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证据的运用
书号:9787519720278
作者:岳慧青主编
定价: 69.00元
出版日期:2018/5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开本:32开
字数:320千字
页码:330
编辑推荐
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不时见诸报端,刺痛人们的神经。
通过少年刑事司法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既是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门的神圣职责,也是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委员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相比普通性侵害案件,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侵害对象较为弱小,缺乏自护意识和能力,报案不及时,导致客观性证据难以固定,一旦言词证据出现反复,将使查办案件陷入困境。除了这些犯罪学上的特点,还有法律依据不健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如《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被害人的证据收集设定了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专家介入等特殊规定,但还没有达到体系化的程度,离独立、完善的少年刑事法律体系相去甚远。有关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混同于普通刑事犯罪,在询问方式、询问技巧、询问设施保障等方面与性侵害成年人案件办理规定没有实质差别。而不少guo家在此方面做了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处理,如选择屏蔽证人席、实时网线作证、适宜未成年人的专业场所、使用辅助工具(玩偶)、允许心理支持者在场、法官除去假发和法袍等。此外,在证据审查,指控、认定犯罪的指导理念,证据适用标准等方面也有特殊的要求。
2013年,“两高两部”出台《性侵意见》,对实务部门办理此类案件起到了指导和统一作用,但仍存在办案理念不一致、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究竟具有哪些特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据方面有哪些特殊性?办理此类案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证据的收集技术有哪些?证据的审查、认定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困扰了实务处理。如果不从理论上予以澄清,将影响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精准打击,也妨碍“特殊”“优先”“双向”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政策的落实。
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委员会勇于理论担当,聚焦关键问题,组织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领域的业务骨干,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系统研究,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实务支持,从司法理念到证据运用,从调查取证到审查采信,突出实务指向,佐以大量案例,内容丰富、条分缕析、指引妥切,填补了国内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证据研究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以此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还转化形成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证据运用指引(建议稿)》,从理论的指引落地见效转化为实务的指引。希望该书成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人员的“案头卷”“一本通”,为健全完善我国未成年司法理论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简介
《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证据的运用》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理论和实务支持。从司法理念到证据运用,从调查取证到审查采信,紧密结合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发展的现状,借鉴其他guo家和地区少年刑事司法成果,佐以大量案例,指引司法办案;突出特殊保护,理念全新,内容丰富,条分缕析,指引妥当,填补了国内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证据研究的空白。
目录
第*章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第*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多重内涵
第二节我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第三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原因分析
第二章少年司法理念与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
第*节少年司法理念
第二节少年司法理念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影响
第三章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据
第*节刑事证据概述
第二节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认定
第三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对证据收集、审查和认定的影响
第四章其他guo家和地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之借鉴
第*节其他guo家和地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据收集
第二节其他guo家和地区未成年人作证能力的程序性审查和确认标准
第三节其他guo家和地区对性侵害案件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的特殊保护
第五章我国法律框架下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各类证据收集指引
第*节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证据收集、审查与认定的原则
第二节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指引
第三节被害人陈述的收集指引
第四节证人证言的收集指引
第五节鉴定意见的收集指引
第六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的收集指引
第七节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收集指引
第八节物证、书证的收集指引
第六章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证据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节犯罪嫌疑人供述(拒不认罪)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二节被害人陈述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三节证人证言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四节鉴定意见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五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六节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七节物证、书证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八节其他证据材料的审查、认定指引
第七章社会调查与心理评估
第*节社会调查
第二节心理评估
第三节社会调查、心理评估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特殊意义
附录1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案程序架构图
附录2相关法律、司法解释规定
附录3其他guo家和地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实体法和程序法借鉴
附录4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配套机制建设
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著作,它以一种极为专业且深刻的方式,直面了性侵害未成年人这一令人发指的犯罪。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司法人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书中对证据的精细化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机械套用,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案情中,抽丝剥茧,找到最能证明真相的线索。我特别注意到了关于电子证据、证人证言以及被害人陈述的篇章,这些都是当前案件侦查中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争议的部分。作者在对这些证据的运用方法进行探讨时,充分考虑到了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这使得书中的建议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意识到,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严谨态度,以及最重要的——对每一个未成年生命最真挚的守护。这本书无疑为所有投身于此的司法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也让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对这项艰巨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圣经”般的存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司法应对机制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证据的重要性,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司法思维框架。我看到了作者如何从宏观层面,阐述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和挑战,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层面,讲解具体的证据种类、收集方法以及法庭上的运用技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证据的排除”和“证据的采信”之间的平衡点的探讨,这需要极高的专业判断力和道德操守。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保护未成年人是司法办案的最终目标,而证据的运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以及司法工作者在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所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比较枯燥,毕竟是关于法律和证据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证据”这个概念在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的重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或改编)的案件进行剖析,让我看到了证据是如何从零散的线索,一步步构建起坚实的指控链条。书中对于如何应对“证据不足”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辅助取证的讲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中学习到了,司法办案绝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特别是作者在谈到如何平衡侦查需要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之间关系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倍感折服。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证据”的意义,更让我看到了司法人员在幕后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们为了正义所做的不懈斗争。
评分这本书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野,让我深刻理解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司法现场,亲身感受到了证据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于各类证据的梳理和分析,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对如何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作者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证据在实际办案中的应用。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虽然令人痛心,却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决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的细致描绘,这对于办案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与未成年被害人沟通时,采取更恰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伤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是一本法律专业书籍,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让我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证据”的书籍,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并且充满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每一个看似冰冷的司法程序背后,都隐藏着对弱势群体最深切的关怀。作者在描述如何运用证据时,不仅仅是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更是融入了对未成年人心理、行为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使得书中的指导意见,在实操性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被害人陈述”的详尽分析,以及如何避免在询问过程中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效的证据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定罪,更是为了给受害的未成年人一个公正的交代,让他们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它让我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只是法律的执行,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