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对抗工程
定价:79.00元
作者:唐永年著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24080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防特色学术专著·电子科学与技术:雷达对抗工程》论述了雷达对抗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雷达对抗工程的各种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雷达系统概述、雷达对抗系统、雷达侦察接收机、雷达侦察测频、雷达侦察测向、雷达侦察信号处理、雷达干扰资源、数字化技术在雷达对抗系统中的应用和雷达对抗系统的电磁兼容。
《国防特色学术专著·电子科学与技术:雷达对抗工程》可供从事电子信息对抗、雷达等专业工作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对抗和信息安全等专业的师生使用。
目录
章 雷达系统概述
1.1 频段划分
1.2 雷达分类
1.3 雷达大作用距离
1.3.1 目标截面积
1.3.2 识别系数
1.3.3 大作用距离
1.3.4 视距
1.3.5 地物与海面杂波反射的影响
1.3.6 大气衰减的影响
第2章 雷达对抗系统
2.1 雷达对抗系统的组成
2.2 雷达信号分类
2.2.1 脉内调制及脉间相参分类
2.2.2 天线扫描信号分类
2.2.3 天线极化分类
2.3 雷达对抗天线
2.3.1 基本天线
2.3.2 透镜馈电多波束天线
2.3.3 巴特勒阵馈电多波束天线
2.3.4 巴特勒阵馈电空间馈电天线
2.3.5 消除窄波束测向天线副瓣接收信号的方法
2.3.6 提高使用全向天线的测频系统灵敏度的方法
2.4 搜索式侦察系统的信号截获概率及平均截获时间
2.4.1 搜索式侦察系统分类
2.4.2 雷达天线照射
2.4.3 侦察系统的驻留时间
2.4.4 中长驻留时间模式的搜索及信号截获概率
2.4.5 两个窗函数波形的关联特性
2.4.6 中长驻留时间模式侦察系统的平均截获时间
2.4.7 提高截获概率、缩短搜索周期、缩短平均截获时间的方法
2.5 雷达侦察系统的灵敏度
2.5.1 侦察接收机的灵敏度
2.5.2 侦察系统的空间功率密度灵敏度
2.5.3 侦察系统的等效接收灵敏度
2.6 雷达侦察系统的大侦察距离
2.6.1 理想的大侦察距离
2.6.2 雷达侦察系统大侦察距离的优势
2.6.3 视距
2.6.4 地物和海面杂波反射的影响
2.6.5 大气衰减的影响
2.7 雷达干扰系统的干扰方式及干扰样式
2.7.1 压制干扰方式
2.7.2 欺干扰方式
2.8 雷达干扰系统的小干扰距离
2.8.1 自卫干扰及支援干扰
2.8.2 干扰系统的等效辐射功率
2.8.3 压制系数
2.8.4 压制干扰的小干扰距离
2.8.5 欺干扰的小干扰距离
2.8.6 分布式雷达干扰
2.9 雷达干扰系统与雷达系统之间的对抗
2.10 综合电子战系统
第3章 雷达侦察接收机
3.1 雷达侦察接收机的分类
3.1.1 按用途分类
3.1.2 按搜索分类
3.1.3 按采样频率分类
3.1.4 按增益分类
3.1.5 按频率范围分类
3.1.6 按实时频率带宽分类
3.1.7 按采样同步分类
3.2 射频中频接收机的信号及噪声
3.3 检波器
3.3.1 检波管物理模型
3.3.2 检波器物理模型
3.3.3 检波器的传输特性
3.4 检波器的信号及噪声
3.4.1 输出信号及输出噪声的直流分量
……
第4章 雷达侦察测频
第5章 雷达侦察测向
第6章 雷达侦察信号处理
第7章 雷达干扰资源
第8章 数字化技术在雷达对抗系统中的应用
第9章 雷达对抗系统的电磁兼容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眼球,一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交织着若隐若现的雷达波形和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整体散发着一种科技感和神秘感。我本来对雷达技术知之甚少,只觉得它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但这本书的书名《雷达对抗工程》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关于雷达的介绍,更强调了“对抗”这个词,这让我联想到谍战片里那些尔虞我诈的电子战场景,充满了想象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雷达这个相对枯燥的技术概念,与激烈的战场对抗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博弈。也许这本书会从一些经典的雷达对抗案例入手,或者通过虚构的故事来阐述技术原理,总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烧脑”又刺激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电子战争之中,去感受科技的力量和智慧的较量。这种期待,源于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源于对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国家安全、运用高科技进行斗争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敬佩。
评分我选择《雷达对抗工程》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现代战争形态的好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地面战、海上战、空中战似乎都已经被“信息化”和“智能化”所重塑。而雷达,作为现代军事体系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对抗”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在信息化战场上,信息获取、信息压制、信息欺骗的博弈。我猜想,《雷达对抗工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雷达在侦察、预警、目标跟踪等方面的应用,然后重点讲述在敌我双方都拥有先进雷达技术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电子干扰、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等手段来削弱对方的探测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在现代军事对抗中,雷达技术是如何演变出各种“花样”,以求在信息战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电子战的战术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是如何在工程上实现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现代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的一角。
评分我选择《雷达对抗工程》这本书,纯粹是被其带有强烈叙事感的书名所吸引。它不像一些技术手册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动态和冲突的意味。“对抗”二字,立刻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画面: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信息就是武器,而雷达正是获取和争夺信息的重要工具。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工程技术,能够让雷达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披荆斩棘”,成为探测敌人的利器,又能如何被巧妙地“伪装”或“致盲”,以规避敌方的侦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雷达对抗的幕后,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巧妙的设计,打造出能够“看透”一切的雷达,又能设计出让对手“目不能视,耳不能闻”的对抗手段。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战例,用生动的故事来阐释雷达对抗的战术思想,让我体会到科技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这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以及对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探索,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评分作为一名对军事科技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选择《雷达对抗工程》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蕴含的“工程”二字所吸引。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战场上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武器装备,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对抗工程”这个词,让我看到了技术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更是你追我赶、互相制约的动态过程。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讲解雷达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的原理是什么,然后深入探讨在面对敌方干扰、欺骗甚至饱和攻击时,雷达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出各种反制措施的。我想了解各种电子战技术,比如干扰、诱骗、隐身等,是如何被应用到雷达对抗中的,以及这些技术背后所依赖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某个战役中雷达对抗的部署和效果,或是某个新型雷达对抗技术的研发过程,这样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对雷达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阅读《雷达对抗工程》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科普体验,能够让我理解这项复杂技术背后的逻辑和应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对于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我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工程”这个词,让我感到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更注重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希望它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例如电磁波的发射、反射,以及目标探测的过程。然后,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军事对抗的环境下,雷达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对抗敌方的电子干扰,如何提高自身的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雷达系统设计、性能评估,以及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应用案例。也许还会介绍一些先进的雷达技术,比如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以及它们在对抗工程中的作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雷达技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理解它在现代军事领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工程技术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