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2

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圣吉 著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终身学习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效率
  • 习惯养成
  • 知识管理
  • 学习方法
  • 职场技能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75268
商品编码:28920142127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第五项修炼-终身学习者-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彼得.圣吉 译者:张成林 开本: 32开
定价: 65.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0867526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编辑推荐

畅销中国十年的经典商业著作;《金融时报》所评有史以来*伟大的五部工商巨著之一;《哈佛商业评论》所评过去75年*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启发了罗辑思维、有书、樊登读书会、混沌研习社、总裁读书会等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系列作品。 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变革:第五项修炼带来认知未来的全局思维,个人和组织学习未来的指南。 **媒体人 秦朔、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建材董事长 宋志平、得到说书人 成甲、有书、总裁读书会等诚意推荐。

内容提要

十年前,“学习型组织之父”、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将五项修炼的概念带入中国,影响了一批媒体人、企业家和创新者,其中包括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媒体人秦朔等。罗振宇更是将彼得圣吉提出的“终身学习”作为罗辑思维的推广理念。彼得·圣吉是当之无愧的终身学习的鼻祖。比学习更高级的层次是修炼,因为深度学习能创造更深层的认知,提升社会创新的水平。 所有的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都涉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从中能开发的能力。《终身学习者》是关于个人系统思考的思维训练,针对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理念,提供了关于个人思维训练的方法。通过促进深度学习和实践,提高整体意识和系统思考能力,建立在商业、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整体观察和行动模式。

