舌形的变化25
1荣枯/25
2老嫩/25
3肿胀/25
4瘦瘪/26
5痿软/26
6强硬/27
7偏歪/27
8纵舌/27
9舌短缩/27
10颤动/28
五舌苔的生成28
六舌苔的变化31
1厚苔/31
2薄苔/33
3膜化苔/35
4剥苔/36
5苔净化/37
6齿状舌苔/38
7珠状舌苔/39
8珊瑚样舌苔/42
9糊状舌苔/43
10膜状舌苔/44
11镜面舌/44
12裂纹/45
13舌苔的性质/46
第三章舌体应内脏定位的反映点48
1从交叉角度去观察反映点/56
2反映点的分布/57
第四章舌象观察举例88
1普通感冒舌象举例/89
2百日咳舌象举例/90
3肠炎舌象举例/90
4月经病与妊娠舌象举例/92
5精神、神经性疾病舌象举例/93
6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舌象举例/94
7心脏疾病舌象举例/96
8肝胆疾病舌象举例/97
9肺及气管疾病舌象举例/99
10泌尿及肾脏疾病舌象举例/100
11维生素缺乏舌象举例/101
12其他疾病舌象举例/103
第五章舌象分析104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05
2晚期肺癌/108
3晚期胃癌/109
4泛发性晚期胃癌继发肝转移/111
5胰腺癌/113
附色谱116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1舌诊基础知识
1.1舌诊的历史溯源门
1.2舌的形态结构
1.3舌诊原理
1.4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1.4.1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1.4.2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1.4.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1.4.4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在舌面的分部
1.5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5.1光线
1.5.2舌诊姿势
1.5.3舌诊顺序
1.5.4辨染苔
1.5.5刮舌与揩舌
1.5.6季节与时间
1.5.7年龄与体质门
1.5.8人种与舌象门
1.6舌诊的内容门
1.6.1 正常舌象门
1.6.2望舌质门
1.6.2.1舌神
1.6.2.2舌色
1.6.2.3舌形
1.6.2.4舌态
1.6.3望舌苔门
1.6.3.1苔质
1.6.3.2苔色
1.6.5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1 ,6.6舌象的动态诊察
1.6.6.1风寒入里化热
1.6.6.2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1.6.6.3 内伤杂病的演变
2病位证素与舌象
2.1 五脏证素与舌象
2.1.1 心神与舌象
2.1.2心与舌象
2.1.3肺与舌象
2.1.4脾与舌象
2.1.5肝与舌象
2.1.6肾与舌象
2.2六腑证素与舌象
2.2.1胃与舌象
2.2.2胆与舌象
2.2.3小肠与舌象
2,2.4大肠与舌象
2.2.5膀胱与舌象
2.3其他病位证素与舌象
2.3.1 胞宫与舌象
2.3.2精室与舌象
2.3.3胸膈(上焦)与舌象
2.3.4少腹(下焦)与舌象
2.3.5表与舌象
2.3.6半表半里与舌象
2.3.7肌肤与舌象
2.3.8经络与舌象
2.3.9筋骨(关节)与舌象
3病性证素与舌象
3.1六淫证素与舌象
3.1.1风与舌象
3.1.2寒与舌象
3.1.3暑与舌象
3.1.4湿与舌象
3.1.5燥与舌象
3.1.6火热与舌象
3.2 阴阳虚损证素与舌象
3.2.1阳虚与舌象
3.2.2阴虚与舌象
3.2.3亡阳与舌象
3.2.4亡阴与舌象
3.3气血证素与舌象
3.3.1气虚类证素与舌象
3.3.1.1气虚与舌象
3.3.1.2气陷与舌象
3.3.1.3气不固与舌象
3.3.1.4气脱与舌象
3.3.2血虚类证素与舌象
3.3.2.1血虚与舌象
3.3.2.2血脱与舌象
3.3.3气滞类证素与舌象
3.3.3.1气滞与舌象
3.3.3.2气逆与舌象
3.3.3.3气闭与舌象
3.3.4血瘀与舌象
3.3.5血热与舌象
3.3.6血寒与舌象
3.4津液证素与舌象
3.4.1痰与舌象
3.4.2水饮与舌象
3.4.3津液亏虚与舌象
3.5其他证素与舌象
3.5.1食积与舌象
3.5.2内风与舌象
3.5.3精亏与舌象
4六经病证与舌象
4.1太阳病证与舌象
4.1.1太阳经证与舌象
4.1.1.1太阳中风证与舌象
4.1.1.2太阳伤寒证与舌象
4.1.2太阳腑证与舌象
4.1.21太阳蓄水证与舌象
4.1.2.2太阳蓄血证与舌象
4.2阳明病证与舌象
4.2.1阳明经证与舌象
4.2,2阳明腑证与舌象
4.3少阳病证与舌象
4.4太阴病证与舌象
4.5少阴病证与舌象
4.5.1少阴寒化证与舌象
4.5.2少阴热化证与舌象
4.6厥阴病证与舌象
5卫气营血证与舌象
5.1卫分证与舌象
5.2气分证与舌象
5.3营分证与舌象
5.4血分证与舌象
6体质与舌象
6.1平和质与舌象
6.2气虚质与舌象
6.3阳虚质与舌象
6.4阴虚质与舌象
6.5痰湿质与舌象
6.7瘀血质与舌象
6.8气郁质与舌象
6.9实热质与舌象
6.10肾虚质与舌象
7中药与舌象
……
8方剂与舌象
内容简介
《跟名老中医学舌诊(修订版)》
本书是广西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黄英儒教授在原有的传统中医舌诊理论基础上,结合近七十年的临床经验,对舌诊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首创“舌体应内脏定位九区分法”。并结合实际病例及舌象图片系统地、详细地、辩证地讲解正常舌、病变舌的各种特点。本书内容系统、创新性强,配有上百张真实舌象彩照和图解图片。适合各级中医师学习参考,也适合中医爱好者参考。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集著者集10多年舌诊研究之大成,从数万张舌象图片中精选近300张,力求以舌诊为主线,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初步构建中医理法方药的耦合体系。《临床实用舌象图谱》除了阐述
舌诊的基础知识外,着重研究舌象与证素、体质、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关系,尤其在方药的使用上,更汇集了著者多年独到的临证经验。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2版 (2016年6月1日)
