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
  • 董建华
  • 临证
  • 治验
  • 经验方
  • 传统医学
  • 临床
  • 验方
  • 伤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8020
商品编码:2813037518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董建华 著;董乾乾,饶芸 整理 定  价:59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50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48020 临证心悟1
通降乃治胃之大法3
疏调肝木法在脾胃临证中的应用17
治胃病用补法小议24
心悸治例27
胁痛的病理及其治疗32
慢性泄泻医疗诸法39
痢疾的证治44
热性病辨治规律52
浅谈温病的主症、治法和代表方剂66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74
下法在温热病临床中的应用84
清法治温琐谈92
暑湿和湿温用药大要101
论治白喉为病104
肠痈三法109
治痹之要114
……

内容简介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董建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以贡献给社会,以飨读者。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某些启发,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董建华 著;董乾乾,饶芸 整理 董建华,有名的中医学家,生于1918年12月17日,2001年1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他出身于中医世家,16岁开始学医,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勤学敏思,苦学八年,得师真传。行医后。继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五十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在学术思想上独具风格。
仁心妙手,融古贯今——一部医学大家临证经验集粹 在中医药浩瀚的海洋里,总有一些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后学者前行的方向。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一本陈旧的医案汇编,它是一部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医学实践记录,是中华医学瑰宝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它聚焦于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家——董建华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对经典理论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疾病的敏锐洞察,因人施治,因症论治。本书并非罗列零散的病案,而是将董老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不同患者身上的诊疗过程,以一种梳理、提炼、升华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谁得了什么病,用了什么药”,而是深入剖析了董老在面对复杂病情时,是如何审证求因,如何辨证施治,如何把握方剂的配伍变化,如何做到“方随证变,药随症转”的。 一、 洞悉病机,辨证精准: 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灵魂,是基石。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便在于对辨证过程的细致展现。董老在临证时,并非拘泥于书本的条条框框,而是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对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变化、季节气候等影响因素,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察。 例如,在论述一位常见病症时,书中可能不会简单地告诉你“湿热蕴结”的症候,而是会生动地描绘出董老如何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偏好,观察其舌苔的颜色与厚腻程度,倾听其呼吸与言语的气息,触摸其脉象的有力或虚弱,来层层剥茧,准确判断病邪的性质、部位以及与正气的盛衰关系。他会清晰地阐述,为何在此例患者身上,湿邪更为关键,或者为何热邪更为迫切,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对病机变化的精准把握,是无数临床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结晶。 二、 方药活用,炉火纯青: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施治,而方药的运用则是将辨证的成果付诸实践的关键。本书将重点展示董老在组方用药上的独到之处。他不仅熟悉历代名家名方,更能融会贯通,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的瞬息万变,灵活调整方剂的组成和剂量。 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董老在治疗某个疑难杂症时,是如何从经典的方剂出发,例如在某个咳嗽案例中,他可能参考了经典的“麦门冬汤”或“甘麦大枣汤”的思路,但会根据患者的痰液色泽、咳嗽的深浅、咽喉的痒痛程度,加入或减去某些药物。他会解释为何在某一位患者的方剂中,要加入生姜的辛温以宣肺止咳,而在另一位患者的方剂中,则要加入生地黄的甘寒以养阴润肺。对药物性味归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药物配伍禁忌与协同作用的熟稔,使得他开出的方剂,往往能药到病除,或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董老在用药剂量上的精妙之处。他可能认为,对于某些药物,过小则力有不逮,过大则易伤正气,因此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以及药物本身的药性,来精确控制用药剂量,达到“用药如用兵”的境界。这种对药量精准的把握,是其临床经验的又一重要体现。 三、 治病求本,调养兼顾: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表象,更注重“治病求本”,即探究疾病的根源,并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书将深刻体现董老在这一方面的理念。他所强调的,绝不仅仅是单纯地消除症状,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状态。 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案例:在治疗一位慢性疾病患者时,董老并非仅以疏通经络、祛除病邪为唯一目标,他还会细致地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开导其心结,帮助其调整情志。他深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稳定的情志,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他的治疗方案,往往是药物治疗与生活调养相结合,内外兼修,标本兼治。这种整体观和系统性的治疗思路,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是本书所要着力展现的重要内容。 四、 疑难杂症,妙手回春: 本书尤其会关注董老在治疗一些复杂、疑难的疾病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医术。面对那些西医束手无策,或者传统疗法效果不佳的病症,董老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能另辟蹊径,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某些内科疑难杂症时,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董老是如何通过分析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一些经典的、但又经过巧妙改良的方剂,或者创造性地运用一些少用但有效的药物,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案例的展现,不仅是对董老医术的赞誉,更是对中医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独特优势的有力证明。它会告诉我们,中医并非只是治些“小病”,在应对一些危重、顽固性疾病时,同样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 传承之志,启迪后学: 本书的价值,并不仅限于记录董老个人的临床经验,更在于其作为一种传承的载体,能够启迪后辈医学人才。通过对董老临证思路、辨证方法、用药技巧的深入解读,本书为年轻的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 书中可能会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层层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去领悟中医的精髓。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掌握中医的诊疗方法。它希望能够激发后学者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走入临床,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将中医的薪火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医理、医术、医德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它以董建华先生的临床实践为载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的书籍,对于所有关心健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来说,它都将是一次深刻的医学启迪,一次与医者智慧的深度对话。阅读本书,就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良师益友并肩探讨医学的奥秘,必将受益匪浅。它所蕴含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敬畏,以及对中医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书店的架子上偶然看到了《董建华临证治验录》这本书,它散发着一种传统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我对中医的了解不多,但一直对那些将一生奉献给医学、用医术救死扶伤的医生们的故事充满了尊敬。我想象着,这本书一定记录了董建华老先生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病人,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去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中医看病的全过程,从望闻问切的细致观察,到辨证施治的精妙分析,再到组方用药的严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案例,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董老是如何因人而异、因病施治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中医“老祖宗”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究竟。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能学到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简单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受益。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犹豫,但又充满了探索的冲动。我是一位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之处充满敬畏。我听说过董建华先生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这本书必然蕴含着他多年的行医心得。我个人特别喜欢看一些医案集,因为它们比枯燥的理论更能生动地展现中医的魅力。我希望在这本《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中,能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病症的真实案例,例如一些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这类常见病,又或者是更复杂的内科、妇科、儿科疾病。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述病人从初诊到痊愈的全过程,包括董老是如何分析病人的舌苔、脉象,如何询问症状,以及最终是如何根据辨证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方药。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一些篇幅专门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深入剖析董老在这些病例中的思维过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略到中医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仿佛是一本藏宝图,里面埋藏着无数宝贵的临床智慧,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

