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好吃 一本献给食物的情书 一次吃吃看这个世界的奇葩说 一场环球美食的吐槽大会

假装好吃 一本献给食物的情书 一次吃吃看这个世界的奇葩说 一场环球美食的吐槽大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蔻蔻梁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游记
  • 美食吐槽
  • 环球美食
  • 奇葩食物
  • 饮食文化
  • 旅行见闻
  • 幽默
  • 轻松
  • 生活
  • 美食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瑞景天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8173
商品编码:28503548763
包装:平装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蔻蔻梁有一些让人很羡慕的身份,譬如:美食品鉴师、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美酒美食专栏作者。这些头衔为她本来就很过于旺盛的好奇心提供了助燃和支撑,对于这个世界,都想吃吃看。

只是“能好怎”这个关于食物的好奇心并不是每一次都会通往天堂,有时候根本就是地狱:那些不忍吃下的、不敢吃下的、吃不到的、名不符实的……

每一个字都是真正吃出来的,好吃的就是奇葩说,不好吃的就成了吐槽大会。


作者简介

蔻蔻梁:

知名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

故事收集爱好者,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编剧;

原《南方都市报》城市中心首席编辑,《茶道生活》主笔;

长期从事东方生活美学、茶文化、高端度假方式等方向的调研及书写。

因为其独特幽默文风以及古灵精怪的故事,好玩有趣的做派,从寻常物中发现美的眼光,被粉丝奉为皇上,在书店和大学校园的读书分享会场场爆满。

微博签约自媒体,云微签约星达人。

新浪微博:@蔻蔻梁


精彩书评

她就是世界美食的猎奇和解密者。她擅长深刻观察,擅长胡乱联想,她更擅长三言两语,就触到一件事情的本质。就像吞拿鱼拌海藻沙律一样,她吃出多元,立体,层次,吃出了人生。

——洛艺嘉《来吧,世界,让我换着花样咬一咬》

如果你也对世界充满无数好奇,想知道那些稀奇古怪不断作妖整幺蛾子的“另一半世界”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议,想再下一次吃到某些食材和料理时,脑海里能跳出这个好玩的人给你讲的好玩故事,那么这本书,会让你很爽,并且在一些时刻偷偷咂摸咂摸嘴。

——韩小暖《这个很好玩,要尝尝吗?》

食物就是一个地方自然,文化的积淀。贴切的旅行,都应该是从肠胃开始的吧,蔻蔻梁这么欢天喜地、不折不挠地吃下去,释放出来的是一种很自由的讯息——人生也如同这一场又一场吃货的旅行,没有必要预先设置什么限制,也没有什么标准。人生就是好奇心爆发而不断去尝试的过程。

——卢晓梅《吃吧,反正又不会死》

(《假装好吃》)这是一系列“恋人絮语”,是篇篇深情,是蔻蔻梁对食物是满满的、深深的、久远的爱。

——竹小地《食物之外:一个非吃货读<假装好吃>》

这是一本来自吃货的食物品鉴大全,对于那些说吃肉的面目可憎的素食主义者,或者只爱吃火锅的人们,接受一下文字和视觉的冲击,又有何不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王浩《如何正确打开一本吃货笔记》

蔻蔻梁用她手里的笔书写她的美食,带着我们感受她的美食盛宴,我们跟着她的文字欣赏她的盛宴,期许有朝一日,将她的盛宴变成自己的盛宴,因为“美食,不是用耳朵吃”,也不是用眼睛吃的,你的舌头才是关键。

——景漓脩《从故事里跑出来的美食和闯进故事里的美食家》


目录

自序

002 反正,吃到难吃的又不会死

假装好 吃

011 一个美食作家的灵魂拷问?

015 还是忍不住要讲槟榔的坏话?

020 别吓唬鲍鱼,它一紧张就不好吃了

025 他们抢走了乌鱼子,剩纵欲过度的死瘦子给我吃

029 怎么忍心吃下烤小毛球

035 吃了乌鸦眼睛夜里会见到鬼哦

040 蝉又撒尿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045 白雪公主不会吃活章鱼

049 你能指望维京海盗给你煮出点啥

053 Oh,宝贝儿,你真的要吃Haggis 吗?

059 老管家,有人把你家主人蝙蝠侠给吃了

063 母鸡的性福生活变成鸡子戈渣

066 说起撩妹,不如在她面前茹毛饮血

070 男人怎么可能明白藏红花冰激凌

075 驴肉好吃,但让故事都见鬼去吧

079 整个孟封就是一块饼

083 天底下的牛肉都应该和土豆永结同心

087 关于红牛以及诸神归位

091 像十一岁那样吃遍越南街头吧

095 布拉格有个农家菜的心?