平装
ISBN: 9787538197457
条形码: 9787538197457
品牌: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ASIN: B01GZPNFZU
目〓录
第一章〓舌诊须知
〓一、舌能反映身体状态1
〓二、舌诊原理4
〓三、舌诊的意义7
〓四、舌诊方法12
第二章〓舌象所反映的疾病
〓一、舌质反映的疾病16
〓二、舌苔反映的疾病32
〓三、舌脉反映的疾病42
〓四、舌觉反映的疾病44
第三章〓常见病舌诊
〓一、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 48
〓二、慢性支气管炎49
〓三、支气管哮喘50
〓四、支气管扩张53
〓五、急性胃炎54
六、慢性胃炎56
七、胃下垂58
八、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9
九、胃及十二指肠溃疡60
十、便秘61
十一、痔63
十二、肛裂64
十三、脂肪肝65
十四、肝硬化66
十五、胆囊炎68
十六、胆石症69
十七、风湿性心脏病70
十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2
十九、病毒性心肌炎73
二十、心包炎74
二十一、心绞痛76
二十二、心肌梗死77
二十三、心律失常78
二十四、脑血栓形成80
二十五、脑动脉硬化症81
二十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82
二十七、原发性高血压82
二十八、贫血83
二十九、类风湿性关节炎84
〓三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4
〓三十一、更年期综合征85
〓三十二、糖尿病85
〓三十三、神经衰弱87
〓三十四、头痛88
〓三十五、肾病综合征89
〓三十六、尿石症91
〓三十七、泌尿系感染92
〓三十八、慢性前列腺炎92
〓三十九、月经不调93
四十、盆腔炎95
四十一、乳腺囊性增生病96
四十二、不孕症96
四十三、前列腺增生症97
四十四、颈椎病98
四十五、腰椎退行性变100
四十六、风湿性关节炎102
参考文献103
本书首先介绍舌部相关诊病基础,然后介绍各种疾病在不同位置的反应,与以前出版的此类图书和市场上出版的书所不同的是,在介绍舌部各种症状性影像所可能反映的疾病后,将着重介绍能够改善这些“影像”的食疗、运动等自然疗法。这是通过调研后,读者所反映的需求。这些书均配有光盘,光盘中一改过去以书内容的顺序介绍,而是采纳读者的意见,将增加图片的容量,可使患者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望舌诊病技术。
作为一名长年受困于各种消化不良和肠胃不适的人,我对中医的兴趣由来已久,总觉得它在调理身体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这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下来。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它没有像我之前看的一些中医书籍那样,上来就讲经络、穴位、五行,而是从最直观的舌头入手,这让我一下子就感觉中医离我更近了。 书中的舌头图片真的太给力了!我之前看很多舌诊的书,图片要么模糊不清,要么颜色失真,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但这本书里的图片,色彩真实,分辨率极高,而且标注得非常详细,几乎每一张图都能清晰地看到舌苔的颜色、厚薄,舌质的红、淡,还有舌头的形状、边缘是否有齿痕等等。我感觉就像是大师们把病人的舌头搬到了我面前,让我亲自去观察和对比。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舌象和对应的疾病,而是非常有条理地讲解了舌苔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因素(比如饮食、情绪、药物)对舌象的影响。比如,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吃辛辣食物容易出现黄苔,为什么紧张焦虑会导致舌头颤抖。这些细节的解释,让我对舌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另外,书中穿插的名老中医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展示了舌诊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还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比如,一位老中医提到,在辨别湿热和实热时,舌苔的油腻程度和气味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真知。而且,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读起来引人入胜,也增加了我对中医神奇效果的信任。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接地气、非常实用的舌诊入门书籍。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轻松上手。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自己的舌头,还初步掌握了如何通过舌象来了解身体的状况。我已经开始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希望能慢慢改善我的肠胃问题。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一门非常注重“看、闻、问、切”的艺术,而舌诊无疑是其中最直观、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一部分。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舌诊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我就被它专业又不失亲切的排版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大量图片展示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对舌象的分类和解析非常系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舌头分为舌质和舌苔两个大类,而是进一步细分了各种不同的舌质颜色(红、淡红、紫等),以及舌苔的性状(薄白、厚腻、黄褐、焦黑等)。