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索奥中国创始主席。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是继爱德华兹·戴明、彼得·德鲁克之后*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大师,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 第五项修炼系列作品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风行全世界,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7 推荐序二 // 11 推荐序三 // 15 2009年全新扩充修订版中文版序 // 19 修订版序言 // 25 **部分 我们的行动如何才能创造和改变现实 |第1章| 从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的五项修炼 // 003 从事一项修炼就意味着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 005 第五项修炼:个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方法 // 013 心灵的转变:学习的深层含义 // 014 如何实践 // 016 |第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障碍吗? // 020 障碍1 “我就是我的职位” // 021 障碍2 “对手在外部” // 022 障碍3 主动积极的幻觉 // 023 障碍4 执着于短期事件 // 024 障碍5 煮蛙寓言 // 026 障碍6 试错法的错觉 // 027 障碍7 管理团队的迷思 // 028 学习障碍与修炼 // 029 | 第3 章| 是系统的囚徒,还是我们自己思想的囚徒? // 031 消费生产和分销组织模拟实验:啤酒游戏 // 031 零售商 // 032 分销商 // 036 啤酒厂 // 041 系统结构影响行为模式 // 048 重新界定你的影响范围:如何改善在啤酒游戏中的表现 // 053 解决和改进问题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方式 // 058 第二部分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如何看待世界的基石 | 第4 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 065 法则1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 065 法则2 你越使劲儿推,系统的反弹力越大 // 066 法则3 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 068 法则4 选择容易的办法往往会无功而返 // 069 法则5 疗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 // 069 法则6 快即是慢 // 070 法则7 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 071 法则8 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有效的杠杆 常常*不易被发现 // 072 法则9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 // 074 法则10 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 075 法则11 不去责怪 // 076 |第5章| 心灵的转变 // 077 重新看世界 // 077 观察因果循环// 083 正负反馈和延迟:系统思考的积木块 // 089 正反馈:发现微小变化是如何增长的 // 090 负反馈:发现稳定因素和抵制的来源 // 094 延迟:事情会发生的……等时候一到 // 099 |第6章| 把系统观点融入实践:掌握系统基本模式 // 103 基本模式1 增长极限 // 105 基本模式2 转移负担 // 114 |第7章| 是自我局限,还是自我持续地增长 // 125 当我们制造自己的“市场局限”时 // 125 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 135 第三部分 各项核心修炼:建设学习型组织 |第8章| 自我* // 141 学习型组织的精神 // 141 *和精通 // 143 “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 145 抵制的声音 // 147 自我*的修炼 // 148 自我*与第五项修炼 // 171 看清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 173 在组织中培养自我* // 176 | 第9 章| 心智模式 // 179 **的想法为什么会失败? // 179 孵化新的商业世界观 // 183 在实践中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 187 把学习实践制度化 // 191 工具和技能 // 192 心智模式的修炼 // 193 协调一致重要吗? // 205 心智模式与第五项修炼 // 207 | 第10 章| 共同愿景 // 209 共同的关怀 // 209 共同愿景为什么关系重大? // 211 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 // 215 愿景的推广:加入、顺从和投入9 // 221 共同愿景与第五项修炼 // 229 | 第11 章| 团队学习 // 236 协同校正的智慧潜力 // 236 团队学习的修炼:让团队智商超过个人智商 // 241 学会如何“演练”:深度汇谈 // 264 团队学习与第五项修炼 // 271 第四部分 实践中的反思 | 导 读| | 第12 章| 反思型文化的基础 // 280 建立深度交流的反思型文化 // 280 人的成长 // 284 把组织看成生命系统 // 289 |第13章| 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力 // 295 不同的变革方式 // 296 建设适应性组织 // 298 业绩与幸福感是动力来源 // 304 |第14章| 战略思考与8种应用策略 // 307 用战略眼光思考和行动 // 307 策略1 学习与工作的结合 // 311 策略2 从现有条件和人力出发 // 318 策略3 学会双向交流的文化能力 // 321 策略4 建立演练场 // 325 策略5 与核心业务联系起来 // 328 策略6 建设学习型社区 // 332 策略7 与“对手”协作 // 335 策略8 开发学习型基础设施 // 338 创造现实而非贴标签 // 341 |第15章| 领导的新工作 // 343 领导即设计师 // 347 领导即老师 // 356 领导即受托人 // 361 |第16章| 系统的公民 // 370 看清系统 // 372 实践系统 // 378 面向未来的教育 // 391 | 第17 章| 未来的前沿 // 393 发现并运用自然的模式 // 394 新型领导者 // 397 第五部分 总 结 | 第18 章| 不可分割的整体 // 409 | 附录1 | 各项学习修炼 // 413 | 附录2 | 系统基本模式 // 419 | 附录3 | U 型过程 // 433 | 注 释| // 437 |2006 年英文修订版致谢| // 463 | 译后记| 学习型组织不是“学习型组织” // 466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简介: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快乐”的书,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心智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充实感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这位享誉世界的积极心理学先驱,通过数十年对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从顶尖外科医生到攀岩家、从爵士乐手到普通工薪阶层的深入访谈和研究,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高效率、高满意度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心流”(Flow)。 心流,被描述为一种“全神贯注于某事,以至于忘记时间、忘记自我,达到忘我境界”的状态。它不是被动的娱乐或感官刺激带来的短暂愉悦,而是一种积极的、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达成的内在奖励体验。本书正是要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解锁这种能将平凡生活转化为充满意义和成就感的生命体验的内在机制。 一、心流的解剖学:何为“最优体验”? 契克森米哈伊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的“幸福即享乐”的观念。他指出,真正的满足感和深度幸福(Eudaimonia)并非来源于物质的积累或感官的放纵,而是来源于对挑战的积极应对和技能的有效运用。 1. 心流的八大核心特征: 本书系统地解构了心流体验的八个关键要素,帮助读者识别并重现这种状态: 目标明确与即时反馈: 任务目标清晰,且行动的后果能立刻被感知。例如,棋手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棋的意义,或者音乐家能立即听到音符是否准确。 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这是心流发生的关键前提。任务的难度必须与执行者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如果挑战太低,人会感到无聊;如果挑战太高,则会产生焦虑。心流存在于“挑战-技能图谱”的最佳通道上。 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合一): 个体完全沉浸于活动之中,行动不再需要有意识的指导,仿佛身体和心智融为了一体。 对环境的绝对专注: 注意力被完全吸收到当下的活动中,任何无关的干扰都被自动过滤。 失控感的消失(掌控感): 尽管面临挑战,但个体对自身行为和环境有一种强烈的、自信的掌控感。 自我意识的消退: 对自我形象、担忧、顾虑的思考暂时消失,不再有“我”在做这件事的感觉,只有纯粹的行动本身。 时间感的扭曲: 对时间的感知发生变化,时间仿佛加速流逝,几个小时感觉转瞬即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时间感被拉长。 内在的奖励(自足性): 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外部的奖赏来驱动。这种体验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2. 心流的对立面:无序(Chaos)与无聊(Apathy): 作者通过详细的图表分析了心流通道两侧的心理状态: 焦虑区: 技能不足以应对挑战,导致紧张、担忧和挫败感。 无聊区: 挑战性太低,技能过剩,导致注意力分散、效率低下和轻视当前任务。 冷漠区(Apathy): 技能和挑战都处于低水平,缺乏投入感和意义感,这是最容易让人陷入精神停滞的状态。 二、拓展自我:从被动享乐到主动建设 《心流》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休闲和娱乐的理解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作者观察到,许多人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被动的娱乐活动中——看电视、沉溺于感官刺激,这些活动虽然能暂时消除不适,却无法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反而可能加剧内在的“熵增”或心理的无序。 心流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范式:生命的质量不是由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由我们如何体验我们所经历的。 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主动设定目标,提升技能,并不断进入新的心流领域。每一次成功的突破,都意味着个体自我结构的拓展和复杂性的增加,从而使得未来的心流体验拥有更高的门槛和更深的层次。 三、心流与生命意义的构建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个体体验提升到了社会和哲学的层面。作者认为,心流体验是构建个人意义和目的感的基石。一个生命中充满了心流体验的人,他的生活会自然而然地被一种内在的秩序感所支配。 1. 叙事自我(The Narrative Self): 人类通过构建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来理解生命。心流活动为这个故事提供了关键的、高光的时刻。当我们回忆自己最充实、最有价值的时刻时,这些时刻往往都伴随着心流的体验。 2. 秩序心智(The Ordered Psyche): 契克森米哈伊阐述了如何利用心流来对抗“熵增”——即心智倾向于混乱和无序的自然趋势。通过持续地投入到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保持心智的清晰和专注,从而在混乱的世界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有意义的内在秩序。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诱发心流? 本书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在工作、人际关系、学习和爱好中系统地创造心流条件: 工作转型: 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寻找可以提高难度或拓展技能的空间,将琐事转化为有挑战性的任务。 休闲再定义: 将被动的“消费时间”转变为主动的“创造体验”,如学习一门乐器、精进一项手艺、参与复杂的体育运动。 社交心流: 探讨了在高质量的对话和合作中如何达到集体心流状态,这需要双方具备清晰的目标和相互匹配的沟通技巧。 总结: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是一本关于如何“全情投入生活”的操作手册。它向我们展示了,幸福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创造的。通过理解和主动设计我们的挑战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生活的每一刻,无论多么微小,都转化为一次深入的、充实的、具有内在意义的旅程。阅读此书,意味着你选择从被动的娱乐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生命体验建筑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种老生常谈的成功学书籍,而是真正地深入探讨了“学习”这件事的本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多读书”,而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让你从底层逻辑去理解如何更有效地吸收和应用知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心智模式”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自己过去学习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书中提到的“系统思考”如何帮助我们跳出碎片化信息的泥淖,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重塑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联系,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逻辑清晰,但又不失文采,很多章节的论述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想找人聊聊书里的观点。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