099 “越南河粉”又不是密宗

103 关于汉堡和蒙古人的屁股

109 理科男完全不了解白玫瑰

113 所谓最佳烹饪温度,真是倔强

117 有些餐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121 百岁的餐厅里有一种蛊

125 性冷淡的菜式也能让人高潮迭起呐

129 松露蛋拿走的那一小片脑子?

133 波士顿龙虾,基本上是一种妖怪

138 不男不女的黄鳝很诡秘

142 老虎蟹,穿壳显瘦,脱了有肉

146 还是贞洁的濑尿虾比较好吃

151 你说,一首俳句是什么味道

155 好了好了,别跟我提纸杯蛋糕了

159 为了一块 Torte 争得头破血流?

163 身为热狗,一定要保持政治正确?

168 无花果说,我就是毒舌黑心老巫婆?

172 在凡城睡一觉不就为了吃早餐嘛?

176 拜托,谁可能搞懂玉米饼?

180 你有没有吃过阳光的味道?

185 蘋蔢?外婆,有鬼啊!?

189 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法棍?

193 把形容词加上最高级,再来谈火腿?

198 有种高尚的甜味来自星空和人类良知?

202 老板,我点的是烤鱼,不是烤遥控器?

207 想遵循伊朗妈妈的冷热观吃饭,得先给智商卡充值

211 酱蟹宴就是要在一口温热锅巴粥里飞仙?

215 吃完拖罗严禁说话,否则记忆就从嘴里跑掉了

219 舔完这点葡萄精魄就去讨口肉吃

223 在粪坑隔壁吃河豚最安全?

227 宇宙内核尝起来是蓝莓的味道?

230 喝高价矿泉水不就是为了买椟还珠?

234 百万富翁的穷亲戚我总是吃得起的

238 你们这辈子都吃不到它,我也是

后记:

244 朋友圈,你放过我的舌头吧

精彩书摘

我感激自己有过一些完美得要嫁给厨师的口舌体验,但也从不后悔自己有过很多奇葩的吃喝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了我熠熠生辉的旅行记忆。

它们不是美食,不不不,完全不是。它们只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发作和被满足的过程。这些经历告诉我,连吃吃喝喝这么日常的“小事”都没有定论和标准,都如此异彩纷呈,那么,凭什么在“人生”这件大事上,却只有读书创业发财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才是唯一正道?

在不断旅行、不断观看的过程里,我把“正确”和“应该”的标准一再打破,重塑,再打破,再重塑。它们从最初的脆弱锋利,变成如今更富有弹性和圆融的模样。

——蔻蔻梁

自序 反正,吃到难吃的又不会死

我记不清楚自己曾经多少次一边抠着嗓子一边吊打自己,叫你再好奇,叫你再乱吃,叫你再把你广东人好吃的基因迸发到全宇宙,叫你永远以为自己还是一个美食记者。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是个美食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家云南菜,他家有一款菜品叫“炸竹虫”。店主人跟我说,他们家的炸竹虫没有别的特点,就是特!别!大!

有多大呢,不夸张地说,吃过肯德基的早上那些小油条么,他家的炸竹虫,炸之前不知道多大,炸之后,就有那么大,让人怀疑他家的竹虫是从侏罗纪公园直接送货的。这东西,对于以猎奇和解密的媒体来说不是很适合么?再说,就算没有职业背景,难道不勾动你的好奇心么?

