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货新论——中国文库
:15.00元
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1000406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马寅初先生在二战结束前撰写的一部专著,初版于民国三十三年,三版于民国三十六年。作者认为要解决战后的经济问题,必须要从解决通货问题开始,通货问题是各种经济问题之根本所在,“欲求通货之稳定自以调整为当务之急”。
在本书中,作者将一战后各国调整币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各国所发明的各种新学说,凡可为中国所能借鉴者都汇集于本书进行研讨。并以此来作为整理中国通货之理论的根据,以此来作为整理中国通货之经验。作者言道:凡与通货有关的各界人士均可以此书作为参考资料,青年学者可从此书中得一基本的知识。
目录
自序
章 中国之银本位问题
一、银之金价高与银之金价低
二、中国于银价趋贱时之纠纷
三、美国何以收买白银与黄金
四、中国所受美国购银政策之影响
五、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害处孰大?
六、美国收买白银对中国提出之理由
第二章 世界各国之金本位问题
一、金本位之条件
二、金本位与物价之关系(由单一国家看)
三、金本位与物价之关系(续)(由多数国家看)
四、金本位与国际汇兑之关系
五、稳定内价与稳定外价可得兼乎
六、金本位之崩溃
第三章 金本位与银本位之基础
一、脆弱之基础
二、金本位之致命伤
三、应付办法——改用纸本位
四、纸本位下之通货控制法
第四章 从收支均衡说到金本位与纸本位之异同
一、支付均衡之意义
二、假定中国采用金本位
三、金本位崩溃之原因
四、假定中国采用纸本位则外汇将何如
第五章 内价与外价如何可以同时稳定
一、内价与外价难以同时稳定之理由
二、欧战后印度维持物价之效果
三、英国财政部发表之国际货币合作计划对于外汇之规定
四、时人何以往往惊视外汇之剧变
五、费雪氏稳定物价之理论及其批评
六、管理货币制下救济外汇变动之方法
第六章 内价与外价之关系
一、欧战后马克内价外价之分离
二、战时外汇何以有剧烈之变动
三、外价与内价间之空隙
四、战时之外价何以不易回复原状
五、外价内价与货币数量说
第七章 外汇变动之风险如何免除
一、买卖期货外汇
二、长期风险之免除
三、外人对华投资之保障
第八章 外汇平准基金
一、外汇投机之流弊
二、设立汇兑平准基金之必要
三、美国之希望
四、投机未必一定有害无利
五、平准基金不能应付长期之贸易差额
六、中国平准基金设立之因素及其停顿之原因
七、中英两国外汇平准基金之异同
第九章 所谓新金本位
一、再述金本位放弃之原因
二、放弃金本位与国际贸易思想之改变
三、国际贸易思想变迁所及于国际贷借之影响
四、英美法三国货币协定之缔结
五、三国汇兑平准基金之设立及其作用
六、新金本位之意义与黄金移动之变质
七、信用准备金与汇兑平准基金之关系
八、以前数章之总括结论
第十章 汇兑平准基金与信用准备金之关系
一、黄金价值不因放弃金本位而失坠
二、经济动态之势力
三、动态经济与准备金之关系
四、黄金不足之救济办法
五、维持汇兑平准基金之前提
六、战后外汇市场应否继续加以管制
第十一章 黄金支配通货乎抑通货支配黄金乎
一、黄金与通货
二、金本位制之缺点
三、美国之封存黄金
四、货币数量说与物价之操纵
五、美国何以能操纵他国物价
六、美国如何操纵国内物价(使投资等于储蓄)
七、加萨尔教授与惠利思及考克博士意见之歧异
第十二章 投资等于储蓄
一、储蓄为放款之基础
二、强制储蓄
三、银行之自动调节工作
四、动态的研究
第十三章 法币何以钉定于外汇
一、中国何以维持外价,牺牲内价
二、中国在当时何以加入英镑集团而不加入美元集团
三、法币与外汇联系之利益
四、法币与英镑如何联系
第十四章 汇兑本位之放弃
一、汇兑本位之由来与其意义
二、金本位为金汇兑本位所破坏
三、中国汇兑本位如何钉住于英镑与美元(实例)
四、维持汇兑本位之理由
五、放弃汇兑本位之理由
六、放弃后资金出入之处置
第十五章 纸币之整理与物价指数之关系
一、物价指数之种类
二、物价指数更具体之分析
三、中国整理货币时应采取何种指数为标准乎
第十六章 纸币之整理与物价指数之关系(续)
一、生活费指数
二、一般商业活动指数
三、物品指数
四、国内一般物价指数说
五、购买力平价说之根本缺点
第十七章 中立货币之说能成立否
一、由工人方面看
二、由托拉斯或独占者看
三、由技术方面看
四、由竞争之情形看
五、由国际方面看
六、结论
第十八章 购买力平价与外汇
一、购买力平价说之产生
二、购买力平价究以何种物价为根据
三、金本位之汇兑平价果非购买力平价耶
四、输送货物与输送黄金有同样之效果乎
五、汇价完全由购买力平价决定乎
第十九章 货币数量说(美国派)
一、美国派之货币数量说
二、评货币心理说
第二十章 货币数量说(英国派)
一、马歇尔之货币数量说
二、凯恩斯氏之货币数量说及其批评
三、庇古氏之货币数量说及其批评
四、费雪、凯恩斯及庇古三氏数量说之比较
五、评货币心理派之意见
第二十一章 欧战后各国整理货币之概要
一、各国货币之整理足为吾国之借鉴者
二、各国整理纸币之方法
三、调整货币价值之途径
四、应请注意之要点
第二十二章 再论调整货币价值之途径
一、内价与外价一致之场合
二、内价与外价不一致时之基本调整方法
三、通货涨价与跌价过程中内价与外价差异之原因
四、调整法币内价与外价差异之途径
五、中国法币调整途径之预测
六、本书各章的假设
第二十三章 整理货币时应有之预防
一、对内对外容易引起经济之不安定
二、调整时应顾虑债务与债权双方之利益
三、调整币价好得到对手国之帮助
四、英币在事实上之安定
五、黑市与套汇有助于币值之稳定
六、自然之汇价不能为经济力量之指标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组织与传统的经济思想之关系
一、中国战后步设施莫要于安定人心
二、无论何种民族何种社会未有不受传统思想之熏陶
三、中国之传统思想重在一“安”字,西洋则重在一“强” 字
四、儒道两派学说虽取径不同而其求“安”则一
五、中国社会组织是儒家兼爱的学说,根据历史上“安”字的精神所创造的
六、以事实证明中国民族精神重在一“安”字
七、“安”由“均”而得,“均”为求“安”之手段,“安”为行“均”之目的
八、安贫的思想不适合于今日之世界,应创造“均富”的新思想以替代之
附录 英美加法国际货币计划之检讨及批评
作者介绍
马寅初,当代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早研究经方经济学的学者之一。 又名元善。原籍浙江嵊县,生于绍兴。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190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16年回
文摘
序言
阅读《通货新论——中国文库》的过程,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兼具微观视角的叙事方式,带领我们深入探究了“通货”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我被书中对历代铜钱铸造工艺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从早期的粗犷手工,到后来的精细化生产,每一枚钱币都凝聚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分工。而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将货币的流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比如,在解析唐朝“开元通宝”为何能够成为一种跨越地域、持续流通的货币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其本身的优良品质,更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政治稳定、商业繁荣以及统一税制的推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书中对于白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地位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重要的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这背后蕴含的则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枯燥的经济史讲得生动有趣,读来不觉枯燥,反而常有豁然开朗之感。
