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统筹学
定价:49.80元
作者:朱国林 等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8023236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全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阐述了统筹的基本理论,系统考察了统筹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地位与特征以及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界定了本学科的研究目的、任务与方法,论述了研究对象、依据和形态,重点阐述了统筹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实现技术与综合评价。应用篇重点探讨了在安全与发展战略、领导与决策、组织与指挥、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体等实践中的统筹思路与方法问题。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成功者生存发展之道、领军人物的智力支撑,它根植于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吸纳了中西方思想的精华,集中数十位同行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把握多差异动态平衡规律、运用多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和多侧面统一筹划方法,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
目录
基础篇——继承传统 弘扬创新
章 统筹思想的萌生
节 统筹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统筹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
第三节 统筹运作的主旨
第四节 统筹的思维特征
第五节 统筹的实践特征
第六节 统筹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统筹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节 现代社会实践呼唤统筹理论
第二节 统筹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统筹学的学科特征
第四节 统筹学科的研究任务
第五节 统筹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统筹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节 统筹与谋略的关系
第二节 统筹与运筹的关系
第三节 统筹与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 统筹与系统工程的关系
第五节 统筹理论同其他多学科理论的关系
第六节 实践中运用统筹理论须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统筹的基本对象
节 统筹主体
第二节 统筹客体
第三节 统筹环境
第四节 把握统筹对象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 统筹的基本依据
节 统筹的核心依据
第二节 统筹的内在依据
第三节 统筹的外在依据
第四节 实现统筹活动的“大统一”
第六章 统筹的基本形态
节 统筹研究
第二节 统筹规划
第三节 统筹安排
第四节 统筹研究、统筹规划与统筹安排的关系
第七章 统筹的基本原理
节 结构匹配原理
第二节 活性协同原理
第三节 差异平衡原理
第四节 全息聚合原理
第五节 互补互促原理
第六节 协调发展原理
第七节 统筹原理的实践应用
第八章 统筹的基本规律
节 组成效用规律
第二节 环境适应规律
第三节 广差异全相容规律
第四节 节奏协调规律
第五节 随机适度规律
第六节 统筹规律的实践应用
第九章 统筹的实现技术
节 统筹实现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统筹活动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正确采集与处理数据
第四节 统筹的多种操作技术
第十章 统筹的综合评价
节 统筹综合评价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统筹评价的基本要点
第四节 统筹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统筹综合评价应把握的问题
实践篇——勇于实践 注重效用
第十一章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
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定位
第二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模式
第三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程序
第四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的反思与调整
第十二章 领导与决策统筹
节 领导与决策统筹要素
第二节 领导与决策统筹的权限边界
第三节 提高领导决策统筹的艺术水平
第四节 增强领导决策统筹的素质
第十三章 组织与指挥统筹
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基本要点
第四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能力培养
第十四章 管理与服务统筹
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原则
第四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要点
第五节 管理与服务的统筹活动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统筹
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反思
第二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要点
第四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运作机制
第十六章 教科文卫体统筹
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含义
第二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要点
第四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创新
作者介绍
朱国林,1941年1月出生,1961年6月参军在沈阳部队,1976年7月先后调入军政大学、后勤学院、国防大学任教。1999年6月退休。技术五级、军事学教授。 在数十年军队和高等军事院校工作中,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将军事理论深化与拓展。作为军事后勤学科带头人,曾先后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体现了极高的匠心。从基础的线性规划过渡到更复杂的非线性优化,整个知识体系的递进是如此自然流畅,仿佛是引导读者攀登一座设计精良的金字塔。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网络流问题时,引入了一些非常前沿的计算复杂性理论的视角,这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罕见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整本书的格局被大大拓宽。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需要读者进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开放式探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点燃你思考的火花,让你在求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内容上,作者对“系统思维”的强调贯穿始终,让人明白任何一个优化决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博弈。书中对决策树模型的解析,细致到了如何量化主观概率,这一点对于处理信息不完全的商业决策尤其重要。我发现,即便是对一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经典算法,作者也提供了新的视角或更高效的求解思路,这对于一个希望持续进步的专业人士来说,价值不可估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你“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教会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未来面对全新问题时,应该“如何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称道,语言凝练,精准有力,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难题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讨论排队论的应用场景时,书中并未简单地照搬教科书上的公式,而是结合了不同行业痛点的分析,指出了传统模型在快速变化的服务业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更具适应性的改良思路。这种深度的洞察力,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着一场智力上的对话,每每在我以为已经理解透彻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新的角度,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极为考究,无论是流程图还是概率分布图,都清晰无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模型的认知负荷。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敬畏,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公式堆砌。然而,《统筹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固桥梁。书中对于项目管理中关键路径法的阐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识别那些“看不见的风险点”以及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巧妙地进行时间与进度的权衡。我在实际操作中尝试应用书中的“最小化最大遗憾值”的决策原则,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僵持不下的几个方案瞬间有了突破口。这种将抽象数学模型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策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精通理论,更是一位深谙人性与商业运作的实战家。
评分这本书的书封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度。初次翻阅,我被其中清晰的逻辑结构所折服。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复杂的决策过程层层剥开,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明的战略会议室,亲手推演着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动态规划章节,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便是对这方面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思想。书中对各种建模方法的介绍,详略得当,既有理论支撑,又不乏操作层面的指导。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模式,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着效率与效益的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