每一类都有非常详尽的文字描述,并且配上了高质量的彩色舌象图片,让你能够清晰地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各种舌象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意味着什么”。它会结合脏腑功能、病邪性质等中医理论,来解释舌象的成因,以及它所反映的身体状况。比如,关于“齿痕舌”,书中不仅解释了它可能与脾虚有关,还进一步阐述了脾虚的具体表现,以及可能会有哪些伴随症状。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舌诊背后的逻辑,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舌象—病名”的对应关系。 此外,书中穿插的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这些大师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丰富的临床实践。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例。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非典型”舌象,以及大师们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灵活的辨证来克服这些难题。这让我明白,舌诊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的窗口。我不再觉得中医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舌诊,逐渐领悟到中医的奥妙。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认真研读这本书,并尝试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本书绝对是我中医学习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深感着迷,而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让我对舌诊的理解,从之前模糊的“看看舌头颜色”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是它的“图解”和“临床”这两个关键词。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而是充满了大量的、高质量的临床舌象图片。这些图片仿佛是一本舌象的“图库”,涵盖了从正常舌象到各种病理舌象的方方面面。每一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舌质、舌苔的特征,以及可能对应的病因、病机。我可以通过反复比对,来加深对不同舌象的认识,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图文对照,它还巧妙地融入了“跟名老中医学习”的内容。书中的一些章节,会引用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案例,讲述他们是如何通过舌诊来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这些大师的讲解,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临床思维和治学态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听一位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授课”,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既充实又有趣。 书中对于舌象的解读,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黄苔代表热”,而是会进一步分析黄苔的深浅、厚薄、干湿程度,以及舌体颜色的变化,来区分是“里热”还是“表热”,是“实热”还是“虚热”。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中医辨证的精妙和准确性。我之前觉得舌诊很简单,现在才明白,真正掌握舌诊,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舌头是身体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脏腑的健康状况。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舌头变化,并尝试用书中的知识来分析。例如,我发现自己最近压力大,舌头边缘出现了齿痕,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所说的“脾虚湿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引导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并学习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来调理。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个对中医一直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它博大精深,入门门槛有点高的普通人,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能让我快速理解舌诊核心,又能提供丰富实操案例的读物。翻开这本书,我被它清晰的结构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深深吸引。