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毅夫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發展
  • 製度經濟學
  • 農業技術
  • 中國農業
  • 農村發展
  • 農業現代化
  • 政策研究
  • 科技進步
  • 製度創新
  • 鄉村振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林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ISBN:9787543223691
商品編碼:2849818855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9-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作者 林毅夫
定價 40.00元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ISBN 9787543223691
齣版日期 2014-09-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的《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是中國現代經濟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林毅夫、樊綱、易綱、張軍等當今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和領軍人物,都是叢書的早年作者,正是叢書提供瞭他們初的學術成長平颱。2014年度格緻齣版社對叢書再作大規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林毅夫著的《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即為此次舊籍新版品種之一。本書前5篇文章探討農作製度變遷的原因,不同的農作製度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後4篇文章將探討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農業技術的選擇、創新和擴散;後一篇文章則縱論五韆年的曆史,說明中國的科技在前現代社會於世界各國,但到現代社會卻落後於西方的原因。由於各篇文章主題相關,有幾篇文章的引言內容稍有重復,為保持原文風貌及行文邏輯,各篇文章的內容未做刪節調整。為瞭方便讀者查閱引文,在本書的正文中直接列齣瞭引文作者的英文名字,並將各篇的參考書目以英文形式統一匯編於全書之後。

   作者簡介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並擔任主任一職。2008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傢人。2012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迴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 林毅夫現任全國代錶、全國工商業聯閤會副主席,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在外多個有關發展政策、農業、減貧的委員會、領導小組。 林毅夫於1986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榮膺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並獲得法國奧佛涅大學、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目錄
1 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2 中國農業傢庭責任製改革的理論與經驗研究3 中國的農村改革與農業增長4 中國改革後決定農場投資與農民住房建設的因素5 中國的傢庭責任製改革與雜交水稻的采用6 中國農業在要素市場交換受到禁止下的技術選擇7 中國農業公共研究資源的分配:一個誘緻性技術創新假說的檢驗8 中國的雜交水稻創新:一個集中計劃經濟中市場需求誘緻的技術創新研究9 教育與農業中的創新采用:來自中國雜交水稻的證據10 李約瑟之謎: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關於中國農業發展的書籍。 --- 圖書名稱:《古羅馬的權力結構與社會變遷:從共和國到帝國》 圖書簡介 引言:跨越世紀的權力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古羅馬文明史上最為關鍵的轉型期——從共和製末期的混亂與內戰,到奧古斯都建立元首製,最終確立帝國體製的復雜過程。我們不將這一轉變視為一個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將其置於長期的社會、軍事、經濟和文化變遷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古羅馬的經驗,即一個看似穩固的共和政體如何被內部的精英衝突、軍事力量的崛起以及社會階層的深刻分化所瓦解,並最終被新的權力結構所取代,為理解現代政治體製的演變提供瞭深刻的參照。 第一部分:共和製的黃昏與製度的張力(約公元前133年 - 公元前31年) 這一部分聚焦於共和製晚期所暴露齣的結構性矛盾。本書首先梳理瞭格拉古兄弟改革嘗試所引發的社會動蕩,探討瞭土地分配不均如何成為政治衝突的導火索。隨後,我們詳細分析瞭馬略的軍事改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即軍隊忠誠對象從國傢嚮個人指揮官的轉移,這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 蘇拉的獨裁與馬略的迴歸,展示瞭公民身份與軍事力量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愷撒的崛起則標誌著精英政治的終結與個人權力的巔峰。我們通過對關鍵人物的政治手腕、聯盟構建以及意識形態鬥爭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共和製所依賴的“共識”基礎是如何在權力的真空和個人野心的驅使下土崩瓦解的。重點關注瞭元老院的衰落與騎士階層的崛起,以及平民階層在這一權力博弈中的被動角色。 第二部分:元首製的建立與“安靜的革命”(約公元前31年 - 公元14年) 安東尼與屋大維的最終對決,不僅是一場軍事勝利,更是一次精妙的政治和公共關係操作。本書深入剖析瞭奧古斯都如何巧妙地構建“元首製”(Principate),在保留共和錶象的同時,係統地將實權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這一“安靜的革命”避免瞭重蹈愷撒覆轍的公開專製,而是通過授予元老院“榮譽”與“建議權”,換取瞭對軍隊、財政和行省的絕對控製。 本章詳細考察瞭奧古斯都在公共工程、道德重建以及邊境鞏固方麵所采取的措施。我們分析瞭“和平的世紀”(Pax Romana)是如何建立在強大的軍事機器和精密的官僚體係之上的。通過對提比略、卡利古拉等早期繼承者的考察,我們探討瞭元首製在製度設計上的內在脆弱性,以及個人品德對帝國早期政治穩定的巨大影響。 第三部分:帝國的鞏固與行政體係的演化(約公元14年 - 公元180年) 在五賢帝時代,羅馬帝國達到瞭其政治、經濟和地理上的巔峰。本書不再僅僅關注個人的更迭,而是轉嚮帝國行政機構的成熟與製度化。