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数学一年级 下册 | * ISBN编号 | 9787533877507 |
| 条形码 | 9787533877507 | * 是否是套装 | 否 |
| * 书名 | 数学一年级 下册 | * 定价 | 4.48元 |
| * 出版社名称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9年1月 |
| * 印刷 | 2013-2015印刷 | 作者地区 |
我对这套教材的整体编排逻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就像盖楼一样,地基打得非常牢固。从最基础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开始,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会有巩固练习,但这些练习的难度递进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会一下子就扔给孩子一个难题,而是通过变式练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数学概念。比如,从“5+3=8”到“8-3=5”,这种互逆关系的呈现,不是硬性的公式灌输,而是通过图示的增减来体现的,非常直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空间几何的启蒙也非常到位。虽然只是一年级下册,但已经开始接触简单的形状认知和空间方位。教材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介绍,是通过让孩子观察房间里的窗户、桌子等实物展开的,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学习的锚点。我试着让孩子对照书上的图形,在家里找出对应的物体,她完成得非常顺利,成就感油然而生。这说明教材的设计者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本质理解非常深刻,数学不该是冰冷的数字,而应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工具。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套教材在文化渗透方面也做得比较含蓄而到位。虽然主体是数学运算,但在一些情境设置中,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一些影子,虽然不显眼,但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内容是有连接的。例如,在介绍单位或者收集信息时,使用的场景往往是熟悉的社区环境,而非完全陌生的异域风光。这种“立足本土”的设计,使得学习内容更具亲近感和真实感。 最让我感到踏实的是,它对数学语言的规范化处理。虽然我们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思考过程,但基础的数学术语,如“加数”、“被减数”、“和”、“差”等概念的引入和使用,都非常精准和一致。这种从小培养对数学语言的尊重和规范使用,对于未来衔接高年级和更复杂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不是在一年级就追求深度,而是在打磨基础的表达框架,让孩子未来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少因为表达不清而产生的理解偏差。
评分这本教材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非常熟悉的、带着点年代感的封面设计,虽然是新出的,但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风格扑面而来。我记得我小时候用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版本,拿到手里就有种亲切感。翻开内页,字体的选择和排版真是下了功夫的,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清晰度和间距都非常关键,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一点都不觉得拥挤。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插图和例题的结合方式。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数学题堆砌,而是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情境里。比如,讲到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时,插图里的小动物们排队、分糖果的场景,生动极了。我的孩子在看的时候,眼睛是亮着的,她会主动指着图上的内容问我“这是在干什么呀?”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比起单纯的口头说教有效得多。看得出来,编者非常懂得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不拔高,不超前,稳扎稳打地建立起对数字和运算的初步概念。
评分这套教材的难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完全符合我们当地教育部门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要求,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又避免了过度“鸡娃”的倾向。我注意到,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留出足够的“留白”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举个例子,在学习简单的“看图列式”时,它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模板,而是提供多种观察路径,引导孩子自己构建算式。这培养的不仅仅是计算能力,更是一种独立思考和逻辑建构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可操作性”。我发现很多课本,家长自己去读都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例题和旁白都很亲切,语言简洁明了,即便是对数学不太自信的家长,也能轻松地跟上孩子的学习进度,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它更像是一个“伙伴”的角色,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这种低姿态的设计,极大地缓解了家校之间的学习压力,让数学学习真正回归到探索和乐趣本身。
评分细节决定成败,这套书的细节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数学游戏”和“思考题”部分。这些环节的设计,完全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套路,更像是开放式的智力挑战。比如,有一个“找规律填数”的小游戏,它给出的数列不是简单的等差数列,而是略微绕了一个弯子,需要孩子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变化逻辑。这对于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非常有益,它告诉孩子,数学世界是充满趣味和惊喜的,而不是只有标准答案。 此外,教材对于基础概念的反复强调,采用了“不重复、但升级”的方式。同样的知识点,可能在不同的单元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每次出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确保了知识的长期记忆和灵活运用,避免了“学完就忘”的现象。这种精心设计的课程脉络,体现了编纂团队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让人感到非常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