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伤寒总病论 伤寒微旨论 伤寒明理论(合集)
:29.00元
作者:(宋)庞安时 等撰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37737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伤寒总病论》由宋庞安时撰,庞氏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全书共分六卷,卷一载序论并六经诸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法之可与不可。卷三至卷五分述伤寒诸病症之症治方剂。卷六载伤寒、妊娠杂方,伤寒暑病通用刺法,伤寒温热病死生证及瘥后禁忌等。
《伤寒微旨论》由韩祗和撰,生卒年不详,约生活1030-1100年间。全书上下分卷。
《伤寒明理绪论》由陶华撰,明代医家。陶氏宇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明余杭人。本书在伤寒分证和治疗经验方面颇有心得,但内容时有重复,且有辨证明、方药杂乱之弊。
内容提要
《伤寒总病论》卷一载序论并六经诸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法之可与不可。卷三至卷五分述伤寒诸病症之症治方剂。卷六载伤寒、妊娠杂方,伤寒暑病通用刺法,伤寒温热病死生证及瘥后禁忌等。
《伤寒微旨论》上下分卷。上卷分伤寒源、伤寒平脉、辨脉、阴阳盛虚、治病随证加减药、用药逆、可汗、可下八篇,下卷分总汗下、辨汗力轻重、温中、小便大便、畜血证、阴黄证、劳复证七篇,间附方论验案,大抵皆推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
《伤寒明理续论》提纲挈领地辨析伤寒证治,在伤寒分证和治疗经验方面颇有心得,但内容时有重复,且有辨证明、方药杂乱之弊。
目录
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卷一
叙论
太阳证
甘草干姜汤
调胃承气汤
阳明证
少阳证
太阴证
五苓茵陈散
橘皮汤
少阴证
厥阴证
两感证
三阴三阳传病证
伤寒总病论卷二
可发汗证
不可发汗证
小建中汤
防风白术散
大橘皮汤
四逆证
和表证
可下证血证附
不可下证
可水不可水证
可吐不可吐证
可灸不可灸证
可火不可火证
可温证
火邪证
伤寒总病论卷三
结胸证
心下痞证
阳毒证
阴毒证
狐惑证
百合证
瘗湿喝证
瘗
湿证
喝证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作甘澜水法
栀子香豆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蔷薇饮子
黄蘖饮子
五倍子散
九般名
伤寒劳复证
栀子石膏香豉汤
阴阳易证
伤寒口干喜唾方
伤寒总病论卷四
暑病论
暑病表证
暑病代桂枝并葛根证
暑病代麻黄证
暑病代青龙汤证
暑病代葛根麻黄证
《素问》载五种暑病
刺手少阴太阳
时行寒疫论
时行寒疫治法
斑豆疮论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定烦喘麻黄甘草汤
疮已出定方
伤寒总病论卷五
天行温病论
辟温疫论
辟温粉
青筋牵证
柴胡地黄汤
石膏竹叶汤
赤脉攒证
黄肉随证
白气狸证
黑骨温证
温病哕方论
黄病证
疗诸黄膏发煎
伤寒感异气成湿病
坏候并疟证
三黄石膏汤
败坏别行方
小儿伤寒证
伤寒总病论卷六
伤寒杂方
妊娠杂方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伤寒死生候
热病死生候
温病死生候
解仲景脉说
解华佗内外实说
辨论
上苏子瞻端明辨论
伤寒论书
伤寒论音训
叙论
惰治药法
庞先生《伤寒论》序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
札记
后序
卷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修治药法
《伤寒论》音训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伤寒微旨论
目录
《伤寒微旨》提要
《伤寒微旨论》卷上
伤寒源篇
伤寒平脉篇
辨脉篇
阴阳盛虚篇
治病随证加减药篇
用药逆篇
可汗篇
调脉汤
葛根柴胡汤
人参桔梗汤
薄荷汤
防风汤
香芎汤
六物麻黄汤
七物柴胡汤
发表汤
人参汤
前胡汤
石膏汤
解肌汤
芍药汤
知母汤
可下篇
黄芩汤
〈伤寒微旨论〉卷下
总汗下篇
辨汗力轻重篇
温中篇
温中汤
橘皮汤
七物理中丸
厚朴汤
白术汤
橘叶汤
二芩汤
羊肉汤
小便大便篇
七物调中丸
六物泻心汤
茯苓陷胸汤
厚朴泻心汤
畜血证篇
地黄汤
生漆汤
阴黄证篇
茵陈茯苓汤
茵陈橘皮汤
小茵陈汤
茵陈四逆汤
茵陈附子汤
茵陈茱萸汤
劳复证篇
丹砂丸
丹砂散
……
伤寒明理续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通透”。在学习其他伤寒注疏时,常有一种感觉,就是作者的理解似乎停留在对文字的解释层面,没有真正触及到金元以前仲景原著的精髓。但《伤寒总病论 伤寒微旨论 伤寒明理论(合集)》则给我带来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种通透感主要来源于其对“气机升降”这一核心概念的把握。三部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紧密围绕人体气机的失常来解释病理变化。例如,《总病论》对少阳病的论述,强调的是枢机不利,气机被遏。《微旨论》则用更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种不利是如何影响到上下交通的。《明理论》则上升到对“天地人三才相应”的层面去理解病位的转移。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三焦”、“气化”等概念,变得清晰可见。这让我不再将伤寒视为孤立的六经辨证,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理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中医视野。