我的好奇心是很容易被勾起来的。有一次网上说,拿一个鸡蛋,装在丝袜里,正着甩两百圈,反着转两百圈,就能把蛋黄甩到外层,就能吃到蛋黄包着蛋清的鸡蛋。

于是就甩了。我以血泪经验教训告诉你们:甩过的鸡蛋,也还是一个普通的鸡蛋。但甩过鸡蛋的人,真是会被钉在耻辱柱上。还有,就是甩鸡蛋的时候不要用旧丝袜,切记。不然擦墙真的要擦很久。

说回炸竹虫,反正我就是吃了。这一举动把同行的摄影师骇得再也不敢惹我,虽然味道不怎么样,记忆也很可怕,但是江湖扬名立万这件事,在年少的心里还是很重要的,走在CBD的高楼之间都觉得自己在黄沙漫天白马啸西风呢。

我有一些让人很羡慕的身份。譬如说美食品鉴师、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美酒美食专栏作者。这些头衔最炸裂的地方在于,它们虽然完全不能增加我的智商和美貌,却为我过于旺盛的好奇心提供助燃和支撑。

米其林三星大厨做出来的东西就不说了,街边小店、树上长的果子、村里小孩递过来的东西、市场里卖的不明物种......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总是:“吃吃看什么味道”。

冰天雪地舔铁门算什么啊,你敢赤手空拳吃一勺子小苏打我就算你赢。

又或者,难道你不好奇空口吃一勺味精到底什么感觉?

最近不是说把枣和香蕉放在一起吃能吃出人生的走马灯来吗?真是太脆弱了,这么脆弱的心灵,让你去英国吃一下Haggis,岂不是会吃到人生的teamLab大展啊。

黑暗料理?蝙蝠要不要吃吃看,蜘蛛呢?你以为只有贝爷在荒岛求生的时候才不得不吃这些东西吗,你们可知道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村民们可是严肃认真地用烹饪的手

法处理着这些食材,把它们变成人生至味呢。

当然我又不是神经病,我的旅行更不是一场接一场对肠胃的自虐。用整整一棵树做出来的大富翁沙律真的很好吃啊,还有一定会风行全球的秘鲁菜式Ceviche,甚至还有些素食竟然可以吃出人生大和谐——不过很多催情剂都是植物,这也不奇怪了。

这些美食体验,总会在我吊打自己的好奇心之后站出来为它辩护:也不是每一次好奇都会通往地狱,有时候,也是天堂哦。那么羊尿泡要不要吃吃看啦,说不定很好吃呢?君不见猪大肠也有那么多受众呢。

我有一个摄影师搭档......嗯,其实不止,我有好些朋友,他们的字典里把food翻译为“美食”。有时候可以把“美”字妥协掉,但好歹应该是非常确定的“食”。他跟我说,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应该吃的东西就是金拱门。打开一个菜单,最应该点的菜是已知好吃的菜。

耶?去一个地方最该吃的地方难道不是只有那个地方有,而别的地方没有的菜?打开菜单,最该点的莫非不是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那一道?所以在我的字典里,food的意思,大约只能是“能吃的”。

“万一不好吃怎么办?”很多人都问。

万一不好吃,万一不好吃顶多就是不好吃了啊,天又不会塌下来,人又不会死。大不了就去另外一家吃,再大不了,就写成稿子骂它,好歹不是还能把饭钱赚回来?

我之前有本书里有一句话老被引用,大概就是旅行这件事教会我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生活着;不旅行,我永远无法遇到他们。我感激自己有过一些完美得要嫁给厨师的口舌体验,但也从不后悔自己有过很多奇葩的吃喝经历,虽然它们常让我恨不得把整副消化道送去干洗,或者干脆就扔掉,换一副3D打印的好了。

这些经历构成了我熠熠生辉的旅行记忆。它们不是美食,

不不不,完全不是。它们只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发作和被满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某些版图得到扩张,壁垒被攻破,脑子里的褶皱又多了一条。这些经历告诉我,莫说豆花有咸甜之争,连榴莲的气味都有人说是香的。连吃吃喝喝这么日常的“小事”都没有定论和标准,都如此异彩纷呈,那么,凭什么在“人生”这件大事上,却只有读书创业发财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才是唯一正道?

