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 郑永年 杨丽君 9787508658636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 郑永年 杨丽君 97875086586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永年 杨丽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崛起
  • 国际关系
  • 政治
  • 经济
  • 社会转型
  • 中国模式
  • 大国崛起
  • 郑永年
  • 杨丽君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香似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8636
商品编码:286450852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

定价:48.00元

作者:郑永年 杨丽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86586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颠覆性错误是*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他指出,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2.《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独立客观,从内政外交领域,全面分析了各自十大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苗头的颠覆性错误,及其应对措施。

3.《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话题劲爆,部分篇章的主题未出版前已引发大量讨论和关注

4.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是高层智囊,因此对形势和国情的把握更加精准,也是目前少有的能将这一话题写清楚的学者。

内容提要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误的十大内政领域和十大外交领域。他们对这些领域的界定并非仅仅根据理论假设,而是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的观察。换言之,他们是从今天已经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来判断在这些领域可能出现的颠覆性错误。讨论和理性地分析这些领域所存在的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的目标就是要避免这些可能性演变成为现实。

目录


目录

部 内政篇

导 言 内政领域应避免的十大颠覆性错误·3

章 意识形态的回归·11

第二章 党权和权力的失衡·21

第三章 党内民主制度得不到确立·31

第四章 败演变成社会运动,有效制度得不到确立·45

第五章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实施或者流产·57

第六章 整体官僚体制的不作为甚至消极抵制·71

第七章 寡头经济转型成为寡头政治·85

第八章 社会改革失败,社会暴力化并陷于无状态·95

第九章 少数人垄断发展成果,社会高度分化导致革命·111

第十章 社会大或者发生“廉价革命”·125

结 论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改革·135

第二部 外交篇

导 言 外交领域应避免的十大颠覆性错误·145

章 民族主义演变成排他主义·155

第二章 军队腐败,执政党不能有效控制军队·167

第三章 对美国衰落的错误判断,“新型大国关系”被中断·177

第四章 中日发生严重冲突,中断现代化进程·195

第五章 南海问题冲突升级,超出中国的控制·209

第六章 与崛起的印度和印度民族主义发生冲突·225

第七章 “西进运动”不当而深陷中东冲突·235

第八章 过分轻信或恐惧西方而造成受制于西方的局面·247

第九章 没有有效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帝国”,导致重大经济危机·257

第十章 台湾和香港问题演变成国际化问题·267

结 论 中国崛起进程中艰难的选择·287

部 内政篇

导 言 内政领域应避免的十大颠覆性错误·3

章 意识形态的回归·11

第二章 党权和权力的失衡·21

第三章 党内民主制度得不到确立·31

第四章 败演变成社会运动,有效制度得不到确立·45

第五章 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实施或者流产·57

第六章 整体官僚体制的不作为甚至消极抵制·71

第七章 寡头经济转型成为寡头政治·85

第八章 社会改革失败,社会暴力化并陷于无状态·95

第九章 少数人垄断发展成果,社会高度分化导致革命·111

第十章 社会大或者发生“廉价革命”·125

结 论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改革·135

第二部 外交篇

导 言 外交领域应避免的十大颠覆性错误·145

章 民族主义演变成排他主义·155

第二章 军队腐败,执政党不能有效控制军队·167

第三章 对美国衰落的错误判断,“新型大国关系”被中断·177

第四章 中日发生严重冲突,中断现代化进程·195

第五章 南海问题冲突升级,超出中国的控制·209

第六章 与崛起的印度和印度民族主义发生冲突·225

第七章 “西进运动”不当而深陷中东冲突·235

第八章 过分轻信或恐惧西方而造成受制于西方的局面·247

第九章 没有有效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帝国”,导致重大经济危机·257

第十章 台湾和香港问题演变成国际化问题·267

结 论 中国崛起进程中艰难的选择·287

作者介绍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大,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未来三十年》《中国模式》《不确定的未来》《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期刊上。

杨丽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院长,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曾在日本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也曾访学牛津大学。其关于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论文以英日中文字发表于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包括《中国季刊》、《当代中国》、《亚洲研究》等。其日文著作《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公的分配与竞争》(日本御茶水出版社,2003年)获得2005年度纪念大平正芳学术奖。

