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暴力的阴影: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定价:78.00元
作者:[美]道格拉斯·诺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38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999-9
在本书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领衔的制度经济学家将《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九个发展中国家,揭示为了遏制始终存在的暴力阴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体的利益,政治控制与经济特权如何互动,创造不同的平衡结果,从而决定各国的迥异命运。本书突破了传统思维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盲点,也*越了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的误区,迫使我们将经济思维与政治思维融为一体,从更深层面思考后发国家的转型问题。
“比较译丛”序
第1章 有限准入秩序:概念框架导论
1.1 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
1.2 有限准入秩序的逻辑
1.3 有限准入秩序的光谱
1.4 有限准入秩序内部的发展
1.5 开放准入秩序、转型和临界条件
1.6 作为案例研究的国家
第2章 孟加拉国: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中的经济增长
2.1 分裂与宪政危机:1947—1958年
2.2 军事威权主义:1958—1971年禁卫军式的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
2.3 民粹威权主义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兴起与衰落:1971—1975年
2.4 威权恩庇主义:1975—1990年
2.5 竞争性恩庇主义和脆弱的准成熟时期:1990年以来
第3章 刚果(金)的脆弱:国家、精英和租金
3.1 导言
3.2 刚果(金)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发展史
3.3洛朗?卡比拉政府
3.4 约瑟夫?卡比拉
3.5 作为有限准入秩序的刚果(金)
3.6 结语
第4章 寻找难以捉摸的发展优势: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故事
4.1 导言
4.2 从有限准入秩序角度考察赞比亚
4.3 从有限准入秩序视角考察莫桑比克
4.4 比较评估
第5章 菲律宾:有限准入秩序的变化与连续性
5.1 独立时的状况
5.2 战后时期的民主政府(1946—1972年)
5.3 马科斯的威权统治时期(1972—1986年)
5.4 后马科斯民主时代(1986年至今)
5.5 结论
第6章 马哈拉施特拉邦与西孟加拉邦:印度脆弱的成熟型有限准入秩序
6.1 独立以来的印度史
6.2 马哈拉施特拉邦
6.3 西孟加拉邦
6.4 比较与总结
第7章 根深蒂固的内部人:墨西哥的有限准入秩序
7.1 导言
7.2 私人与公共组织的平衡
7.3 有限准入秩序的持续
7.4 暴力阴影中的墨西哥
第8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到开放准入秩序:智利的两次历程
8.1 导言
8.2 皮诺切特之前民主智利的有限准入秩序
8.3 1973—1990年:独裁和新有限准入秩序的基础
8.4 1990—2010年:民主智利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
8.5 后皮诺切特时代的民主制度体系
8.6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8.7 选民参与
8.8 结论
第9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以韩国为例
9.1 导言
9.2 历史
9.3 思考有限准入秩序和开放准入秩序的框架与韩国案例
9.4 韩国成功转型的原因
9.5 结论
第10章 教训:暴力的阴影
10.1 分析性洞见
10.2 对发展政策的启示
10.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 North),美国经济史学家,新经济史的先驱者,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2015年11月23日逝世于密歇根州家中,享年95岁。
约翰?沃利斯(John Joseph Wallis),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
史蒂文?韦布(Steven B. Webb),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与顾问。在世界银行工作21年,主要研究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区的政策研究、评估和执行。
巴里?温加斯特(Barry R. Weingast),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发展”这一概念的颠覆性解构。在很多主流叙事中,“发展”往往被等同于GDP的增长和西方式现代化路径的采纳。但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隐藏在“帮助”和“援助”背后的权力再生产机制。他引用的那些跨国机构内部文件的细节披露,让人不寒而栗。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不安,因为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书中对“软实力”如何转化为结构性经济控制的分析,尤为精妙,它揭示了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无论是历史的教训、经济学的模型,还是政治学的权力斗争——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持续拷问。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我建议读者最好准备好笔记本和荧光笔,因为几乎每隔几页就会冒出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或查阅背景资料的观点。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表现出的那种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当他深入剖析某些新兴经济体在高速增长背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对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时,那种冷静的批判姿态比任何激昂的控诉都更具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让你能以一种更复杂、更少偏见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更像是一副眼镜,让你看清世界原本的样子,尽管那景象可能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古板。初次翻开,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外科手术刀般精准的切入点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历史事件,更像是在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行逻辑。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关于“结构性权力转移”的章节里,作者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间资源分配不均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尤其是他对国际贸易协定中那些隐藏条款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的力度,让人读完后,再看任何新闻报道,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审视其背后的利益链条。那种对宏大叙事保持警惕,并试图还原到微观权力博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刻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只是内容密度较大,需要耐心细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将看似无关的领域强行连接起来的魔力。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泾渭分明地划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边界,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比如,其中关于“地方治理中隐形精英网络对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影响”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没有停留于理论模型的推演,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项目审批流程中,描绘出那些在会议室角落里达成的默契和妥协是如何最终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那种对灰色地带的描摹,既有社会学的人文关怀,又不失经济学对效率和成本的冷静计算。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实,但也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过,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冲击力也足以让人欲罢不能,绝对是那种读完后需要合上书本,静坐半小时才能消化完毕的作品。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开始阅读这本大部的。起初我对这种学术著作心存畏惧,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并非是那种一味堆砌数据的作品,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历史转折点作为锚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全球化进程中“去工业化”现象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他没有直接谴责,而是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个体命运,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结构变迁带来的阵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它让那些冷冰冰的经济数据仿佛有了温度和面孔,使人能够真正从情感深处去共鸣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境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