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 《科學實驗王27:經度與緯度》三采 港台原版 繁体

预定 正版 《科學實驗王27:經度與緯度》三采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实验
  • 地理
  • 经纬度
  • 青少年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三采
  • 原版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863422686
商品编码:2826253123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科學實驗王27:經度與緯度

作者: Story a.

譯者:徐月珠

繪者:Hong Jong-Hyun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4/11/2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00元

ISBN:9789863422686

叢書系列:漫畫科學先修班

規格:平裝 / 176頁 / 18.5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初生之犢不畏虎!比輸贏更重要的是?

 

奧林匹亞競賽即將在北京舉行了!

各國代表都紛紛抵達了比賽會場,

每一隊都戰戰兢兢,偷偷觀察對手的程度。

當許多人都抓緊時間練習做實驗的同時,

范小宇卻只關心開幕的煙火秀會不會如期施放,

因為對他來說,輸贏並不是重要的事……。

 

本書特色

 

升國中必備的科學小常識!

 

白天和黑夜、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都跟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運動有關,

太陽更是其中的大關鍵!一起來了解為何地球在太陽系中如此特別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Story a.

 

由一群如小熊般和藹可親,把希望和快樂帶給小朋友的作者們所組成的團體。書籍代表作為去世界各國尋寶的《世界歷史探險系列漫畫》(三采出版)。

 

繪者簡介

 

Hong Jong Hyun

 

閱讀《無敵鐵金鋼》後立志成為漫畫的洪鍾賢,於1996年考入公州大學漫畫藝術科系,並開始有系統的研讀漫畫。以《Sage Road》一作踏入漫畫界,代表作有《太極太乙》。

 

審訂者簡介

 

鄭永銘

 

畢業於台師大物理系、化學研究所,曾經擔任台北市教育輔導團資訊教育科輔導員,台北市教育局中小學創意競賽規劃委員,臺北市建國中學物理教師等職務,並經常出席全國中小學創意教學研習之講座,及海峽兩岸中小學資優研習營之講座。目前為公視「下課花路米」、「流言追追追」等節目的科學顧問。曾指導學生參加2008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榮獲2面金牌。

 

目錄

 

部 哈囉北京

【實驗重點】 本初子午線和換日線

【金頭腦實驗室1】 確認地球的形狀、科氏力

 

第二部 時差的祕密 37

【實驗重點】 24個標準時區、木星的特徵

【金頭腦實驗室2】改變世界的科學~哥白尼

 

第三部 驚險的入場式 66

【實驗重點】 太陽對地球所造成的影響

【金頭腦實驗室3】 地球運動和月曆

 

第四部 太陽主演的宇宙秀 96

【實驗重點】 地球的磁場和太陽風

【金頭腦實驗室4】 北極的晝夜長度

 

第五部 獨煙火 126

【實驗重點】 太陽高度角、出現四季的原因

【金頭腦實驗室5】  氣溫隨著季節變化的實驗

 