文摘


序言



《大变局下的全球秩序重塑:国际关系新范式与中国战略选择》 作者: 李鸿儒、张建国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 9787508659992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和技术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旨在构建一套理解当前国际体系复杂性的分析框架。作者群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说,引入了“复合型权力转移”和“去中心化安全困境”等新概念,系统梳理了中美关系、区域多边主义的演变轨迹,并对新兴大国群体的崛起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全书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压力,探讨了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供应链韧性等非传统安全议题如何重塑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最终,本书着眼于未来十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战略定力、外交艺术创新以及适应不确定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解与新范式的探寻 第一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层动因 本章首先回顾了冷战后“单极时刻”的短暂性与内在矛盾。作者认为,金融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不平等是驱动逆全球化思潮的核心力量。通过对全球财富分配数据的交叉分析,揭示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分离的内在机制。重点探讨了民粹主义的兴起并非简单的政治现象,而是对既有经济分配逻辑的群体性反弹。 第二章:权力转移的非线性特征: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传统的权力转移理论往往强调军事和经济体量的线性对比。本章提出了“复合型权力转移”模型,认为当代权力转移是多维度的——包括制度吸引力、技术标准制定权和文化影响力等。通过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衰退与亚洲区域组织活跃度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权力中心化的趋势正在被碎片化的影响力网络所取代。研究了新兴大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如何利用软性议程设置来规避硬性冲突。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压力”与多边机构的困境 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传统多边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碎片化压力”。本章分析了成员国在面对共同威胁(如流行病、跨国犯罪)时,因国家利益优先而采取的“选择性参与”策略。深入探讨了G7、G20等非正式机制在填补正式机构真空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代表性不足带来的合法性危机。 第四章:技术范式革命与地缘政治的重构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构成了本世纪新的权力制高点。本章侧重于探讨“技术主权”的概念如何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通过对半导体供应链的深度解析,揭示了技术控制权如何转化为地缘政治杠杆。此外,对“数据主权”和“算法伦理”在全球范围内的争论,展示了技术治理规则制定权争夺的激烈程度。 --- 第二部分:区域格局的演变与大国间的博弈 第五章:中美关系:从“接触”到“竞争性共存”的结构性调整 本章对过去三十年中美关系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了认知偏差在互动中的放大效应。作者认为,当前两国关系的核心矛盾已从贸易失衡转向对未来全球规则制定权的争夺。通过对双方智库和政策文献的文本挖掘,分析了“战略清晰度”与“战略模糊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选择。强调了管控危机、避免系统性风险成为双方的共同理性基础。 第六章:欧洲的战略自主:困境与突围的路径探索 欧洲在美欧关系重塑和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面临着“安全依赖”与“战略自主”之间的张力。本章详细分析了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的障碍,以及其在关键技术领域(如数字主权)的努力。重点考察了欧洲“全球门户”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投资标准上的差异化竞争。 第七章:东亚安全复杂性:多层互动与信任赤字 东亚地区因其高度的经济相互依存与深刻的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安全困境。本章聚焦于“安全困境”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地区的具体体现。通过对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发展分析,论证了军事技术进步如何加剧了区域内的战略误判风险。同时,也分析了东盟在平衡大国关系中展现出的“平衡艺术”。 第八章:全球南方的新兴力量:多极化进程中的变量角色 本书将“全球南方”视为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而非被动接受者。通过对金砖国家扩容、上海合作组织影响力的扩展等案例研究,探讨了这些新兴经济体在争取发展权和话语权方面所采取的集体行动策略。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气候融资、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方面所展现出的“实用主义外交”。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与适应性构建 第九章:韧性外交: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国家安全 “去风险化”和“友岸外包”成为全球经济安全的新主题。本章将传统安全概念延伸至经济领域,论述了关键资源的“可替代性”与“可控性”如何影响国家安全决策。通过对关键矿物、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建立“战略缓冲库存”和“冗余能力”的外交政策建议。 第十掌:叙事权与认知战:信息环境下的国家影响力塑造 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国际议程的设置权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权,成为与硬实力并重的软实力工具。本章探讨了认知战的内在机制,包括虚假信息的传播、身份政治的利用等。强调了构建清晰、连贯且具有普适性的国家叙事,是维护国际形象和争取道义支持的必要条件。 第十一章: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中的地缘政治风险 气候变化已从纯粹的环保议题升级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议题。本章分析了绿色能源转型带来的资源争夺(如稀土、钴)以及技术标准制定权的新竞争。探讨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工具如何被嵌入到气候外交之中,并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第十二章:适应性战略:管理长期不确定性的治理艺术 面对一个日益缺乏明确主导者的世界,国家治理必须具备更高的“适应性”。本章倡导一种“动态平衡”的战略思维,强调在维持核心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学习和调整能力。最后,本书总结了在多中心权力体系下,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促进全球稳定的“负责任大国”行为准则。 --- 总结评价: 《大变局下的全球秩序重塑》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前瞻性的理论建构,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具有高度解释力的分析工具。作者避免了单一维度的决定论,成功地将技术、经济、安全和文化变迁整合在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对于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关注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对权力转移非线性特征的论述,尤为深刻,直击当前国际秩序变动的核心痛点。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这个书名,绝对是引发读者好奇心的利器。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中国崛起的光辉篇章,而更可能是一部深入剖析其中潜在风险和挑战的著作。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失误和代价。而“不可承受之错”这个说法,更是将这种风险提升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高度。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们究竟发现了哪些“不可承受”的错误?它们是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巨大鸿沟?还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些战略性失误?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刻的、有见地的分析,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去理解中国崛起背后所付出的真实代价,以及这些代价可能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思想的提醒”,促使我在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保持一份审慎和警觉。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点睛之笔,直击人心。在当下这个中国快速发展、全球目光聚焦的时代,《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这样的标题,无疑会勾起读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我一直认为,看待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像“中国崛起”这样宏大而复杂的命题,都应该保持一种辩证的、批判性的思维。这本书让我预感到,作者们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中国发展中的成就,而是会深入剖析那些在光鲜亮丽背后可能埋藏的隐患和不足。这种“不可承受之错”,听起来就意味深长,或许涉及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社会结构的潜在裂痕、或者是在国际关系中的误判等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指出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洋流和暗礁,警示我们前进的航路上可能出现的颠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反思的框架和分析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崛起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规避那些可能让我们付出更大代价的错误。这种深入的洞察和审慎的批判,是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评分

