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作 者: 余世存 著;老树 绘 著作 著 定 价: 65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页 数: 312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05739338内容简介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精)》依托作者余世存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春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雨水――君子以思患预防
●惊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春分――君子以类族辨物
●清明――君子以议德行
●谷雨――君子以同而异
●夏
●立夏――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
●小满――君子以饮食宴乐
●芒种――君子以非礼勿履
●夏至――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暑――君子以正位凝命
●大暑――君子以劳民劝相
●秋
●立秋――君子以作事谋始
●处暑――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露――君子以常习德教
●秋分――君子遁世无闷
●......
余世存 著;老树 绘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家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这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哲学的书,简直是为现代都市人量身定制的“心灵解毒剂”。我原本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点,觉得那是老一辈人才会关注的古老习俗。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每一个节气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自然智慧和生活美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节气的物候变化,更是在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比如,他谈到“清明”时,没有仅仅停留在扫墓祭祖的层面,而是引申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时序的敬畏,那种将自然规律融入日常起居的从容态度,让我这个常年焦虑的现代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潺潺流水般温和,时而又似山间清风般透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慢了下来,开始留意窗外光影的变化,开始关注院子里那棵树的生长轨迹。这种由外向内的转化,远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来得实在和持久。它让我重新爱上了观察四季更迭,也让我开始尝试用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裹挟着前进。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主题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是那种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但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反套路”典范。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仿佛是跟着太阳的运行轨迹在走,春夏秋冬的过渡自然流畅,每一个篇章的起承转合都充满了诗意的设计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从不故作高深,他使用的词汇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让你仿佛能闻到春雨后泥土的芬芳,能感受到秋风扫落叶时的凉意。我曾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建议融入我的周末活动中,比如在某个节气推荐的“养生茶饮”或者“适宜的户外活动”,效果出奇地好。这不再是单纯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它强迫你放下电子设备,去真正地感受“时间”这个抽象概念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快节奏生活与内心平静之间的矛盾上。作者通过回顾古人如何“顺应时令”地安排衣食住行,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现代生活的“慢哲学”模板。他没有批判现代生活,而是温和地指出,我们错失了与时间同步的节奏感。比如,书中对“立春”的描述,那种万物萌动、充满生机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新一年里的目标设定,不再是盲目冲刺,而是带着一种对“时机”的耐心等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我是否真正地“感受”到了这个季节,而不是被日历推着走?这本书的语言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硬性教材那样强加知识,而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可供心灵栖居的空间。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二十四节气,就是在理解中国人的时间观、生命观和宇宙观,这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馈赠。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人文”与“社科”这两个看似严肃的领域,用一种极其亲切和生活化的方式连接了起来。作者的学识显然是渊博的,他能信手拈来地引用古籍中的典故,阐述节气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但他的叙述方式却完全没有学究气。相反,他像一个耐心的老者,坐在火炉旁,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播种、收成、祭祀和日常起居的智慧。特别是他对于不同地域在同一节气下生活习俗的对比分析,展现出中国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他对“小满”和“大暑”的解读,前者讲究“不满而知足”,后者则强调在酷热中寻找清凉的哲学,这些都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从长期与土地的互动中提炼出来的生活哲学。对于关心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作为支撑,又有散文的优美和故事的趣味性作为调剂,让人欲罢不能。它不是在复古,而是在“活化”传统,让那些尘封的智慧在当代依然闪烁着光芒。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历史纵深感的作品,但阅读体验却轻松得如同翻阅一本精美的图册。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农耕文明深厚的感情,那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通过他对物候变化的精准捕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对于季节更替的描述,绝非简单的气象记录,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辨和审美情趣。比如,他谈到“冬至”时,那种在漫长黑暗中孕育希望的意境,读来令人心神宁静,仿佛被时间的长河轻轻托举着。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要求你成为专家,只需要你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你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那些微小变化——比如某种植物的开花时间、某种动物的迁徙规律——其实都是大时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整本书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起来不觉累,反而有一种不断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