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
预售 出版时间2016.7.15
| 定 价: | ¥128.0元 |
| 作者:余建民 编著 | |||
| 丛书名: | |||
|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 书号:978-7-122-26298-1 | ||
| 开本:B5 710×1000 1/16 | 装帧:精 | 版次:2版1次 | 页数:377页 |
我是在准备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时接触到这本著作的。说实话,我之前对某些涉及电化学和萃取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零散。然而,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性极强,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从基础的物相平衡理论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耦合反应系统。尤其是它对最新一代的离子液体萃取技术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对比了传统有机溶剂的优缺点,分析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完全站在了实践者的角度,很多地方的论述都直接指向了“为什么会失效”和“如何修正”这两个核心问题,这种实用导向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迅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指导实际操作的策略。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全面且权威”。我很少看到一本教材能将这么多个技术领域(从湿法冶金到电化学工程,再到溶剂设计)整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在讨论分离效率时,不仅考虑了化学选择性,还兼顾了操作的可行性,比如搅拌能耗、相间传质速率等工程参数,这些都是在纯理论书籍中常常被忽略的关键点。我特别欣赏它对质量控制和安全环保标准的阐述,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最新的国际法规要求,确保了读者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能树立起负责任的工业生产理念。这本书无疑为我们这一领域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是值得长期置于案头参考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实验室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指导之间的平衡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金属体系在实际工业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拦路虎”。比如,在处理复杂矿物原料时,如何精确控制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实现高效分离,书里用好几个详尽的案例分析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动力学变化,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优化现有工艺流程、减少试错成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些稀有贵金属的痕量回收部分,那部分内容提供的分离系数数据和热力学计算模型,精确度高到让人惊叹,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工艺改进的权威参考手册来使用,而不是仅仅作为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严谨,带着一丝老派学者的风范,但又不失现代科学的锐气。它避免了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化学反应式,信息密度非常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度内容,比如那些复杂的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生或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底层科学原理。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更新速度很快,涵盖了近几年的重要突破,这使得这本书在内容的前沿性上保持了领先地位,避免了老旧教材的通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邃的蓝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而高级的质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选取也相当考究,厚实而平滑,阅读起来触感很舒服。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布局,图文穿插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那些关键步骤的流程图和设备示意图,线条清晰、标注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工艺的脉络。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到了对环境友好型溶剂的应用,书中配的那些高分辨率的微观结构照片,真是精美绝伦,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金属晶体的排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在出版质量上的不懈努力,让人在学习之余也享受到了视觉上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