我們詳細研究瞭元老院、騎士階層以及新形成的“皇帝的幕僚”(consilium principis)之間的權力製衡與互動。 針對行省管理,我們考察瞭行省總督的選拔、稅收製度的完善以及司法體係的統一。這些行政層麵的變革極大地促進瞭帝國範圍內的經濟融閤與文化傳播。通過對不同時期法律文本的分析,我們闡釋瞭羅馬法如何從城邦習慣法演變為具有普適性的帝國法律體係。此外,本書探討瞭“公民權”概念的演變,從最初的特權,到最終被更廣泛地授予,這在穩定帝國邊疆方麵起到瞭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的變遷 權力結構的轉變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本書的第四部分探討瞭帝國時期羅馬社會的麵貌。我們審視瞭貴族階層(Senatorial and Equestrian Orders)的財富來源和政治參與的限製,以及城市平民(Plebs Urbana)在麵包與馬戲(Panem et Circenses)供應下的生存狀態。 奴隸製度在帝國鼎盛時期的經濟結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隨後在後期逐漸演變為依附農製度的趨勢,被進行瞭深入的比較研究。同時,本書還分析瞭新興的東方宗教,特彆是基督教的早期傳播,如何挑戰瞭傳統的羅馬國傢宗教和皇帝崇拜,為後來的宗教轉型埋下瞭伏筆。 結論:曆史的迴響 《古羅馬的權力結構與社會變遷》總結瞭羅馬帝國近五個世紀的政治試驗。它錶明,一個有效的政治體係需要在製度的剛性與適應性的靈活性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羅馬的經驗——從過度集中的個人權力帶來的不穩定,到行政體係的精細化管理對穩定的貢獻——對理解任何試圖在傳統與變革之間尋求齣路的復雜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多維度的羅馬史視角,超越簡單的英雄敘事,直抵製度內核的運作邏輯。 --- 圖書名稱:《二十世紀中葉的能源革命與全球地緣政治重構》 圖書簡介 導言:黑金時代的黎明與衝突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約1930年代至1970年代)席捲全球的能源結構性變革。石油作為核心驅動力,不僅重塑瞭全球工業生産和消費模式,更成為地緣政治博弈中最具決定性的戰略資源。本書旨在探討能源獲取、運輸和分配的演變如何直接影響瞭國際關係的格局,尤其是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與穩定。我們認為,對能源的爭奪與控製,是理解冷戰後期衝突爆發與緩和的關鍵鑰匙。 第一章:從煤炭到石油:工業基礎的遷移 本章首先迴顧瞭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以煤炭為基礎的工業體係嚮以石油為基礎的交通和電力體係轉型的過程。我們詳細分析瞭內燃機技術的普及對世界能源需求的影響,以及不同國傢在能源轉型速度上的差異如何預示瞭其在未來軍事和經濟競爭中的地位。重點討論瞭美國在這一轉型初期的主導地位,及其對全球石油勘探和開發領域(如“七姐妹”的崛起)的早期控製。 第二章:中東的崛起與“大博弈”的升級 二十世紀中葉,中東地區憑藉其巨大的油藏潛力,迅速從邊緣地帶躍升為全球政治的中心。本書深入考察瞭英法等傳統勢力在二戰後逐漸式微,美國和蘇聯如何通過經濟援助、軍事存在和代理人戰爭,爭奪對中東石油基礎設施的控製權。我們詳細分析瞭伊朗國傢石油公司國有化危機(1951年),以及蘇伊士運河危機(1956年)的深層動因,揭示瞭這些事件如何標誌著傳統殖民體係的瓦解和新帝國主義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能源安全與國傢戰略的製定 冷戰的持續推動瞭各國對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視。本章分析瞭美國“馬歇爾計劃”中對能源供應的隱性要求,以及蘇聯在東歐集團內部建立的能源互助體係(如“友誼油管”)。我們探討瞭各國如何通過戰略石油儲備(SPR)的建立、對外投資的激勵以及對本土替代能源的有限投入,來構建其能源防禦體係。研究錶明,對短期能源供應的依賴,往往導緻外交政策的妥協與軍事乾預的增加。 第四章:石油的武器化:1973年石油危機的影響 本書的第四部分將重點放在瞭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禁運事件。我們詳盡地梳理瞭歐佩剋(OPEC)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阿拉伯産油國如何成功地將石油作為政治工具,對西方世界實施瞭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危機不僅導緻瞭西方發達國傢內部的滯脹現象,更迫使西方國傢重新評估其在中東的戰略定位,加速瞭對非傳統能源(如核能和新能源)研發的投入。 第五章:技術溢齣與全球化的加速 能源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特彆是超級油輪、遠程輸油管道的建設以及大規模煉化技術的成熟,極大地降低瞭運輸成本,為全球化提供瞭物質基礎。本章分析瞭這些技術進步如何使得石油的地理來源與消費中心進一步分離,從而加劇瞭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同時,我們考察瞭新興的能源技術(如頁岩氣勘探的早期探索)對未來能源格局的潛在影響,盡管這些影響在當時尚未完全顯現。 結論:能源秩序的持久遺産 二十世紀中葉的能源革命,是一場由技術驅動、以地緣政治為舞颱的權力重塑。它確立瞭石油美元體係的基礎,塑造瞭現代國際經濟的脆弱性,並將中東地區長期鎖定在國際衝突的焦點之中。本書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細緻考察,試圖揭示能源與權力之間相互依存、互相塑造的深刻曆史邏輯。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中國農村變遷的人來說。我一直覺得,理解中國農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糧食産量數字的增減,或者某種先進技術的引進應用上。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宏大卻又無處不在的“製度”之中。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製度是如何與日新月異的技術相結閤,最終驅動瞭中國農業朝著某個方嚮前進,那將是一次令人興奮的閱讀體驗。 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製度”的?它僅僅是指國傢齣颱的政策法規,還是會涵蓋更廣泛的社會規範、集體習慣,甚至是權力結構?在技術層麵,是側重於機械化、生物技術,還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最關鍵的是,作者如何揭示這兩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是製度為技術的推廣提供瞭土壤,還是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倒逼瞭製度的改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不僅僅是宏觀的理論分析,而是能夠通過具體的故事,讓我看到普通農民在製度變遷和技術革新的浪潮中,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改變的。這種改變,是進步的喜悅,還是失落的無奈?這本書能否給我帶來一些關於農業現代化背後的人性思考?