评分这套《伤寒总病论 伤寒微旨论 伤寒明理论(合集)》简直是中医学习者的一盏明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扎根于临床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记得我刚接触伤寒中学时,面对《伤寒论》原文,常常感觉云里雾里,那些病机、方证的转换,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透彻。然而,有了这三部著作的汇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伤寒总病论》的宏观梳理,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伤寒体系的框架,让我明白了六经辨证背后的逻辑脉络,不再是孤立地记忆方剂。而《伤寒微旨论》则如同一个细致的解剖刀,将那些看似繁琐的条文,用精妙的语言层层剥开,让你看到每一个字眼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它对“汗、吐、下”三法的深入探讨,那种对“过犹不及”的把握,简直是大家风范。至于《伤寒明理论》,则更侧重于理论的融会贯通,它把不同医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进行了对比,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的理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临床的切入点。阅读它们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三位不同的名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复盘的人,很多理论书读起来总是感觉“纸上谈兵”,但这套书在理论阐述的同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伤寒微旨论》中对一些经典方剂加减变化的详尽论述,简直是临床手册级别的存在。比如,对于麻黄汤的运用,它不仅告诉你主证是什么,更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病人(如体质偏虚、病程较长等)使用时,如何调整麻黄或桂枝的剂量比例,甚至如何兼顾到病人的胃气。这种对“个体化治疗”的强调,是现代许多教材所欠缺的。而《伤寒明理论》则在更高维度上,探讨了“审证求因”的艺术,它教导我们如何从患者的主诉中剥离出核心病机,而不是被表象的症状所迷惑。阅读这三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伤寒学说绝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套充满生命力的、需要灵活运用的智慧体系。每当我用书中理论成功解决一个疑难杂症后,都会再次翻阅此书,感叹古人的洞察力非凡。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之前,对“合集”这两个字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医著拼凑在一起,会不会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理论高度。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三部著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效应。举个例子,当我学习到太阳病中风和太阳病伤寒的鉴别时,《总病论》提供了清晰的脉证对比,《微旨论》则通过案例推演,让我体会到辨证的细微之处,比如风邪与寒邪侵袭肌表时,卫阳之气的反应差异。而《明理论》则从更高的层次去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病理基础——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这对于深化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至关重要。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个棘手的临床病例时,不再是翻遍所有参考书,而是能迅速定位到这套书中能给我提供关键启示的那个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引导你建立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能够应对复杂病情的思维模型。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理论升华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伤寒学说的掌握程度和自信心。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套合集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种从初学者到高阶学习者都能受益的梯度学习路径。对于刚入门的朋友,可以先从《伤寒总病论》建立起整体框架,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等到对基本方证有所了解后,再深入《伤寒微旨论》,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学习如何拿捏剂量和时机。最后,当你对临床运用得心应手时,《伤寒明理论》会帮助你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让你不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追求“知其所以然”。我有一个师兄,他之前总是在外感病的处理上显得犹豫不决,尤其是在六经传变的关键节点上总是把握不准。自从他系统地研读了这套书后,他告诉我,最大的变化是信心和果断。因为这本书不是让你去“猜”病机,而是让你去“推导”病机。它所提供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严谨的逻辑推理工具。这种工具层面的提升,远比单纯记忆几个方证要珍贵得多。因此,我强烈推荐所有希望在中医外感病领域有所建树的同道,将此书纳入案头常备之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