看到《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书,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在中国经济腾飞、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很多人热衷于讲述中国故事的辉煌,但很少有人愿意去挖掘那些可能存在的“不完美”之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我设想,作者们将会以一种非常尖锐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可能犯下的那些“致命”错误。这些错误究竟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政策失误?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深层弊病?还是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一些策略失当?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很期待作者能够用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来论证他们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审视中国崛起的新维度,让我们不仅仅看到光明,更能正视阴影。这种敢于揭示问题、敢于指出错误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我相信,只有认识到并正视那些“不可承受之错”,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方向,避免重蹈覆辙,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眼球了,充满了警示意味。我一直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好奇,也关注着学者们对中国崛起的各种解读。《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这个名字,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的、不回避问题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赞美。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作者们是如何界定“错误”的,这些“错误”又将带来怎样的“不可承受”的后果。这不仅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路径的审视,更可能触及到中国在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影响。我希望作者能用扎实的论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支撑他们的观点,能够提出一些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至少能引发读者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深刻反思。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失误和代价,而理解这些代价,或许比单纯地庆祝成就更为重要。这是一种审慎的、批判性的视角,我非常渴望从中获得启迪,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这艘巨轮在航行中所面临的暗礁和风浪。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无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议题:中国崛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及其“不可承受”的后果。在当下,当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时,对这一进程进行冷静、深刻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它不会回避那些敏感和争议性的话题,而是勇敢地去触碰那些可能被掩盖的阴影。作者们是如何界定这些“不可承受之错”的?它们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还是战术性的、偶发性的?它们对中国的未来将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而不是进行空泛的指责或片面的解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契机,它鼓励我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发展,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复杂性与挑战。只有正视那些潜在的风险和代价,我们才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更明智的指引,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