在不断旅行、不断观看的过程里,我把“正确”和“应该”的标准一再打破,重塑,再打破,再重塑。它们从最初的脆弱锋利,变成如今更富有弹性和圆融的模样。

去吧,今天就去吃一下你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从这件事开始,去做更多你从来没想过要做的事,甚至是你一直抗拒着的事。

反正又不会死。

但我还是认为吃榴莲肯定会死。

一个美食作家的灵魂拷问

2015年,盖茨为了推广他的净水计划,当着镜头喝下了从人类粪便中提取的纯净水。2016年,日本科学家研发出粪肉,通过将蛋白质从粪便中分离出来,然后混合豆类、牛肉等物质制成,味道和外观均与牛肉差不多,且“粪肉”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内含63%的蛋白质和25%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很高。

我对地球的未来虽然持悲观态度,倒也颇为庆幸觉得自己应该活不到靠吃粪肉和喝粪便提纯水来维生的那一天。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有漫画《粪肉》,韩国有电影《雪国列车》,在更久以前,小说《黄祸》里都有描写:在一个极端世界里,真正的食物变成特权阶级的福利,而一般人只能吃这种再造食品。

问题是,如果现在有一份粪肉,一份粪便提纯水在面前,我到底能不能欣然愉快吃喝?

这个问题居然把自己问倒了。

很久以前有个问题:你情愿吃屎味的冰激凌,还是冰激凌味道的屎?

拥护前者的人的理论是,虽然味道让人不快,它毕竟是冰激凌,是可供食用的东西,至少不伤害身体。

后者的拥护者则认为,舌头才是整件事的第一步,连舌头那关都过不去,怎么往下走?毕竟味道是冰激凌,至少不伤心。

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

以及,真实到底是否重要。

我不吃榴莲。连榴莲酥,榴莲糖,著名的榴莲冰棍都无法下咽。最顶级的几款榴莲都只能在产地吃到,因为它们必须在树上成熟,落下,然后在一两天内迅速变质,根本熬不过运输和仓储的过程。

譬如说马来西亚的猫山王,以及有一款野榴莲。

来到马来西亚,大半同伴都是榴莲死粉,正当季节,一群人围着榴莲摊散尽家财,吃得宛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摊主一横心,掏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野榴莲,说:这是马来西亚最好吃的榴莲,全野生,完全不臭,产量极小,能吃到它,相当于在包包界买到一个限量版爱马仕,连最恨榴莲的人都会拜倒在它脚下。

我,作为一个遇到有人开榴莲就会不顾一切拔腿狂奔离开现场500米的人,一个鼻子跟警犬一样灵敏的人,一个捏着鼻子站在100米开外等大家的人,理所当然被推举出来吃第一口。

残酷世界。

我就被这样拉出来站在榴莲摊前,以一种随时可以就义的姿态。

然而,还是该死的好奇心。如果这款榴莲真的能把我掰弯,搞不好也算是功德。

用指甲挑了半个小指甲片那么多一点,放进嘴里。就像一斤臭豆腐混合着臭冬瓜和臭通菜梗同时在脑海里爆炸,我几乎疯成了碎片。一种极度的甜蜜和一种难以容忍的臭味高强度迸发。据说美国有种审讯方法,同时给犯人打强镇定剂和强兴奋剂,心脏会像坐过山车,没人经得住两三轮。

这感觉也差不多了。

干呕着离开现场,一路干呕,干呕到洗手间,翻天覆地地真呕起来。手快要洗脱皮了也洗不干净那味道,晚上睡觉闻到自己嘴里和指尖的味道,继续起来干呕。

我甚至怀疑那味道不是被自己闻到的,是植入了大脑皮层,它是如此真切,以至于大脑直接控制着喉头,随时干呕起来。

就这么过了干呕的三天,经历过那一幕的人再也不敢劝我尝试榴莲。

那么,如果粪肉的味道其实跟牛肉很像,它会不会比榴莲要好些。这个问题就变成:我到底选择吃粪肉还是吃榴莲?