要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本书的魅力,恐怕有点难。它更像是一张精密的认知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了知识获取的捷径和误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提问框架”。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信息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不再是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开始审视信息的来源、结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书中对于“深度工作”与“持续学习”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尤其精辟,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很忙碌,却进步缓慢,而另一些人看似轻松,却能持续积累优势。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努力”的传统定义。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大气,没有浮夸的辞藻,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之上,让人信服,也让人心生敬意。对于任何追求卓越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学习曲线”的线性认知。过去我总以为学习是一个阶梯式的爬升过程,但书中揭示的许多非线性、跳跃式的突破点,让人豁然开朗。作者非常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这些案例的选取都非常巧妙,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展示了共通的学习底层规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领域迁移”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将在一个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论,巧妙地移植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中去,实现了知识的复利效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高超的匠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自身学习系统的升级。它不是教你具体的技能,而是提升你“学习技能”的技能,这种元认知层面的提升,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读完后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可以应对未来所有未知挑战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未来自己的“使用说明书”。它的内容非常细密,逻辑层次极其分明,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信息密度太高,需要时间消化。作者似乎对人类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洞察,无论是基础概念的建立,还是高级技能的掌握,书中都有对应的精妙见解。我特别欣赏它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这部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做得怎么样”和“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对话之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劳动,而这本书教我们如何把每一次经历都变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透露着一种严谨和专业,读起来非常过瘾,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带给你的知识增益却是实打实的、厚重的。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指导你如何优化认知结构的工具书。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强调“终身”的主题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又是老一套的鸡汤文。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时间管理或效率工具这些表层的东西,而是直击“如何保持学习的活力和深度”这一核心难题。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以及如何才能避免知识的快速折旧。书中关于“刻意练习”和“反馈回路”的分析,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路径,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我尝试应用了书中的某些技巧来提升我的专业技能,效果立竿见影,那种知识内化、融会贯通的感觉非常美妙。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你从“不得不学”转变为“渴望探索未知”,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厚度。这是一本能真正改变你对待知识态度的指南,非常推荐给所有觉得自己的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