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阴影 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正版书籍

暴力的阴影 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道格拉斯·诺思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暴力
  • 冲突
  • 社会问题
  • 发展问题
  • 政治经济学
  • 国际关系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尚诚嘉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9999
商品编码:28683301724
出版时间:2018-05-31

具体描述


书名:暴力的阴影: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定价:78.00元
作者:[美]道格拉斯·诺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38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999-9



在本书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领衔的制度经济学家将《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九个发展中国家,揭示为了遏制始终存在的暴力阴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体的利益,政治控制与经济特权如何互动,创造不同的平衡结果,从而决定各国的迥异命运。本书突破了传统思维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盲点,也*越了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的误区,迫使我们将经济思维与政治思维融为一体,从更深层面思考后发国家的转型问题。




“比较译丛”序

第1章 有限准入秩序:概念框架导论
1.1 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
1.2 有限准入秩序的逻辑
1.3 有限准入秩序的光谱
1.4 有限准入秩序内部的发展
1.5 开放准入秩序、转型和临界条件
1.6 作为案例研究的国家

第2章 孟加拉国: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中的经济增长
2.1 分裂与宪政危机:1947—1958年
2.2 军事威权主义:1958—1971年禁卫军式的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
2.3 民粹威权主义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兴起与衰落:1971—1975年
2.4 威权恩庇主义:1975—1990年
2.5 竞争性恩庇主义和脆弱的准成熟时期:1990年以来

第3章 刚果(金)的脆弱:国家、精英和租金
3.1 导言
3.2 刚果(金)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发展史
3.3洛朗?卡比拉政府
3.4 约瑟夫?卡比拉
3.5 作为有限准入秩序的刚果(金)
3.6 结语

第4章 寻找难以捉摸的发展优势: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故事
4.1 导言
4.2 从有限准入秩序角度考察赞比亚
4.3 从有限准入秩序视角考察莫桑比克
4.4 比较评估

第5章 菲律宾:有限准入秩序的变化与连续性
5.1 独立时的状况
5.2 战后时期的民主政府(1946—1972年)
5.3 马科斯的威权统治时期(1972—1986年)
5.4 后马科斯民主时代(1986年至今)
5.5 结论

第6章 马哈拉施特拉邦与西孟加拉邦:印度脆弱的成熟型有限准入秩序
6.1 独立以来的印度史
6.2 马哈拉施特拉邦
6.3 西孟加拉邦
6.4 比较与总结

第7章 根深蒂固的内部人:墨西哥的有限准入秩序
7.1 导言
7.2 私人与公共组织的平衡
7.3 有限准入秩序的持续
7.4 暴力阴影中的墨西哥

第8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到开放准入秩序:智利的两次历程
8.1 导言
8.2 皮诺切特之前民主智利的有限准入秩序
8.3 1973—1990年:独裁和新有限准入秩序的基础
8.4 1990—2010年:民主智利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
8.5 后皮诺切特时代的民主制度体系
8.6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8.7 选民参与
8.8 结论

第9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以韩国为例
9.1 导言
9.2 历史
9.3 思考有限准入秩序和开放准入秩序的框架与韩国案例
9.4 韩国成功转型的原因
9.5 结论