还是吃粪肉吧。真的。



《寻味者手记:舌尖上的哲思与江湖》 ——一部关于人类与食物之间复杂情谊的深度探索 卷首语: 我们吃什么?我们如何吃?我们吃下的,究竟是果腹的燃料,还是构建我们文化、记忆与情感的基石?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横跨历史长河与地理版图的味觉探险,摒弃那些流于表面的美食指南,深入挖掘食物背后的社会结构、哲学思辨与个体经验。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烹饪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品尝”世界的书。 第一部分:文明的酵母——食物与人类起源的漫长对话 一、火的驯服与烹饪的诞生:文明的第一个配方 人类历史与食物的关联,始于对火的掌握。火,不仅是取暖与防卫的工具,更是将生食转化为熟食的革命性力量。本章将追溯从原始的烧烤到最早期的发酵技术(如酿酒与制醋),探讨烹饪如何从生存需求演变为一种社会仪式。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学家的理论,论证烹饪如何促进了社群的凝聚力,甚至可能加速了大脑容量的增长。探讨那些被遗忘的古代烹饪器具及其蕴含的技术智慧,例如陶器的发明对食物储存和多样化的影响。 二、谷物之墙:农业革命的隐形契约 小麦、水稻、玉米——这三大谷物的种植,彻底重塑了人类的迁徙模式与社会形态。本书将剖析“吃”与“定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猎人,而是被田垄束缚的生产者。通过比较不同文明对主食的依赖程度,我们将揭示粮食安全如何成为帝国兴衰的核心驱动力。例如,罗马帝国的“面包与马戏”,揭示了粮食配给制度对政治稳定的关键作用。 三、香料之路:连接世界的隐形丝绸 香料贸易不仅仅是关于味道的提升,它代表了最早期的全球化雏形。本章将聚焦于胡椒、肉桂、丁香等昂贵商品如何驱动地理大发现,引发战争与殖民。我们会详细分析香料在古代医学、宗教仪式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从马可·波罗的记载到大航海时代的冲突,香料的航线,即是人类欲望的投射。 第二部分:餐桌上的权力剧场——社会阶层与食物的编码 一、从宴饮到禁忌:贵族与平民的食谱鸿沟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本章将深入探讨“食物的阶级性”。贵族偏爱的精细肉类与白面粉,与平民赖以生存的粗粮和杂豆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们将分析古代法律如何限制特定阶层食用某些食物(如欧洲的“服饰法”),以及这种饮食差异如何固化了社会等级。探讨“吃得精细”如何被内化为一种文化优越感。 二、宗教的餐盘:信仰对饮食的塑造 斋戒、洁净与禁忌,宗教如何为人类的餐桌划定了神圣的边界?无论是犹太教的洁食规范(Kashrut)、伊斯兰教的清真要求,还是佛教的素食主义,这些规定深刻地影响了地区食材的分配与烹饪方式的演变。我们将探讨这些规则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保护伞角色,以及现代社会中,它们如何与个人选择、健康理念产生碰撞。 三、速度与异化:工业革命后的快餐文化 当生产力爆炸式增长,食物开始被标准化、流程化。本章聚焦于工业革命对餐饮业的颠覆。流水线生产如何将复杂的烹饪过程简化为高效的能量摄入?探讨美式快餐的崛起,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更是对传统慢食文化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将审视人们在追求效率时,如何牺牲了食物的“意义”与“深度”。 第三部分:地方风味与身份认同——地域精神的味觉图谱 一、风土(Terroir)的哲学:土壤与水如何塑造口感 “风土”概念不仅仅适用于葡萄酒,它涵盖了特定地理环境对作物、牲畜乃至烹饪技艺的综合影响。本章将通过对比不同产地的橄榄油、奶酪或咖啡豆,阐释环境因素如何赋予食物不可复制的“地方性”。探讨地方性食物(Locavore movement)的兴起,是对全球化食物链的一种回归与抵抗。 二、失传的技艺与奶奶的食谱:口述历史中的味道 许多地方性的烹饪智慧,都依附于世代相传的记忆。本章将探讨“口述美食史”的重要性。那些使用特定工具、遵循特定节气的传统制作方法,往往蕴含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我们将关注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濒临消失的传统食物制作工艺,以及保存这些技艺的文化价值。 四、城市觅食:移民文化与味道的融合 现代大都市是全球食物的熔炉。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味觉记忆汇聚一堂,创造出全新的饮食景观。本章将分析墨西哥塔可(Taco)如何在洛杉矶演变出新的形式,或者中餐馆如何在伦敦扎根并适应当地口味。探讨“融合菜”的本质,是文化同化,还是创新共生? 第四部分:餐桌的未来——伦理、科技与可持续性 一、动物伦理的餐桌辩论:从农场到餐盘的道德审视 随着对工业化养殖的日益关注,我们开始严肃地质问:我们有权如此对待其他生命吗?本章将客观梳理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工厂化农业的弊端,并介绍可持续畜牧业、人道屠宰等替代方案。这不是为了强迫读者成为素食者,而是要求大家对食物来源的伦理成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考量。 二、实验室里的食物:人造肉与精准营养的挑战 生物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食物生产中。从基因编辑作物到细胞培养肉(Cultured Meat),这些技术承诺解决粮食短缺和环境压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自然性”和“可接受性”的广泛争论。我们将探讨消费者对“非天然”食物的心理抗拒,以及食品科技如何重新定义“食物”的边界。 三、气候变化与餐桌:食物韧性的重建 极端天气和生态失衡正直接威胁全球食物供应链。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多样化种植、减少食物浪费(Food Waste)和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耐旱作物,来构建更具韧性的食物系统。食物的未来,不再是追求极致的美味,而是确保基本的生存。 结语:重新发现“吃”的意义 我们吃的每一口,都是对过去的回应,对未来的选择。本书试图证明,食物不仅仅是身体的燃料,它是我们历史的载体,社会关系的缩影,以及个人身份的表达。真正的美食家,不仅懂得品尝味道,更懂得品味生活背后的复杂纹理。让我们带着更审慎、更深沉的目光,回到餐桌前,重新开始一场与世界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他们用一种极其夸张的语气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奇葩说’的美食版!一次吃吃看这个世界的奇葩说!”,当时我就被这个比喻勾起了兴趣。我一直是个对“奇葩”事物情有独钟的人,无论是人还是事,总觉得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往往蕴藏着最真实的生命力。《假装好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点“奇葩”的味道,让人猜测作者是不是会去探索那些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食物,并且用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描绘各种画面:可能是作者尝试着生吃某种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昆虫,然后用一种幽默又带有哲学意味的笔触来描述那种味蕾的冲击;又或者是他去某个偏远地区,品尝当地人视为珍馐,但我们却望而却步的某种食材,并从中挖掘出一段动人的文化故事。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美食认知,挑战我的味蕾极限,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奇妙的食物世界。

