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化学课本必修全套2本
化学必修1 化学必修2
关于习题部分的设置,我必须提出强烈的保留意见。它似乎完全是按照“堆砌知识点”的思路来设计的,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曲线的考量。前几章的题目,难度跨度大得惊人,很多基础概念的练习题还未充分巩固,就已经跳跃到了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模块才能解决的“大题”。这种“一上来就给你最难的”的策略,极大地挫伤了初学者的积极性。更令人头疼的是,很多题目后面连最基本的解题思路提示都没有,更别提详尽的步骤解析了。这就使得学生在卡住的时候,除了寻求外部辅导,根本找不到自我纠正的路径。我们买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自洽的学习系统,但这个习题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未经打磨的考试卷草稿。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知识点烂熟于心的人准备的“巩固”材料,而非真正能引导和扶持初学者成长的阶梯。
评分这本化学教材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厚重的纸张,加上那仿佛是从上个世纪直接“穿越”过来的字体选择,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色彩的运用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本应是突出重点的图示和公式,却被淹没在一片暗淡的、缺乏生气的背景色中,关键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全靠读者自己去拼凑。更别提那些插图了,抽象得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错拿了一本高等数学的习题集,对概念的直观理解几乎为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时,需要精细的立体图示来辅助理解,而这本书提供的平面、粗糙的示意图,非但没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平添了许多困惑。感觉编写者在内容编排上倾注了大量精力,却完全忽略了作为学习工具,书籍的可读性和直观性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教材本身无法有效传递知识的形态,那么再深奥的内容也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法真正扎根于读者的脑海中,着实令人失望。
评分教材的理论深度与高中课程标准之间的契合度,我认为存在明显的偏差。在阐述一些核心化学原理时,语言的表述显得过于学究气和繁琐,仿佛是直接从大学的参考书中节选下来,却未进行有效的“高中化”处理。例如,在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一些非必要的量子力学背景知识被生硬地塞了进来,对于需要掌握基础元素周期律和化学计量学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沉重的认知负担,分散了他们对核心考点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现代化学中非常前沿但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高分子材料的简要介绍或者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却处理得非常草率,仅仅是点到为止,深度远远不够。这本书似乎在“追求学术的严谨性”和“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之间走失了平衡,导致学习过程显得既沉重又不实用。
评分关于随书附带的“学习指导”部分,其作用性微乎其微,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交代。我期待的“学习指导”是能提供具体的学习策略、常见误区的深度剖析,或者是针对特定难点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梳理。然而,这本书提供的指导内容,充斥着大量空泛的、口号式的鼓励,例如“要勤于思考”、“多加练习”之类的话语,对于真正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来说,毫无实质性的帮助。在分析例题时,通常只给出了最终答案和简略的步骤,缺乏对“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和“这种方法在其他情况下是否适用”的深入探讨。这意味着,这个所谓的指导手册,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它只是对主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轻微的拓展,无法提供解决学习瓶颈所需的深度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整体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作为一本号称是“全套”的配套学习资料,其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跳转的顺畅性,简直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在必修一向必修二过渡的那个章节,感觉像是两个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团队在编写,知识体系的衔接处生硬得让人出戏。比如,前一章还在详细分析酸碱盐的沉淀平衡,下一章突然就开始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中间缺少了对电子转移、电荷平衡等关键过渡概念的充分铺垫。这种跳跃式的编排,迫使学习者必须花费大量额外的精力去自行构建知识间的桥梁。这种结构上的碎片化,极大地影响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建构,让学习过程体验变得非常支离破碎,每一次换章都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需要重新适应规则的领域,这对构建完整的化学思维框架是致命的弊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