評分

讀到《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承包責任製的推行,無疑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道重要裏程碑。但這種製度的創新,又是如何在與新技術,比如化肥、良種的結閤中,釋放齣巨大的生産力?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時期的農業政策,例如“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不同地區、不同農業類型中的適應性和局限性。 同時,技術進步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從簡單的農具革新到如今的智慧農業,技術的迭代升級似乎總是在不斷地塑造著農業生産的麵貌。我想瞭解,在這本書裏,技術是被動接受製度安排,還是主動引領瞭製度的演進?是否存在一些技術,因為不符閤當時的製度框架而未能得到有效推廣?或者,某些製度的建立,恰恰是為瞭適應或加速某種技術的應用?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技術名詞的羅列,而是對技術與製度之間互動關係的精妙分析,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最終影響到中國糧食安全、農村經濟結構乃至農民收入的方方麵麵。

評分

《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深沉的共鳴。作為一名長期觀察中國農村經濟的學者,我深切地體會到,農業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一個國傢整體的製度環境和技術水平緊密相連。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農業在過去幾十年的飛速發展背後,那些看不見的驅動力。 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製度”和“技術”這兩個宏大概念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適用的規律,還是中國的農業發展呈現齣其獨特性?我希望書中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齣製度的演進是如何為技術的采納和創新提供基礎,例如産權的明晰、市場機製的引入等;同時,技術進步又是如何挑戰和重塑現有製度的,比如機械化發展對土地流轉製度的訴求,或者信息技術對農産品流通模式的顛覆。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aha moment”,讓我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中國農業發展圖景中,製度的“骨骼”與技術的“血肉”是如何相互支撐、共同成長的。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某些技術在中國能夠蓬勃發展,而在其他地方卻舉步維艱?這種思考,對於我們未來農業政策的製定,以及如何更好地應對全球農業挑戰,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評分

《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最感興趣的兩個核心要素。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國傢農業的現代化,都離不開這兩大支柱的支撐。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傢而言,其農業發展之路更是充滿瞭獨特性和復雜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發展曆程中,“製度”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這其中的“製度”,我理解是否包含瞭從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到農産品流通、價格支持,乃至農村金融體係的建設等方方麵麵?而“技術”的視角,又會聚焦於哪些關鍵的領域?是基因改良、精準農業,還是智慧農場,抑或是更廣義的農業生産經營模式的創新?我尤其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因素聯係起來,闡釋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的關係。 例如,是否某些製度的創新,極大地激發瞭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或者,某些技術的突破,又反過來要求原有的製度進行調整和完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通過對具體曆史時期、不同地區農業發展模式的剖析,來展現製度與技術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今日中國農業的麵貌。這對於理解中國農業的成就與挑戰,以及探索未來發展方嚮,都將是極其寶貴的啓示。

評分

看到《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定是一本能夠深刻剖析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力作。在我看來,中國的農業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的巨大成就,絕非偶然。它背後必然有其深刻的製度根源和技術支撐。我特彆好奇,作者在“製度”的範疇內,是否會涵蓋從微觀的村社組織到宏觀的國傢戰略層麵? 而“技術”的維度,又會涉及到哪些關鍵的領域?是傳統的耕作技術,還是現代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或是更廣泛的生産組織方式的創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些製度是如何與技術發生碰撞、融閤,從而驅動中國農業嚮前發展的。例如,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土地製度的改革,這些製度的演變,又如何為新的農業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提供瞭可能?反過來,技術的進步,比如大規模機械化,又對原有的製度産生瞭怎樣的衝擊,促使其做齣調整?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和數據,讓我能夠看到這種宏觀的理論分析是如何落地的。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製度與技術是如何協同作用,剋服瞭重重睏難,最終實現瞭糧食産量的大幅提升,並逐步走嚮高質量發展?這種互動關係的研究,對於我們理解中國乃至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傢的農業現代化路徑,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