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人手記
還記得它的誕生讓我們無言激動,這一次我們要重新擁有它
朱天文創作美學生涯代表作
「這是頹廢的年代,這是預言的年代」
這是《荒人手記》的開場,許多讀者書迷都還會順口背誦的兩句。荒人拿下百萬小說獎那年,台灣正在八零年代錢淹腳目的鬧熱中,文藝創作浪潮也一波更勝一波,彷彿無盡頭;然而,當《荒人手記》出現,許多如今是創作人的昔日讀者無不驚心回想起:當年真是嚇壞了。「一生沒有一刻像現在,我如此渴望看見人,隨便一個什麼人或是背後傳來的足音都可以。」再沒有了,許多人讀著讀著不斷驚嘆,心中一陣空白,站穩再讀,日後多年跟友朋聊起,呼應了唐諾對本書曾經說的「朱天文的文字之美,一路到《荒人手記》上已達引發驚懼的高峰。」
傳說朱天文寫完這本書對著同為創作者的朱天心說:終於可以跟張愛玲平了。這本小說在台灣文壇有著極受推崇的地位,也是朱天文個人寫作史上具代表性的一冊。她為敏感、寂寞、拒絕社會化的一群人寫下極度文字之作。
21世紀已過十年,回首這本出版了十五年的小說,讀者編輯如我們一直盼望能有一個典藏的版本,對應朱天文的文采,特別在民國百年初始,請作者全新作序,首度收錄兩篇朱天文赴美為這本書英譯本講演的全文,以及當年她在獲百萬小說獎後寫的感言。
一切終將毀壞,可是他依舊深深眷戀
幸福的片刻,他總是感到無常。
年少時的摯友因愛滋過世,這一年他四十歲,正值盛年,卻覺自己如槁木死灰。他一向敏銳意識到,肉體,青春,美,愛情,關係,這些他珍愛之物無比脆弱,轉眼即逝,瞬間便會走樣,但卻仍放不下執著,於是精神猶如走鋼索,時時準備落下,又總是不忍落下。
這是頹廢的年代,這是預言的年代。我與它牢牢的綁在一起,沉到低,底了。
《荒人手記》是朱天文創作歷程中極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台灣當代小說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影響深遠,至今仍持續受到廣泛閱讀與討論,成為華語文學中醒目必讀的一本書。1994年此書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轟動一時,同時引起藝文界的巨大關注與辯論,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文化景觀,目前已有英文及日文兩種譯本。
(本書設計以朱天文風格化手寫書名為視覺焦點,選用進口細砂紙為書衣,觸感優雅,並以仿日本琳派紋樣光琳大波紋為書腰,呈現和服繫腰帶的典雅華麗,傳達《荒人手記》一書荒涼卻斑斕多采的文字。)
◎《荒人手記》初版於1994年,由時報文化出版。新經典文化2011年新版另收錄作者新撰自序、於美國發表的講稿兩篇,以及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獲獎感言。
作者簡介
朱天文
一九五六年八月生於高雄鳳山,祖籍山東臨朐。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大學時期開辦《三三集刊》,畢業不久即創辦三三書坊,任發行人。一九八二年因獲獎小說於報上刊出而結識陳坤厚與侯孝賢,從此和電影結下不解緣,長期與侯孝賢合作編寫電影劇本,三度獲得金馬獎佳改編劇本獎及佳原著劇本獎。文學創作不輟,為臺灣當代重要小說家,曾獲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第三名、中國時報第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短篇小說優等獎,一九九四年更以《荒人手記》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著有《喬太守新記》、《淡江記》、《傳說》、《小畢的故事》、《想念的季節》、《三個缽》、《炎夏之都》、《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電影小說集》、《下午茶話題》、《戲夢人生》、《好男好女》、《荒人手記》、《花憶前身》、《千禧曼波》、《好的時光》、《巫言》等。
文學創作:
1977 《喬太守新記》、1979 《淡江記》、1981 《傳說》、1983 《小畢的故事》、1984 《想念的季節》、1985 《三姊妹》、1987 《炎夏之都》、1990 《世紀末的華麗》、1991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1992 《下午茶話題》、1994 《荒人手記》、1996 《花憶前身》、2008 《巫言》
電影編劇:
1983 《風櫃來的人》、1983 《小畢的故事》、1984 《冬冬的假期》、1984 《小爸爸的天空》、1985 《青梅竹馬 》、1985 《想念的季節》、1985 《結婚》、1985 《童年往事》、1986 《戀戀風塵》、1987 《尼羅河的女兒》、1988 《外婆家的暑假》、1988 《悲情城市》、1993 《戲夢人生》、1995 《好男好女》、1996 《南國再見,南國》、1998 《海上花》、2001 《千禧曼波》、2003 《珈琲時光》、2005 《好的時光》、2007 《紅氣球的旅行》
電影相關著作:
