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研究生教学用书)
定价:58.00元
作者:张宇 孟捷 卢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300160269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级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创新问题,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产权与企业理论,货币与金融理论,积累与增长理论,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理论,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理论,等等。张宇等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的这些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深化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目录
篇 总 论
章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与分析框架
一、澄清若干流行的观点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
第2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发展评析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问题
二、关于生产力的理论问题
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
四、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
五、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一、引言
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三、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四、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经济制度的性质
五、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
六、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七、结语
第4章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
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三、《资本论》的基本结构
四、《资本论》的当代现实意义
五、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
第5章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比较
一、诺斯的故事
二、马克思的故事
三、结论
第6章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流派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二、激进政治经济学
三、分析马克思主义
四、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五、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六、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
七、法国调节学派
八、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篇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第7章 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二、新古典学派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
三、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
第8章 剩余价值论的发展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论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二、国外经济学家发展剩余价值论的新成果
三、剩余价值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四、在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对收入分配原则的一点思考
第9章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一、《186l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论超额利润的来源:马克思的 种理论
二、由 种理论派生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三、《资本论》 卷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两种不同理论的无意识邂逅
四、《资本论》 第三卷论“虚假的社会价值”: 第二种理论的正式表达
五、由 第二种理论派生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超额利润的来源与两种市场价值理论
六、结语:如何理解超额利润与所谓价值规律的关系
第三篇 产权与企业
0章 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
一、个体方法与整体方法
二、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
三、交易关系与生产关系
四、自然权利与历史权利
五、西方产权经济学范式的重大缺陷
六、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
1章 企业理论方法论三种范式研究——新、老制度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一、企业理论方法论的基石不同
二、企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三、研究企业问题所放置的领域不同
四、简短结论
2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组织及其变迁理论的演进
一、引言
二、马克思的生产组织及其变迁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理论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组织理论的特征、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四篇 积累、增长与危机
3章 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
二、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理论与重构
三、劳动分工——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源泉
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
4章 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
一、理论的回顾
二、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产品创新
三、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利润率动态
四、新熊彼特派长波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的综合
5章 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一、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
二、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四、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章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
一、引言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当前危机的分析综述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一项新的综合
四、1975—2008年美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及其动态
五、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利润率与当前的危机
六、结论与展望
7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引言
二、马克思探索经济危机的历程
三、《资本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分析模型
四、对马克思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研究与创新
五、小结
第五篇 货币与金融
8章 论货币理论的基础
一、引言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解析
三、货币理论与货币经济模型
四、货币理论的基本问题
五、货币理论的价值论基础
六、结论
9章 经济增长、货币中性与资源配置理论的困惑——虚拟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一、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数学化发展
二、美国虚拟经济的GDP创造与经济二元化
三、虚拟经济如何创造GDP
四、资源配置的过程与一般均衡理论
五、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启示
第20章 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重大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四、金融化与金融资本主义的矛盾
五、结束语
第六篇 全球化与世界经济
第21章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及其从经典到现代的发展
一、经典的全球化理论
二、帝国主义与全球化
三、全球视野中的不发达问题
四、对全球化的认同与反对
五、全球资本主义及其矛盾
六、小结
第22章 一种新的贸易理论——贸易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比较利益与技术进步
二、贸易条件与收入分配
三、资本、货币、利润率与国际价值的决定
四、贸易理论的宏观经济学
第七篇 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第23章 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对中国经济模式认识的演进与发展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经济模式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四、中国经济模式的意义: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24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
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25章 世界发展危机与“中国模式”
一、引言
二、全球失衡和非工业化趋势
三、中国经济的依附与发展
四、摆脱新自由主义的中国和世界发展
五、结语
作者介绍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副院长,《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经济学学科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
孟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 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系和牛津大学耶稣圣体学院进行 访问研究,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代表作有:《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等。
卢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大学亚 非学院经济系高级讲师。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学士,1991年英国东 英吉利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1994年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 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全球化问题、比较政治经济学。论著包括《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 济的制度与结构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市场和体制调节,1978—1994》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风暴!我一直认为经济学离我的生活很遥远,都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模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各种复杂的经济思想之间,但他的语言却格外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阐述,它没有像一些教材那样冰冷地讲解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一件衣服的生产过程,层层剥茧,让我们理解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最终获得的报酬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书中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更是让我对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有了醍醐灌顶般的认识。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经济活动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经济制度的优劣,比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以及混合经济的实践。这让我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认为市场就是万能的,或者计划就是必然失败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我们不仅看到经济的“术”,更理解了经济的“道”。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定位,这预示着它不会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有深度、有体系的学术著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政治经济学发展脉络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核心论点以及相互之间的批判与融合。例如,在阐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其核心概念,还结合了历史的演进,分析了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更令我赞赏的是,书中对现代经济问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而是融入了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新的视角,使得论证更加全面和立体。比如,在讨论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时,作者引入了对国际金融体系、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以及国家主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和 nuanced 的经济现实。这本书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十分严谨,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和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作者并没有将政治经济学局限于纯粹的理论模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进的社会现象。他对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系统地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案例,从重商主义到计划经济,再到当下的产业政策,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明白,所谓的“自由市场”并非总是纯粹的,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重要。此外,书中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技术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个章节的论述都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对经济运行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刻理解现代经济运行规律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最近总算翻开来啃。说实话,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高级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点敬畏,总觉得是学术巨匠们的高谈阔论。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惊喜地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富有启发性。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将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巨匠的思想巧妙地串联起来,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全球化下的挑战,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比如大萧条、福利国家的兴衰、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来阐释抽象的经济原理。这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理论的生命力和现实的紧迫感。尤其是书中对市场失灵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规避风险,让我对当下许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确实比较深入,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而言,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新视角,让我不再是那个只看到经济新闻表象的“小白”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魅力的领域,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材料都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燃起了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用一种非常亲切却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引导我们一步步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晦涩难懂的概念。书中对“生产关系”的探讨,让我明白,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之中。他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剖析,让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尤其是书中对“意识形态”在经济运行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对经济现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财富、对贫富差距、对国家角色的固有认知,促使我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启迪思想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