第10章 教训:暴力的阴影
10.1 分析性洞见
10.2 对发展政策的启示
10.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 North),美国经济史学家,新经济史的先驱者,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2015年11月23日逝世于密歇根州家中,享年95岁。
约翰?沃利斯(John Joseph Wallis),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
史蒂文?韦布(Steven B. Webb),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与顾问。在世界银行工作21年,主要研究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区的政策研究、评估和执行。
巴里?温加斯特(Barry R. Weingast),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历史的褶皱:权力、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其深度与广度,绝不涉及您提及的《暴力的阴影: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 历史的褶皱:权力、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 著者: [此处留空,以保持书本的神秘感和专业性]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保持书本的独立性] 内容提要: 《历史的褶皱:权力、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是一部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宏大叙事,它摒弃了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传统观念,转而深入探究人类社会结构、权力分配机制以及文化表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复杂、非线性的“褶皱”——那些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动能的转折点、断裂带以及持续的张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理解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或社会现象,都必须将其置于权力运作的微观与宏观结构之中,并考察其如何被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所塑造、固化或颠覆。作者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融合了社会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政治哲学以及经济史的分析工具,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历史解释框架。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宏观的权力结构分析过渡到微观的文化实践解码,最终探讨社会变迁的深层动力学。 --- 第一部分:权力的织体:结构、仪式与合法性(约400字) 本部分专注于解构不同历史形态下权力赖以存在的结构性基础和日常运作方式。 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君主或国家机器,而是深入探讨权力如何通过社会网络、经济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得以维持。第一章详细考察了前现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可见的稀缺性”(如土地占有、典礼特权)来构建其合法性叙事。第二章则转向现代性,分析官僚制、法律体系和民族国家框架如何通过“无形化的规训”(福柯式的视角引入)将权力渗透到个体的主体性之中。 一个关键的论题是“仪式性权力”。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加冕典礼、近代的阅兵游行,还是当代政治宣传中的符号运用,仪式都是权力得以具象化、情感化和集体内化的关键媒介。这些仪式不仅是权力运行的结果,更是权力得以再生的场域。本部分通过对比拜占庭宫廷礼仪与启蒙运动时期咖啡馆中的公共辩论,揭示了权力表达形式的深刻演变,但其核心目的——维系社会等级与秩序——却呈现出惊人的历史连续性。 --- 第二部分:社会的断裂:阶层、流动与抵制(约400字) 社会变迁并非平稳渐进,而是充满了“断裂”和“褶皱”。本部分聚焦于社会内部的张力、阶层间的互动以及底层群体的能动性。 作者批判了将社会进步视为必然的乐观主义史观,转而探讨那些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剧烈重组的关键时刻。第三章深入分析了“沉淀的冲突”——那些在表面平静下积累的经济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和身份认同的挤压如何最终导向革命或剧烈的社会动荡。这里引入了关于“相对剥夺感”的详细案例研究,侧重于分析认知框架(即人们如何定义自身的不公)在引发集体行动中的作用。 第四章着重于社会流动性的悖论。在被标榜为“机会均等”的社会中,隐形的障碍和文化资本的传递机制如何持续地再生产既有的不平等。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城市工匠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路径的比较分析,本书展示了社会阶层固化与反抗之间的动态博弈。它探讨了农民起义、工人罢工以及城市中的非正式网络,如何作为对主流权力结构的“间歇性校正”,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底层智慧与抵抗艺术。 --- 第三部分:文化的重塑:符号、记忆与认同的建构(约400字)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权力斗争的战场。《历史的褶皱》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必须剖析其主导性的文化符号系统和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 第五章探讨了“意义的战争”。作者考察了宗教文本、艺术创作和早期大众媒体如何被用作塑造道德秩序和文化霸权的工具。重点分析了图像学在权力转移中的作用——例如,从宗教圣像向世俗英雄纪念碑的过渡,揭示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替换或重新诠释视觉符号来巩固其统治的“感性基础”。 第六章则关注记忆的政治学。集体记忆并非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而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当下需要的“建构工程”。本书分析了“遗忘”与“纪念”是如何协同运作,以服务于当前的政治目的。通过对战争纪念碑、官方历史教科书以及地方志的细致比对,作者展示了文化精英如何系统性地压制或边缘化那些不符合主流叙事的“不便的过去”,从而塑造出具有特定导向性的民族或群体认同。 --- 第四部分:跨越界限:全球化、移植与地方的韧性(约30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跨区域的互动和文化适应的复杂性,探讨外部影响如何与地方性经验发生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褶皱”。 第七章审视了“概念的移植”。当一个外来的社会、政治或经济概念(如“现代性”、“效率”、“公民权”)被引入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时,它几乎不可能被原封不动地接受。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亚洲某地对西方法律体系的引进过程,展示了这些概念如何被地方性的社会结构、宗族关系和既有知识体系所“重译”和“本地化”,从而产生了与输入国完全不同的实际效果。 第八章是结论性的一章,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地方性韧性。真正的历史洞察往往隐藏在边缘地带和非主流的实践之中。本书呼吁研究者关注那些在巨大结构性压力下仍然维持其独特文化实践和生存策略的社群,正是这些微小的、持续的“抵抗的边缘”,为未来的社会变迁提供了潜在的模板和资源。 《历史的褶皱》最终引导读者认识到,历史并非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既定事实,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持续重写且永远未完成的动态过程。理解历史,就是学会辨识和分析那些塑造我们当下的,隐藏在权力、社会与文化交汇处的深层褶皱。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将看似无关的领域强行连接起来的魔力。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泾渭分明地划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边界,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比如,其中关于“地方治理中隐形精英网络对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影响”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没有停留于理论模型的推演,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项目审批流程中,描绘出那些在会议室角落里达成的默契和妥协是如何最终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那种对灰色地带的描摹,既有社会学的人文关怀,又不失经济学对效率和成本的冷静计算。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实,但也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过,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冲击力也足以让人欲罢不能,绝对是那种读完后需要合上书本,静坐半小时才能消化完毕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发展”这一概念的颠覆性解构。在很多主流叙事中,“发展”往往被等同于GDP的增长和西方式现代化路径的采纳。但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隐藏在“帮助”和“援助”背后的权力再生产机制。他引用的那些跨国机构内部文件的细节披露,让人不寒而栗。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不安,因为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书中对“软实力”如何转化为结构性经济控制的分析,尤为精妙,它揭示了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无论是历史的教训、经济学的模型,还是政治学的权力斗争——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持续拷问。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我建议读者最好准备好笔记本和荧光笔,因为几乎每隔几页就会冒出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或查阅背景资料的观点。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表现出的那种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当他深入剖析某些新兴经济体在高速增长背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对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时,那种冷静的批判姿态比任何激昂的控诉都更具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让你能以一种更复杂、更少偏见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更像是一副眼镜,让你看清世界原本的样子,尽管那景象可能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快。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开始阅读这本大部的。起初我对这种学术著作心存畏惧,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并非是那种一味堆砌数据的作品,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历史转折点作为锚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全球化进程中“去工业化”现象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他没有直接谴责,而是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个体命运,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结构变迁带来的阵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它让那些冷冰冰的经济数据仿佛有了温度和面孔,使人能够真正从情感深处去共鸣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境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古板。初次翻开,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外科手术刀般精准的切入点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历史事件,更像是在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行逻辑。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关于“结构性权力转移”的章节里,作者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间资源分配不均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尤其是他对国际贸易协定中那些隐藏条款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的力度,让人读完后,再看任何新闻报道,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审视其背后的利益链条。那种对宏大叙事保持警惕,并试图还原到微观权力博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刻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只是内容密度较大,需要耐心细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