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 作者 |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 者:高 |
| 定價 | 110.00元 | 齣版社 | 江西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0099215 | 齣版日期 | 2018-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資本主義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上曾孕育各種類型的社會形態,本書首版問世之際,石油危機爆發,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盛行的管理資本主義盛極而衰。丹尼爾·貝爾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態正在露齣端倪,於是撰寫瞭這本以未來學形式呈現、同時錶現齣超乎尋常的係統分析能力的社會學經典之作。貝爾把自己對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卡爾·馬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纔絕艷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他以係統思考、趨勢分析以及社會結構之中軸原理為工具,不但明確指齣當時剛剛在美國露齣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匯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更進一步詳盡闡釋、分析瞭它們將對三大社會結構中軸産生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齣身於紐約的東歐移民傢庭,在青少年時期曾接受馬剋思主義的影響。他一度供職於《財富》雜誌,後來與歐文·剋裏斯托等人共同創辦著名的《公眾利益》雜誌。貝爾是二戰之後代錶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齣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齣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傢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錶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麯”。 |
| 目錄 | |
| 中文版序1 1999 年版前言技術軸心時代8 1976 年版前言67 1973 年版序79 導論1 方法論補記7 後工業社會麵麵觀10 後工業社會思想史30 本書計劃37 章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理論43 馬剋思的兩大圖式50 後馬剋思主義:西方的對話58 馬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74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80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93 捷剋對未來的看法99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107 第二章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115 工作部門和職業121 後工業社會的幾種勞工問題134 教育與地位134 黑人136 婦女137 非營利部門138 “新”工人階級139 變革的限製145 第三章知識和技術諸方麵: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157 變化的速度159 規模的變化162 知識諸方麵165 定義“知識”165 知識的計量168 知識的分解177 技術進步的計量179 現代化和技術發展179 經濟進步的計量180 對技術的預測186 知識社會的結構202 知識階級諸方麵203 科學精英和大眾212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222 體製結構232 資源分配239 結論251 第四章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模式和社會學化模式之間的緊張關係255 新的批評259 經濟化模式261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263 經濟化模式的局限性265 國民生産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267 社會學化模式269 種種規劃270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273 義務的平衡274 公司的轉摺點276 私有財産還是私有企業?279 “公司”的含義280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282 第五章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285 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算法287 群體政治和個人領導293 數字、互動與密度298 擴散和規模變化302 社會單元的適當規模和範圍304 公共與私人306 社會結算係統308 規劃工具312 社會指標是什麼?316 時代前景319 第六章“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傢和科技治國論者321 範式323 時間機器325 初現的年代326 科技治國思想與觀念328 物支配人331 軍人支配物334 由誰掌權?337 政治角逐場342 結語未來的議程347 社會製度是怎樣改變的?348 科學的未來355 科學的精神氣質355 科學領域的政治362 能者統治與平等383 Ⅰ 取消學校教育394 Ⅱ 重新界定平等398 反對能者統治的情況401 Ⅲ 盧梭和人類的虛榮407 穆勒和代議製的邏輯410 羅爾斯和公正414 對能者統治重下定義420 Ⅳ 公正的能者統治425 匱乏的終結?429 新的匱乏439 文化與意識448 作為仲裁者的政治453 國際背景455 結論459 齣版後記461 |
| 編輯推薦 | |
| 我們該如何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巨大改變?在資本主義的進階之路上,知識占有是否會取代資本占有,進而決定未來社會的階層結構? 趨勢分析與社會學之想象力的無縫接閤 捕捉介乎三大社會結構中軸之中的不確定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結構簡直是一場迷宮探險,邏輯鏈條錯綜復雜,但一旦抓住核心綫索,那種豁然開朗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理論流派之間的辯證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他並非簡單地堆砌概念,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將後現代、福柯、德勒茲的理論精髓巧妙地嵌入到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分析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鮮活起來。比如,書中對“數字幽靈”與主體性重塑的論述,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嚴密的思辨能力。不過,對於初次接觸這類復雜議題的讀者來說,前半部分的鋪陳可能會略顯晦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領會其妙處。但請相信,一旦你度過瞭最初的“適應期”,這本書將會成為你理解當代社會運作機製的一把極其鋒利的鑰匙。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升級認知係統的底層代碼。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膈應人”,它像一麵故意打磨得凹凸不平的鏡子,照齣的世界與我們期待的井然有序截然相反。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一種近乎先知般的批判性,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那些被美化、被包裝起來的“進步”的真相。那種對效率至上原則下個體價值被不斷擠壓的描繪,讓作為職場中人的我感同身受,那種無力感油然而生。它沒有提供廉價的雞湯安慰,反而將人性的脆弱和製度的冰冷暴露無遺。我喜歡它那種近乎於詩歌般的散文化錶達,在描述冰冷的技術現實時,偶爾會插入一些極富畫麵感的意象,比如“被算法喂養的黃昏”之類的句子,極具衝擊力。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對“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嚮何方”的時代挽歌,充滿瞭對逝去淳樸年代的懷念,但又清醒地認識到迴不去瞭。
評分坦白講,我帶著一種純粹的好奇心開始閱讀的,期望看到一些關於未來科技的奇思妙想,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超於此,它是一部關於“時間”本身的哲學著作。作者對“慢”與“快”、“即時性”與“永恒性”的對立分析,顛覆瞭我對時間價值的傳統認知。在如今這個一切都要求“秒迴”、“即時反饋”的時代,作者卻試圖讓我們慢下來,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匆匆略過的間隙。書中對曆史的綫性敘事被瓦解,轉而探討碎片化的記憶和循環往復的結構,這種敘事手法極具顛覆性。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日齣和等公交車的心境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似乎對每一個“當下”的感知都更深沉瞭一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抵抗時代洪流的“精神錨點”,讓漂浮不定的人心找到一個可以沉澱下來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實驗性,它不拘泥於傳統的學術格式,更像是一場思想實驗的完整記錄。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挑戰讀者的接受底綫,將一些原本屬於科幻小說的情境,用紮實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模型進行瞭推導,使其具有瞭令人信服的真實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體驗經濟”的批判章節,它細緻地剖析瞭消費如何從物質轉移到情感和虛擬體驗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的無縫連接和難以察覺,讓人不寒而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高度專業化的,充滿瞭大量的特定術語和復雜的從句結構,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度,任何一次走神都可能導緻錯過關鍵的邏輯跳躍。對於那些習慣瞭通俗讀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有些“勸退”,但對於渴望深入理解復雜社會係統運作機製的研究者或深度思考者而言,它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充滿挑戰性的智力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讀起來像是置身於一個正在經曆劇變的世界。作者對社會結構、技術革新與人類精神狀態的描摹,精準得讓人感到一絲寒意。特彆是關於“意義消解”的探討,簡直是擊中瞭當代人內心深處的睏惑。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在這個新時代生存下去的“實用指南”,而更像是一份深刻的社會病理報告,剖析瞭我們賴以生存的舊有邏輯是如何被無情地瓦解。書中那些關於符號消費和景觀社會構建的論述,讓我不斷停下來,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背後究竟隱藏著何種驅動力。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剝開一層粘稠的錶皮,直視下麵正在腐爛或重生的肌理。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剋製,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的瑣碎,用一個宏大敘事者的視角重新審視腳下的土地和呼吸的空氣。那種對未來圖景的描繪,既有對技術奇點的驚嘆,也夾雜著對人性異化的深切憂慮,讀完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試圖整理那些被它攪亂的思維碎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