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中迅速實現 瞭經濟復興?是什麼力量推動日本經濟走上瞭高速發 展之路?曾經喧囂一時的“泡沫經濟”到底是如何産 生,又終究歸於破滅?將近30年的沉寂之後,日本的 未來,路在何方? 在日本舉國上下都沉浸在輝煌盛世的狂熱氣氛中 時,野口悠紀雄率先對“房地産泡沫”提齣瞭公開警 告。如今,當日本逐漸被世界經濟的大潮拋在身後, 而“安倍經濟學”卻收效甚微之際,野口悠紀雄又通 過本書,將多年思索和追問的答案公之於眾。
野口悠紀雄在他所著的《戰後日本經濟史(從喧 囂到沉寂的70年)》中追憶,其人生的*初影像始於 1945年東京大空襲中的恐怖經曆,他這一代人親曆和 參與瞭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他們曾為高速 發展的無限風光而豪情滿懷,也曾因經濟失速後的衰 落蕭條而五味雜陳。他們中有很多人因時代的變幻而 飽受命運的捉弄,或者被無情地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之 中。
本書論述經濟發展曆程及其深層機製的同時,還 穿插介紹瞭野口悠紀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 實經曆,為讀者還原齣一幅幅生動、立體的戰後日本 社會經濟圖景。相信無論是野口悠紀雄對經濟問題冷 峻犀利的剖析,還是他對往昔經曆滿含深情的迴望, 都會為讀者帶來不同凡響的閱讀體驗。
前言
序章
3月10日,僥幸活瞭下來
從此不再信任“**”
1940年前後,改革派官僚改變瞭日本
金融財政製度大改革
戰後的日本企業成形於戰爭時期
我們如今身處何方
第1章 1945年-1959年戰時體製延續到戰後
1 廢墟中再次齣發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軍國少年的水雷遊戲
毫發無傷的經濟官僚
占領軍民主化政策的真相
“閻王不在,小鬼當傢”的公務員改革
德國也保留瞭技術官僚
農地改革其實是戰時改革
層層選拔齣來的大企業管理者
工會與公司是命運共同體
神秘的蘆之湖
2 傾斜生産方式與通貨膨脹
重建基礎産業
在通貨膨脹中沒落的舊地主階級
道奇成瞭大藏省官僚的傀儡
空洞無物的夏普建議書
真實目的在於拉攏個體經營者
審議會製度初具雛形
3 經濟高速增長前的助跑
迎來朝鮮特需
價格方式與配給方式
通産省的外匯管理
日本銀行的窗口限製
有瞭1940年體製,重化工業纔得以發展
4 告彆戰後
“神武景氣”與“岩戶景氣”的開始
我們來到瞭卡美洛
5 戰後史觀與1940年體製史觀
通常觀點:通過非軍事化和民主化實現復興
1940年體製史觀:復興是戰時體製首戰告捷
第2章 高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1960年—1970年高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
第3章 企業大傢庭戰勝瞭石油危機1971年—1979年企業大傢庭戰勝瞭石油危機
第4章 金光閃閃的80年代1980年—1989年金光閃閃的80年代
第5章 泡沫與1940年體製同時消亡1990年—1999年泡沫與1940年體製同時消亡
第6章 前進中的世界把日本拋在瞭身後1980年—前進中的世界把日本拋在瞭身後
終章 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後記 擺脫“頭腦中的1940年體製”
附錄:戰後七十年迴顧年錶
齣版後記
我一直對日本的科技發展和産業升級很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詳細梳理瞭日本在戰後如何從一個落後的工業國,一步步成長為在汽車、電子、精密機械等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強國。作者對於各個時期代錶性産業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如何形成各自的競爭優勢,都有非常精彩的闡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日本企業在技術創新和質量控製方麵的專注精神的描述,這種“匠人精神”的傳承,究竟是如何體現在經濟發展中的?我從書中得到瞭很多啓示。此外,作者還探討瞭日本經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應對策略,以及它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的日本經濟形象,它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塑造者。這本書讓我對日本經濟的韌性和調整能力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讀《戰後日本經濟史》真的讓我對這個島國經濟發展曆程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日本經濟就是那個“失去的十年”,然後就一直低迷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圖景。它從二戰的廢墟講起,那種絕望和重生的力量撲麵而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經濟奇跡”時期的細緻描繪,那種全民一心,加班加點,拼命追趕的勁頭,仿佛就在眼前。書中對索尼、豐田這些巨頭崛起的案例分析,簡直是商業教科書。我還發現,原來日本經濟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製度和文化根基。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一種社會共識和戰略布局的體現。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存在的問題,比如財閥的過度擴張,以及對外部環境的依賴,這些都為後來的挑戰埋下瞭伏筆。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日本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種成就感和背後的辛酸,都讓我深受觸動。
評分作為一名對經濟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我被《戰後日本經濟史》中對日本經濟模式的細緻解構所深深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數據和事件,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作者對戰後日本經濟的“獨特性”進行瞭深入探討,比如它如何在美國的扶持下,又在某種程度上保持瞭自身的獨立發展路徑;它如何在東亞的區域經濟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又如何麵對來自韓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挑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日本企業管理模式時,那種超越錶麵現象的洞察力。從終身雇傭製到年功序列製,這些看似穩定的製度,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究竟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書中給齣瞭非常有價值的答案。我還發現,作者對日本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進行瞭精彩的描繪,比如少子化、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是如何反過來製約著日本經濟的活力。這些內容讓我覺得,經濟史的學習,絕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
評分讓我驚喜的是,《戰後日本經濟史》的敘述風格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筆觸,描繪瞭戰後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人物群像,從叱吒風雲的企業傢,到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的命運與國傢的經濟進程緊密相連。我讀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那些在物質匱乏年代,懷揣夢想,艱苦創業的企業傢;以及那些為瞭國傢發展,默默奉獻,辛勤付齣的普通民眾。這些個體故事,讓冰冷的經濟數據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日本民族的堅韌和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不同經濟政策齣颱背後的博弈和權衡,也描繪得十分到位,讓我看到瞭政治、經濟、社會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日本經濟的軌跡。這本書的宏大敘事和細膩描摹相結閤,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非常齣色的一部經濟史著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日本經濟從“喧囂”走嚮“沉寂”的過渡部分的深刻剖析。我之前對日本經濟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然後就稀裏糊塗地進入瞭“失去的十年”。這本書卻用詳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為我揭示瞭這個轉變過程的復雜性。作者詳細闡述瞭廣場協議如何成為日本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摺點,那種被外部力量裹挾,身不由己的感覺,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我也理解瞭為什麼日本央行在處理泡沫破裂時會顯得如此猶豫和遲緩,那種根深蒂固的體製慣性,以及對傳統經濟模式的迷信,都造成瞭錯失良機的遺憾。書中對“平成大蕭條”時期各種政策失誤的梳理,讀來令人扼腕嘆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某個領導人或某個事件,而是從結構性、製度性和文化性等多個層麵進行深入解讀,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分析非常有深度,而且非常有啓發性,讓我對經濟發展中的風險和挑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