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植物生理学(第二版)
定价:69.0元
售价:31.1元,便宜37.9元,折扣45
作者:武维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224132
字数:917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中国农业大学面向21世纪,全面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生物教材系列之一。主要内容是在介绍“植物生理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和进展,反映本学科90年代的新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与其他动辄上千页的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不同,这本《[二手] 植物生理学(第二版)》的编排显得格外聚焦和务实。它似乎将重心放在了那些经过数十年验证的核心原理上,对于那些尚无定论的、前沿的、但可能很快过时的研究热点,处理得相对谨慎。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光信号转导”部分的处理。它没有将所有的光敏色素(如红光、远红光、蓝光受体)混在一起大杂烩式地介绍,而是独立地、系统地讲解了每种受体的工作机制和下游信号分子。比如,对拟南芥中光敏色素的构象变化及其如何激活下游激酶的描述,精确到分子水平,语言极其精炼。这种专注让我在复习和查阅时效率极高,不会被无关信息分散注意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瑞士军刀,结构紧凑,功能明确,虽然它可能没有收录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应用,但它所提供的坚实基础,足以让我有能力去理解和评估任何新的技术突破。它是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能“学到东西”的专业读物。
评分这本《[二手] 植物生理学(第二版)》的书籍,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和略微泛黄的书页所吸引。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凑合着用”的心态来对待这本二手的教材,毕竟新的原版教材价格实在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立刻就压了上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概念阐述上的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清晰度,比如对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的描述,没有过多使用那些花里胡哨的比喻,而是直接切入化学反应的本质和酶促过程的关键节点。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确理解每一个分子运动的人来说,这种教科书式的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转导通路时遇到了瓶颈,翻阅这本旧版教材的某一章节,它用一种近乎古老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胁迫信号如何从细胞膜上的受体一步步传递到细胞核内基因表达的调控,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比我手头那些最新的、充满了高分辨率图谱的电子资料更能帮我建立起宏观的框架认知。虽然印刷技术和插图的精美程度自然比不上如今的最新版,但正因为这种“旧”,反而带来了一种专注的沉静感,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直接与那些奠定了现代植物科学基础的学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主要是它那种学术写作的凝练和精准,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语,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密的计算,直指核心。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与平衡”这一章节,这通常是教材里写得最含糊不清的部分,因为不同激素之间的协同与拮抗关系错综复杂。然而,这版《植物生理学》竟然用非常清晰的流程图和量化模型,描绘了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茎尖分生组织中的动态平衡。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抽象的调控网络变得可视化和可理解。我甚至可以把书中的某些关键图表直接作为我科研报告中的参考框架。唯一的“缺点”,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它的语言风格过于“学院派”,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不像现在流行的那些“轻松阅读版”教材那样一目了然。但对我这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迫使你调动所有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对接新的信息,从而构建更稳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是二手市场淘来的老版本,但其内容的经典性是无可替代的。我个人对植物的“水运输”和“矿质营养吸收”这两个章节评价极高。它对根系吸收的活性运输机制和离子选择性通道的描述,至今看来仍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膜电位和载体蛋白的细节,而是将它们置于宏观的渗透压梯度下进行解释,使得复杂的生物物理学原理得以在生理学层面得到很好的应用。我记得书中详细阐述了阿贝尔实验的原理及其对理解木质部导水性的贡献,这种对经典实验的尊重和复盘,对于理解现代研究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相比那些只展示最新发现的期刊综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来时路”,让我们明白现在的结论是怎么一步步推导出来的。读完这部分,我对滴灌技术中盐碱地改良的原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生理学知识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更是指导农业实践的铁律。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应付一门选修课,一开始我对它期望值很低,觉得二手书嘛,肯定又是缺页少页或者封面残破的“电子垃圾替代品”。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虽然陈旧,内容却异常扎实。我最欣赏它对“次生代谢产物”那部分的讲解,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各种化合物的名称和功能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代谢物在植物生存策略中的进化意义。例如,它详尽地分析了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及其在抵抗植食性昆虫方面的具体机制,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撑观点,而不是空泛地赞美植物的“神奇”。尤其是在谈到不同植物对环境温度波动的适应性机制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多个不同科属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从苔藓到被子植物的广谱。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艺大师在田间地头进行考察,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强调功能性与生态学背景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植物如何“思考”和“反应”的好奇心,远远超出了考试所需的知识范围,变成了一种探究自然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