第六部 場對決 154

【實驗重點】 星星的周日運動

【金頭腦實驗室6】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 《星辰的轨迹:古代航海与现代测绘的伟大探索》 导言: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对“我们在哪里”的追问便从未停歇。从陆地的阡陌纵横到海洋的浩瀚无垠,定位与导航始终是文明进步的基石。本书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测绘指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凭借智慧与勇气,将模糊的直觉转化为精确数字的史诗。它深入剖析了从古老的观星术到现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之间漫长而曲折的探索历程,重点阐述了驱动这些变革的核心科学原理——经度和纬度的发现、确立与应用。 第一部:大地之初——原始的定向与纬度的诞生 在没有地图的时代,生存依赖于对环境的细致观察。本章追溯了早期人类如何利用太阳的升落、植物的生长方向以及季节更迭来确定大致方位。纬度的概念,尽管最初是模糊的,却在无意中被实践出来。 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首先注意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性。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北极星(或其所在的天区)的高度是恒定不变的。这种基于天体高度的测量方法,成为了最早的“纬度估算”。我们将详细解读托勒密(Ptolemy)的地理学贡献,他如何将这种基于观察的经验系统化,建立了第一个相对严谨的坐标网格雏形。这一时期的挑战在于缺乏精确的计时工具和标准化的度量衡,使得不同文明间的地理信息难以互通。 第二部:海洋的召唤——经度之谜与时间的困局 如果说纬度(南北位置)的确定依赖于头顶的天空,那么经度(东西位置)的确定则完全依赖于时间。在漫长的航海时代,无法准确测定经度,意味着船只在广阔的海洋上如同盲人摸象,每一次远航都伴随着巨大的失踪风险。著名的“经度问题”(The Longitude Problem)是本书的核心悬念之一。 我们描绘了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列强对解决此问题的狂热追求。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投入了巨额财富,悬赏任何能提供可靠海上计时器的发明者。本章详细梳理了失败的尝试,包括基于月球观测的复杂计算方法,以及那些在实践中证明不可靠的“漂移时钟”。 重点聚焦于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的传奇一生。他从一名木匠成长为钟表大师,历经官方的质疑与嘲讽,最终成功研制出“海员计时器”(Chronometer)。我们细致分析了H1到H4系列怀表的机械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颠簸的海况下保持惊人的精度,从而首次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可靠的“移动时区”。哈里森的胜利,不仅是机械工程的胜利,更是人类对时间主宰权的重大突破。 第三部:大地测量学的崛起——三角测量与子午线的精确描绘 随着对地理精度要求的提高,仅仅依靠星象和时钟已不足够。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地面测量学,这是将抽象的坐标系统固化于地球表面的关键步骤。 17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皇家学会开始了宏伟的“大地测量”计划。这一阶段的核心技术是三角测量法。我们解释了如何通过测量一条基线(Baseline)的长度,然后利用几何学原理,通过测量一系列相邻三角形的角度,逐步推算出一片广阔区域的精确尺寸和形状。这一过程艰辛而危险,测量员们需要在荒野中架设仪器,忍受恶劣天气,以毫米级的精度进行计算。 书中有专门章节描述了法国科学家皮埃尔·莫佩尔蒂(Pierre Maupertuis)和卡西尼家族(Cassini Family)的实地考察,他们对地球的形状——究竟是扁球体还是梨形——的争论,推动了现代大地测量学的诞生。对子午线长度的精确测量,使得“一度纬度”的实际距离得以被固定下来,这直接影响了地图的比例尺和全球贸易的效率。 第四部:电报、无线电与坐标的标准化 进入19世纪,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机械领域。电报和后来的无线电技术为快速的地理信息交换提供了可能。本章探讨了全球经度系统的统一过程。 国际子午线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各国开始摒弃地方性的本初子午线(如巴黎子午线、卡迪兹子午线),转而采纳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为标准(零度经线)的全球统一系统。这种标准化过程,虽然看似简单,却涉及复杂的政治角力和技术互认,是全球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科学妥协。 第五部:天空的视野——从天文定位到卫星导航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20世纪的飞跃。相对论的引入对时间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原子钟的诞生,这反过来又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精度。 最终,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太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前人的努力一脉相承:它依然是基于精确时间差来计算距离。然而,不同的是,GPS将地面测量与轨道力学结合起来,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实时定位。我们解释了如何通过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到达时间,解算出地面接收器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并简要提及了未来的导航技术趋势,如北斗和伽利略系统。 结语: 《星辰的轨迹》旨在揭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经纬度坐标,背后是数千年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不懈的精确化努力。每一次坐标点的确定,都凝聚着天文学家、钟表匠、测绘师和数学家的心血。这本书献给所有对测量学、对历史和对人类理性力量抱有好奇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科学概念时,所展现出来的对读者的尊重和体贴。他/她似乎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解释方式最容易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因此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我尤其欣赏那些被巧妙嵌入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的故事”,它们让冰冷的定律鲜活了起来,赋予了知识人性化的温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的那种热情——他/她不仅仅是想让你知道“是什么”,更想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是如何被发现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学科内容,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但又担心自己基础不够扎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友善的桥梁,它不会在你面前设置复杂的障碍,而是热情地伸出手将你引入门内。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下,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转变。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比样本。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只提供结论的读物,而是那种需要你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逻辑脉络一步步深入探索的载体。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有趣的设定或者一个巧妙的论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甚至会忍不住对照查阅其他资料来印证或拓展理解。这种主动求知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概念,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训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构建假设、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一切。这种底层能力的培养,对于任何年龄层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我在面对未来更复杂的学科知识时,不会感到茫然无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色彩搭配大胆却不失和谐,细节之处的处理尤其精妙,那种印刷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版本。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几个关键元素的布局,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故事的序章,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展开的冒险。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真实感,和网上那些模糊的电子扫描图完全是两个概念。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舒服,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文字和图表也毫无模糊之感。这样的实体书,收藏价值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常常花很长时间只是把玩这本书,感受着纸张和油墨在指尖的摩擦,这是一种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仪式感。而且,作为港台原版,那种原汁原味的排版和用词习惯,对于追求纯正阅读体验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第一次接触这类科普读物的青涩时光,那种怀旧的情绪,也被这张精美的封面成功唤醒了。可以说,在进入内容之前,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通过外在的包装,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期待和质感的阅读前奏。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细致描绘一个重要的概念,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加速,用一连串紧凑的情节或实验结果来吊住读者的好奇心。我试过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那种感觉就像是坐上了一趟高速列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但每一个关键的站点(知识点)都会清晰地停下来展示给你看。特别是那些需要想象力来构建的场景,作者的描述总是那么生动形象,仿佛有魔力一样,瞬间就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我脑海中清晰的画面。很多科普书的通病是,在讲解复杂原理时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成功地规避了这一点。它巧妙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故事的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得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种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拿捏,是作者深厚功力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所传达的“探索精神”才是最打动我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加入到人类永无止境的求知探索的行列中。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循环。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面对,远比那种“完美真理”的呈现要真实得多。它鼓励我们去质疑现有的一切,去大胆假设,去实践验证。读完之后,我的目光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看世界也多了一层“这是如何运作的”的探究视角。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任何单一技能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它培养的是一种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而这份好奇心,才是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内在引擎。可以说,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是一种能够受用终身的精神食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