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定价:48.00元
作者:赵振华,李省龙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3547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为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而选编的教材式读本,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室负责选编。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共收集选编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二、三卷,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阶段》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相关论著等代表性理论著作10卷(篇),约70万字,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目录
选编说明
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代序)
导论部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
资本主义部分——《资本论》(节选)
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篇 商品和货币
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帝国主义部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阶段》(节选)
社会主义早期实践部分——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若干著作(节选)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是非常有益的。它要求的不仅仅是记忆力,更是理解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阅读某一章节,甚至是在空白处做大量的笔记和思考。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意识形态等概念,在初读时可能显得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我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了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社会领域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它让我不再将经济视为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野,是我之前所缺乏的。它教会我如何去辨析不同经济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去理解社会变革的深层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启发。我原本对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比较零散,多是碎片化的信息。但这本书的系统性,就像一条清晰的主线,将我脑海中那些零散的碎片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中对于资本积累过程的论述,如何解释了当下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对于阶级分析的引入,又如何帮助我理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不回避矛盾,甚至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鼓励读者用一种更加批判、更加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经济问题,去理解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社会事件,书中的理论框架竟然能够提供一种解释的视角,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叹。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具有极强现实解释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沉稳大气,传递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翻开扉页,是熟悉的字体和排版,但内容本身却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思考冲击。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规律以及驱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个核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通过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去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论述,尝试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身边的社会现象进行对照。有时候,会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有时候,又会陷入更深的困惑,这正是我所追求的阅读体验——挑战固有认知,激发深度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价值”、“劳动”、“剩余价值”等概念,并思考这些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这种理论的穿透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讲解,更是一种关于社会运作方式的根本性反思。我一直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框架。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让我看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它让我不再局限于个体的道德谴责,而是去探究那些制度性的、结构性的因素。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问题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有些矛盾难以调和。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尤其让我警醒,它让我反思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过于迷恋物质和符号,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当下,去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将走向何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对社会认知的重塑。
评分不得不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其理论的严谨性和深刻性感到有些畏惧。它并非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更像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需要耐心啃食的硬菜。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力求精确。一开始,我常常需要对照着背景资料,反复查阅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沉浸其中,享受着克服困难的乐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作者通过对复杂经济现象的层层剥离,引导读者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它让我看到了经济运行中那些被隐藏的矛盾和张力。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促使我不再满足于表面观察,而是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这本书如同一个思想的放大镜,将我所处的经济现实放大,让我得以更清晰地审视其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