开篇就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舌象的重要性,以及舌头的各个部位对应身体哪个脏腑,这立刻就打消了我之前对舌诊“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 书中对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的解读也特别到位,不再是生硬的文字描述,而是配上了大量真实患者的舌头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让你能直观地看到“白厚腻苔”和“黄燥苔”的区别,而不是只能靠想象。更让我感动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名老中医的经验分享,这些大师们不仅传授了基础知识,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讲述了如何通过舌象辨证施治,甚至是一些在教科书上看不到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老中医提到,同样是苔黄,但舌红与舌淡的涵义却天差地别,这让我瞬间感觉自己好像偷窥到了中医的“秘籍”。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实用。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先从最基础的舌质、舌苔讲起,然后慢慢过渡到舌体的变化,如裂纹、齿痕等。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的例证,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立刻将知识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常见舌象的临床应用”这一部分,直接给出了很多常见的疾病舌象和对应的调理建议,这对于像我这样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尝试着用书里的方法观察自己的舌头,并且和书里的图谱进行比对,发现真的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信心。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耐心指导你一样,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一些复杂舌象时,会同时给出几种可能的辨证方向,并提醒读者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严谨性,也避免了让读者产生误读的可能。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满意的一本中医普及读物。它不仅填补了我对舌诊知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甚至考虑找一位真正的大夫,用这本书作为沟通的桥梁,来更好地了解和调理自己的身体。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书本身的价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们,无论你是零基础还是有一定基础,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到既敬畏又好奇。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许多人通过中医调理获得了很好的改善,我就更渴望能自己也掌握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偶然间发现了这本关于中医舌诊的书,我立刻被它“快速入门”和“临床实用”的标签吸引了。 翻开书,我首先被它清晰简洁的编排方式所打动。它没有将所有复杂的理论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从最基础的舌头组成开始,一步步讲解舌质、舌苔的各个要素。每一部分都有大量的图片辅助说明,而且图片质量非常高,颜色鲜艳,细节清晰。我之前看一些中医书籍,舌头的图片总感觉不太真实,但这本书里的图片,让我感觉就像是直接在看病人的舌头,非常直观。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舌苔的讲解非常细致。不只是颜色,它还会讲解舌苔的厚薄、干湿、光滑程度,以及这些细微差别分别代表着什么。例如,它会区分“薄白苔”和“厚白苔”,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不同意义。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避免了“一刀切”的简单化认知,让我了解到舌诊的深度和复杂性。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融入了“名老中医”的经验分享。这些大师们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舌诊的原理,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分享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技巧。例如,一位老中医在讲解“舌诊与情绪的关系”时,提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窥探到了中医诊断的“内功心法”。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快速入门”的技巧。例如,它会总结一些最常见、最容易辨别的舌象,以及它们最可能对应的身体状况。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一些基本舌诊的技能,并且能够尝试着去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头。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学习中医,但又觉得无从下手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起点。它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有好的引导和足够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