评分

“一场环球美食的吐槽大会”,这个描述真的太戳我了!我一直认为,对食物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赞美,而是应该包含着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情感,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有喜欢,有吐槽,有惊喜,也有惊吓。我喜欢这种“吐槽”的风格,它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不会过于严肃或者矫揉造作。我好奇作者在品尝各国美食时,会有怎样的“槽点”?是不是有些所谓的“米其林三星”,在他眼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又或者,是在某个街头小摊,他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辛辣又不失幽默的方式,为我们揭示美食背后更真实的一面,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环球美食,也并非完美无瑕,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它们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让我一边笑一边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美食故事。

评分

《一次吃吃看这个世界的奇葩说》这个副标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未知的冒险。我喜欢那种能够颠覆我固有观念的东西,而对于食物,我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去尝试和探索。我一直在想,作者会带着我们去到哪些我们可能永远不会主动去接触的角落,去品尝哪些在我们看来“非主流”的美食?是那些在某个小岛上才有的海鲜,还是在某个沙漠绿洲里才有的浆果?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奇葩”美食背后的故事,或许是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许是关于这些食物的独特生长环境,又或者是关于那些为这些美食付出心血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原来“好吃”的定义如此广泛,如此多元,而“奇葩”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最纯粹、最动人的美味。

评分

“一本献给食物的情书”,这几个字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它们更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文化。作者用“情书”这个词来形容他对食物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有温度,非常有力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他细腻而充满爱意的笔触,描绘出他对各种食物的独特感受。或许,他会把一种家常菜比作母亲的怀抱,把一道异国料理比作一段浪漫的邂逅,又或者,他会从一种简单的水果中,品尝出生命的甘甜与酸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对食物深深的热爱,并且通过他的文字,我也能重新审视我对食物的态度,学会用更温柔、更感激的心去对待每一餐,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餐桌上的小确幸。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好的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充满了某种古怪又可爱的吸引力。我第一眼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假装好吃 一本献给食物的情书》,这名字本身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谜语,带着点调皮,又有点深情。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食物能让作者如此“假装”?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向它们“写情书”?这种反差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食物百科全书,而是充满了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平凡的食材会变成怎样令人惊艳的意象,那些日常的餐桌会奏响怎样动人的旋律。或许,这本书会带我重新审视我习以为常的食物,发现它们隐藏的诗意和故事。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教会我如何用眼睛、用鼻子、用心去“品尝”食物,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相信作者一定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温柔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有温度的文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