评分

读到《董建华临证治验录》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师形象,以及他与无数病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并非中医科班出身,但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存向往。我想,这本书一定是一部凝聚了董建华先生数十年临床实践精华的宝贵文献。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记录下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病症,董老是如何运用他的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地把握病情,然后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案例,看看董老是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病根,如何用中药的力量化解病痛。也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他对于中医发展、养生保健的独到见解,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案集,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启迪之书。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堂生动的临床课,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中医的魅力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很感兴趣,也对那些能够妙手回春的名老中医的故事充满向往。我之所以注意到《董建华临证治验录》这本书,是因为我曾经在某个场合听别人提起过董老在中医界的声望。虽然我对书的具体内容还不了解,但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是一部关于董老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我推测书中会收录大量的真实病例,并且会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病人的具体症状、董老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以及最终采用了哪些治疗方法,取得了怎样的疗效。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慢性病或者一些现代医学难以有效解决的疾病的治疗案例,因为我一直相信,中医在这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医案堆砌,更能包含一些董老对于疾病治疗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甚至是一些他对于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医临床智慧的绝佳机会,让我能感受到老一辈中医的仁心仁术。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董建华临证治验录》,就被其厚重的纸张和沉静的封面所吸引。我平时对中医涉猎不深,但对许多名医的行医故事总是充满好奇。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这本书的每一个病例,但单从其装帧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与传承的气息。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承载着丰富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的著作。书中大概会讲述董老在中医治疗道路上,是如何观察病情、辨证论治,以及最终如何运用中医药妙手回春的。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针对疑难杂症的案例,看看董老是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切入点,拨开迷雾,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或许书中还会分享一些他自己独创的方剂或者验方,这些对于临床实践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而且,以“临证治验录”为名,想必书中不会有太多理论性的探讨,而是更侧重于实践中的所得。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画面:董老在中药柜前仔细辨别药材,在病床前仔细询问病人的细微感受,然后沉思片刻,挥笔写下那能带来希望的处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资深中医师的内心世界和高超医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