评分这本《通货新论——中国文库》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极其务实和系统的方式,将中国漫长的货币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例如,在谈论明朝“大明宝钞”的失败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其内在的缺陷,而是详细分析了当时社会对纸币的接受度、政府的信用基础、以及市场上的实际流通情况。这些细节的梳理,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客观和深入。书中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金属货币与纸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书中引用的史料细节所打动,例如关于民间商户如何应对朝令夕改的货币政策的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鲜活一面。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运行机制、国家财政管理以及社会民众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视角。
评分这本《通货新论——中国文库》确实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中国古代货币史方面的细致入微。从先秦的贝币、刀币、布币,到秦统一后的圆形方孔钱,再到宋代的纸币,作者层层递进,不仅列举了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制、材质,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乃至政治权力。例如,在讲述宋代纸币的兴起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描述其出现,而是着重分析了纸币的发行动机、流通范围、以及它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商业活动和民间经济。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也十分考究,引用的文献既有经典史籍,也不乏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证据,使得论述更加扎实可信。读来不禁让人感叹,货币的演变并非是孤立的技术革新,而是与整个社会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朝代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也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脉络提供了极佳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于中国货币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不可多得的入门与进阶读物。
评分《通货新论——中国文库》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史料考证的著作。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货币的演变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复杂化、精细化的历史。作者在解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时,不仅仅关注其物质形态,更着重于货币的社会功能、经济意义以及其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尤为赞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朝代的货币改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见微知著”的能力。例如,通过对某一个时期特定铜钱的铸造特点的分析,作者就能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成本,甚至是大宗商品的流通情况。这种基于细节的宏观推演,极具启发性。书中对于海关税收、白银管制等内容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不同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智慧的生动展现,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经济发展成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通货新论——中国文库》一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价值”和“信任”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钱币的形制、重量、材质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揭示了这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共识和国家信用。作者在探讨历代货币政策时,非常注重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意图。例如,在讨论某些朝代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归咎于贪婪或腐败,而是从宏观经济调控、财政压力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书中对中国古代金融工具的演变,如飞钱、交子等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这些早期的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为后世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作者对于这些复杂概念的阐释清晰易懂,即使是经济学背景不强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拓展了我对中国历史经济发展轨迹的认知,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