1987 《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1989 《悲情城市》、1993 《戲夢人生──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1995 《好男好女》、1998 《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2001 《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2008 《好的時光》、《劇照會說話》
新版作者序
前年五月,簡體字版的《荒人手記》終於出版。終於,是因為自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有大陸出版社提報此書以來,歷經十年一直沒有准,乃至打印稿都三校了只好轉贈給我當做紀念。故而再有邀書,我就說哪家報准哪家出吧,亦居然准了,編輯又驚又喜把審准意見寄給我當做奇蹟共享,我看了讚歎,真是歷史文獻。
去年秋天此書與時報出版的約再次到期,書總是跟著相信書、愛戀書的編輯走,葉美瑤剛成立新出版社,創業維艱,她卻比我還相信這本書,所以書不跟她又跟誰呢。
十七年前的舊作,這次改版新出,撤走了當年〈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有關《荒人手記》的部分,以及施淑和東年兩位評審的決審意見。我想編輯的意思是讓此書脫離當年嚇人獎金的話題情境,讓它更像是一本書較為長久的樣子。
然後編輯加入了兩篇文章,〈廢墟裡的新天使〉和〈來自遠方的眼光〉,是英譯本出版時我去紐約新書發表會的說話稿,以及美國幾個大學東亞系上所做的演講。那是《荒人手記》出版之後五年的事,在王德威主持的臺灣當代小說英譯計劃下譯出,那一系列小說譯本,如今看來真可謂義舉、壯舉,自王德威離開哥大去了哈佛,後繼無人這個計劃遂告停止。
由於英譯本,我有幸上個世紀的後一年曾在紐約停留十天。曾在曼哈頓南邊的西堤傻坐,遠望對岸平淡的城市天際線,醒目竟是一個圓形鐘面,目視去,遙隔暮寒河闊也見得著鐘面上的指針,我記得自己的聲音不知說給誰聽的,所以那個時間我不曾忘記:「八點十分。」霞色迤邐,寶藍的天空,有直升機飛過亮晶晶的像一枚胸針。我們避寒躲往身後廣場建築物裡,滿滿、滿滿全是下了班的華爾街靚男靚女在吃喝聊天。比鄰一座玻璃花房式大廈,六棵棕櫚樹聳入高頂,粉紅花崗岩地階走上去,回首望外是剛才的寶藍天與河,近得像佈景,像歌劇舞臺,像拉斯維加斯。仰頭玻璃房頂外,赫然就見世貿雙塔巨鑽如科幻城的俯瞰我們。當然,我乖乖做一名觀光客登上了塔。驕傲的塔一百零七層數秒鐘即到,換三階層手扶梯至頂,圓月當空。因為黑夜,縱深距離泯滅掉,塔頂疑若平地,人是可以走出去的,紐約夜景整個像一盤無際的珠寶,而人可以跨步走進去。我如此詳細記錄,因為很快,雙塔就在全世界人眼前秀一場爆破特效般,解體於地。
那時我抵達的紐約,感覺好似臺灣股市破萬漲到一萬兩千點時候的八○年代末,遍地開花的餐飲空間(不是店是空間,一如此書十一章所羅列的店名),滿滿、滿滿全是人。「臺灣發了!」歸國僑胞說。而臺灣人那時說:「美國土包子。」
世紀後一年的紐約,道瓊指數漲破萬點,我會記得這個,是因為在文藝氣息濃厚的起居室聚談中,朋友閃去客廳開電視看了一眼股票。而臺灣的世紀交替時,與之對照,蕭條又狂熱,大家都想變天。
爾時至今,臺灣已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唉經濟奇蹟後亦政治奇蹟囉,大家苦笑著。
我說這些,由於《荒人手記》改版新出,一起過來的老讀者們很知道我在說什麼。至於新讀者,有新讀者嗎?我訝嗟此書寫成時作者三十八歲,簡體字版的書腰帶廣告作者是、
眼界大千皆淚海
為誰惆悵為誰顰
弘一法師的詩。但我現在想,眾生哪有那麼多淚呀。
朱天文 二○一一年一月
读完后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情节冲突,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是多层次的,混合着淡淡的疏离感和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的喟叹。作者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她擅长使用一些看似寻常的词汇,却能组合出极具画面感和情绪张力的句子。有些句子我需要反复品味,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们的美感需要时间去沉淀。比如她描述某种情感状态时,总是能找到一个非常精准却又出人意料的比喻,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情绪的核心,然后又用最柔软的丝绸将其包裹起来。这使得阅读过程既是智力上的挑战,也是情感上的抚慰,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懂字面意思,更要捕捉到字里行间那些沉默的、未被言明的意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素雅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字体排版的疏密有致,光是拿在手里把玩,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静气。