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相对论与引力理论导论
定价:149.00元
作者:赵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030507914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相对论及引力理论的基础理论性著作,以尽量短小的篇幅向读者介绍现代相对论引力理论的基本知识和部分前沿方向,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回顾、等效原理与黎曼几何初步、弯曲时空中的场方程(爱因斯坦方程、引力变分原理以及弱场极限)、球对称的引力场、黑洞理论、标架形式与旋量场、高维及带宇宙学常数的时空、引力场的能量与哈密顿表述、宇宙学简介、扩展的引力理论以及额外维与时空紧化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难度设置把握得非常精准,它显然不是一本面向零基础的科普读物,但它也绝非是为那些已经精通高等数学的专业人士准备的纯粹教材。它更像是一座连接“入门”与“精深”之间的完美桥梁。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经典力学和电动力学,希望系统进入现代引力理论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深度是恰到好处的。书中对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讨论,特别是如何用广义相对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惯性”的本质,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视角转换。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一些前沿概念时,比如黑洞视界或者引力波的初步概念时,总是会先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经典场论的框架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新理论革命性的认识。书中的习题部分设计得也十分巧妙,它们并非简单的数值计算,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和逻辑的延伸,有些题目甚至能启发读者思考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物理问题,这一点非常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评分从学术参考价值来看,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可靠,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涉及历史发展脉络的章节,例如爱因斯坦与希尔伯特在场方程优先权上的争论,作者的处理方式是客观而公正的,既梳理了理论发展的曲折过程,也肯定了不同贡献者的工作。特别是在处理广义相对论的几何基础时,作者没有回避克里斯托费尔符号和协变导数这些“拦路虎”,而是通过精心的图示和比喻,将其复杂性降到了一个可以被物理直觉所接受的程度。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等效原理时,将弱等效原理和强等效原理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论证,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在物理内涵上的差异,这对于澄清许多常见的误解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整体行文风格带着一种沉稳的、学者的味道,很少有花哨的辞藻,所有的笔墨都聚焦于知识的精确传递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非常适合作为一部长期置于书架上、随时可以翻阅查证的权威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组织性。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讲解模式,即在不同的章节中,核心的数学工具(比如张量运算)会被反复使用和深化,每一次的回归都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内涵的揭示。例如,对林德勒图的讨论,最初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出现,但随着引力辐射和宇宙学模型的展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被重新强调,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物理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概念回顾与展望”部分,这不仅是对本章内容的有效总结,更是为下一章的内容做了精妙的铺垫,确保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流动性。这种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知识点的散乱堆砌,而是能清晰地看到整个理论框架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它引领读者从一个相对熟悉的起点,稳健地走向现代物理学的深水区,其专业性与启发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物理学著作的装帧设计得相当大气,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书名,给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视觉感受。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精良,触感温润,印刷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保持极高的可读性。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清晰的逻辑脉络。他没有急于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花费了相当篇幅来回顾经典物理学在处理宏观尺度和高速运动问题时遇到的困境,这为后续引入全新的时空观和引力描述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特别是对于伽利略变换和洛伦兹变换的对比分析,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循循善诱,引导读者一步步挣脱牛顿力学思维的束缚。这种从历史脉络和实验现象出发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人感觉高深的物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严谨的观察与逻辑推理之上的科学体系。排版上,关键的定义和定理都被加粗或用不同的字体突出显示,使得查找和回顾特定知识点时非常高效,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参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既有严谨的数学推导,又不失生动物理图像描绘的“双核驱动”模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抽象的张量分析和具体的物理情境之间架起桥梁。比如,在阐述测地线概念时,他不仅给出了精确的微分方程,还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关于光线弯曲和行星轨道摄动的实际例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爱因斯坦场方程推导过程中的那种耐心和分层解析。他没有直接跳到最终形式,而是先从能量守恒和时空度规的几何意义入手,逐步引入黎曼曲率张量,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数学注脚和物理图像的辅助说明,这使得即便是对微分几何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推导的节奏。很多教科书在这里会显得过于跳跃,导致读者只能死记硬背公式,而这本书却致力于让读者“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含义。我甚至感觉作者在用文字“绘制”四维时空,使得原本难以想象的弯曲时空在脑海中逐渐具象化,这种教学上的投入感,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很少能体味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