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教育管理实践文本
二、教育管理学术文本
三、电子邮件
四、学校标识(标牌)和标语
附录
(目录内容暂未提供)本书旨在为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国际交流中的语言互译提供帮助,以更好地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向世界说明中国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书中提供了大量汉英双语对照的实践文本、学术文本、电子邮件、常用标识标语、常用词汇,以及常见缩写、常用外国州(郡)名称等,帮助读者掌握美英学校原汁原味的英语应用文本。
冯大鸣,上海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育管理学教授,教育管理国际比较方向博士生导师。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华东师范大学联系中心秘书长,现为全国教育管理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与变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刊《教育展望》编委,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SSCI期刊)论文评审人。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Springer,2007)特约撰稿人之一,先后出版《美英澳教育管理图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西方教育管理21世纪进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等中英文著作多种,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文库?教育管理前沿译丛》七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教育研究》、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SSCI期刊)和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SCI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中文论文被《新华文摘》或其他文献转载,部分英文论文被美国教育智库Fordham的联邦政策咨询报告或其他文献引用。
对于工具书而言,索引和目录的实用性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这本书的目录编排堪称典范。结构清晰,层级分明,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内容核心,使得读者在查找特定信息时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而书后的索引部分,更是体现了出版团队的专业素养,关键词的覆盖面广,标注精确到位,即便是跨章节的概念也能迅速定位。我曾遇到过一些学术著作,目录形同虚设,查找起来十分费劲,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真正做到了方便使用者,让知识触手可及,这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提炼重点的管理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的内容,我立刻被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停留在理论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多个维度的教育管理议题,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的构建上,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对于初涉教育管理领域的新手,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空泛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具体情境的深度剖析,让人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工作场景有效对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关键段落的深意,这种“需要停下来思考”的阅读体验,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消遣读物,而是激发思考、指导实践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处理,搭配着沉稳的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典雅的感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手感厚实,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装订工艺上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平整,翻页顺滑,即便是精装书的厚度,也能保证轻松摊开阅读,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对话,这种愉悦感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所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处理方式。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行文流畅自然,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便是面对相对复杂的管理理论时,作者也能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同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洞察力,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如何管理”,更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和人本价值”。这种人文关怀与管理技巧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取,更像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和提升,让人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它抱有一丝疑虑,因为市场上类似的出版物已经很多,总担心会买到内容陈旧或者观点重复的作品。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所展现出的前瞻性视角和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敏锐捕捉,令人印象深刻。书中探讨的许多新理念和新模式,明显是基于对全球教育动态的持续追踪和深入研究,而不是对过时理论的简单重复。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速度和深度,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国际教育前沿思想的窗口。它激励着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和实践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管理策略,让我对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新的方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