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 |
| 作者: | 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 著 |
| 市场价: | 33元 |
| ISBN号: | 9787312028335 |
| 出版社: | 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10-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1-10-01 | 印次:1 | 字数: |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 ||
| 目录 | |
| 前言 XX部分 对课程总的认识 1 高分子物理――一门难学也难教的课程 2 从高分子物理课程中学到些什么――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3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应该包含的三个层次 4 高屋建瓴掌全局――谈谈高聚物的特点 5 再看看高聚物结构的特点 6 课程的教学主线和多条线索串起了全课的内容 7 关于教材中几个常用术语的用法 8 课程中应该引入的一些新概念 9 通过词义辨析也能学透课程中的基本概念 10 从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中能看到哪些生物分子的秘诀 11 对学习“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几点建议 12 教学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3 从诺贝尔奖得主看高分子物理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 14 教材乃教学之本――我们编写出版的高分子物理及相关课程教材与参考书 15 多看诸子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 16 关注我科学在高分子物理领域取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 高分子链的构象、形态及尺寸等问题 17 高分子链特有的结构层次――柔性 18 从高分子链的柔性看高聚物的高弹形变 19 与柔性相对的是高分子链的刚性 20 理论上是如何来考虑柔性高分子链的 21 如何表征高分子链的柔性 22 高分子链的“无规行走”模型和“自回避行走”模型 23 溶液中的高分子链可以呈不同的形态 24 非晶态高聚物中高分子链呈高斯链形态 25 链单元间相互作用对高分子链形态的影响 26 链单元间的远程相互作用对高分子链形态的影响 27 空间维数对高分子链形态的影响 28 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函数能直接推导出高分子链末端距径向分布函数 29 计算机模拟高分子链的形态具有实体分子模型和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第三部分 高分子链的凝聚过程及凝聚态结构 30 高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大 31 一个个高分子链是如何凝聚起来的 32 高分子链的凝聚还有链内凝聚 33 单个高分子链也能形成凝聚态 34 高分子链缠结的新类型――凝聚缠结 35 高分子链如何解缠结 36 高聚物是具有X多种凝聚态结构的物质 37 整体无序而局部有序的高聚物非晶态结构 38 不同条件下高聚物形成的多种结晶形态 39 球晶是高聚物X常见也是X典型的一种结晶形态 40 半结晶高聚物中,高分子链尺寸与它在θ溶剂中及熔体中的尺寸是一样的 41 细长柔软的高分子链是如何有序堆砌而结晶的 42 先聚合后结晶还是先结晶后聚合 43 高分子链作择优排列的高聚物取向态结构 44 如何获得既有较高强度又有适当弹性的纤维? 45 比强度和比模量比金属还好的高性能高聚物纤维的理想结构 46 增塑高聚物与共混高聚物凝聚态结构的比较 47 嵌段共聚物SBS与BSB的两相结构比较 48 高聚物往往处于亚稳态 第四部分 高聚物的分子运动 49 高聚物的分子运动也是很有特点的 50 从高分子运动的温度依赖关系看高分子运动特点 51 WLF方程给我们的启示 52 链段运动与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 53 对高聚物玻璃化转变现象的几点新认识 54 能把高聚物的玻璃化温度看成是热力学二转变点吗? 55 整个高分子链的运动与高聚物熔体的流动 56 高聚物熔体流动的非牛顿性 第五部分 高聚物的力学性能 57 高聚物独有的高弹性和显著的黏弹性 58 以热力学观点和高弹性统计理论解释橡胶高弹性的五大特点 59 在小形变时杨氏模量等于三倍的剪切模量 60 橡胶高弹性大形变的唯象理论 61 关于描述高聚物黏弹性的MaxweU模型 62 关于描述高聚物黏弹性的Voigt-Kelvin模型 63 高聚物黏弹性力学模型计算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 64 关于描述线形高分子物质黏弹性的四元件模型 65 描述高聚物黏弹性的串联模型与并联模型是等当的 66 高聚物黏弹性力学模型的电学类比 67 Boltzmann叠加原理的简单运用 68 又是高聚物特有的现象――高聚物的银纹 69 高聚物的普适断裂力学理论 70 估算高聚物理论强度经验公式的推演 71 单链高分子的力学行为 第六部分 高分子溶液性能 72 高分子溶液性能的几大特点 73 高聚物的溶解过程比小分子物质的溶解过程要复杂得多 74 以热力学观点看高聚物的溶解过程 75 如何选取高聚物的溶剂 76 从七个方面判断溶剂的良劣性 77 混合溶剂性能往往不能从单一组分溶剂性能来判断 78 按照不同浓度高分子溶液的行为来划分溶液 79 以热力学观点看高聚物的分 80 高分子的θ溶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溶液 参考文献 |
| 内容简介 | |
| 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编著的《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是精品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即“高分子物理”)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是作者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互动而形成共识的课程重点、疑点以及一些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是作者所获教学成果二等奖内容的浓缩。全书分6个部分,XX部分是作者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后几部分是对高分子物理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本书结合了作者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并融入了教研成果、科研成果以及高分子科学中的新概念、新规律和新实验事实,充分体现了中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教学的特色。 《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适合作高等学校高分子学科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和考研参考书,也可供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师和该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同时可供希望了解高聚物结构和性能特点的其他领域科技人员阅读。 |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完美平衡。它既有严格的理论支撑,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又充满了引导性的语言和实践性的建议,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即动手演算和验证。书中提供的那些拓展思考题或“自我检验”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通常不会直接出现在标准考试中,但却是检验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知识模块的试金石。这些材料有效地将学习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会有“我学完了”的虚浮感,而是会有一种“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更深层次挑战”的自信。这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设计哲学,是任何一本平庸的参考书所不具备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得当,装帧扎实,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出版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细致考量,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段落划分也十分合理,即使是面对那些晦涩的理论概念,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关键公式和图表的绘制极其精良,线条流畅,标识准确无误,这在理工科学习资料中至关重要,因为一个模糊的图示可能导致对整个物理原理的误解。而且,纸张的质量也很有保证,拿来做大量的批注和折叠标记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度学习和反复研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从整体的制作工艺来看,出版方显然是想打造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应付考试的速成手册。初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高质量学习材料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绝对是一次愉快的物质体验。
评分对于任何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学科来说,对“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已经点明了其核心价值,而实际内容也完全兑现了这一承诺。那些在课堂上听起来像是天书般的物理图像和数学推导,在这里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翻译”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跨越宏观和微观理解鸿沟的章节,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比喻或类比,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读者可以直观感知的图像。这种对“难点”的拆解是极为细腻的,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解法,而是剖析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容易出错,潜在的思维陷阱在哪里,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这种对学习者困惑点的精准洞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目标读者群体的充分理解,让人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站在你身边的资深导师,能够预判你下一步会卡在哪里。
评分竞赛辅导类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对“真题”处理的深度上。我发现这本书在解析往年试题时,远超出了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和步骤展示的范畴。它更侧重于对题目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和考察目的进行深入挖掘。每一道题目的解析都像是一堂微型讲座,不仅讲解了如何得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出题人的“意图”,即考察学生对哪个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在解题过程中应遵循的逻辑规范。这种“解题的元认知”训练,对于希望在竞赛中取得突破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的不是“解这道题的方法”,而是“面对这类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从而构建起一套通用的、高阶的解题策略系统,这远比积累大量题型要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学习材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其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逻辑架构的构建。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知识点零散地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当你学习一个新概念时,作者总是会巧妙地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让你明白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和意义。例如,在处理一个复杂的现象时,它不仅给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它会带领你回溯到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一步步推导出这个结论,这种“溯源”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对概念的理解深度,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学习过程如同在攀登一座设计精巧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指引,让人感到每一点付出都有扎实的收获,而不是在知识的迷雾中盲目摸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