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哗众取宠的鲜艳色彩,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于水墨晕染的灰色调,让人联想到旧时光里的某个清晨,薄雾笼罩着古老的庭院。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留白处理,文字与空白之间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舒缓,完全没有那种被信息流压迫的疲惫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细微的仪式,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非常私密的对话。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坚持,在这个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保存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物件。从环保和耐用性的角度来看,出版社的选择也体现了对作品的尊重,希望这样的用心能被更多懂得欣赏实体书魅力的读者所感知和珍惜。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在松散中蕴含着一种精妙的内在逻辑,这非常考验读者的心性和耐心。它不提供传统叙事结构中那种清晰的因果链条,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片段集合,每一章或每一节,可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但它们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情绪引力”相互关联着。这种写法,让读者拥有了极大的解读自由,也意味着你不能指望作者为你铺设好所有的道路。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份非常私人的日记文本,被精心挑选和打磨后公之于众。它更适合在一个人独处、心境平和的时候去阅读,让思绪可以自由地在文字间游走,去体验那种被解构又重新建构的阅读乐趣。这是一种需要投入时间和情感才能真正领略其韵味的,对资深文学爱好者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在探讨“记忆”和“存在”这两个宏大主题时所采取的角度——极其内敛和个人化。它不是那种宏篇大论地去解析哲学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非线性的个人片段来构建一个关于“我是谁”的模糊拼图。每一次回忆的闪回,都像是从老旧的影片中截取的一帧,色彩饱和度不高,边缘却又异常清晰。我发现,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由自主地开始梳理自己的过往,那些被我遗忘已久的小细节,那些曾经以为早已消散的情绪波动,都在阅读的引导下,重新浮现出来。这种与自我内在的对话,比任何外部的刺激都来得更为强烈和深刻。它迫使你直面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但又以一种近乎慈悲的笔调,接纳了所有不完美的存在。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窝在窗边的旧沙发上,才勉强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但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首被拆解开来,然后用散文笔法重新编织起来的生命絮语。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带着一种近乎于冥想的沉静,她似乎并不急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小感官体验——比如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木地板上的光斑形状,或是夏夜里远方传来的几声虫鸣。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我不得不放慢自己的呼吸节奏去跟随她的思绪。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走到窗边,去寻找书里描绘的那种光影效果,试图将文字中的场景在现实中重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进入了一个由细腻感知构建起来的独特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