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 圣人与丧家狗 廖哲 南方
目录
自序
导读一 孔子: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
导读二 孔门弟子及其他
导读三 古人读《论语》,文本、注释及其他
导读四 今人读《论语》,基本参考书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总结一 孔子教导我们说,他不是圣人
总结二 什么是真君子?孔子如是说
总结三 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
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
附录一:《论语》原文
附录二:主题摘录
附录三:《论语》人物表
附录四:人名索引
书摘
《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自序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也给本科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负责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一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想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内容介绍
继2005年度十大好书《花间一壶酒》,2006年度十大好书《兵以诈立》之后,李零又一部振聋发聩之作《丧家狗——我读论语》!
孔子是个什么人,《论语》到底讲什么?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本书为修订版,为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本书附赠: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
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忍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作者介绍
李零,1948年6月12日,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李零自选集》等。
接着往下读,我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老道的功力。故事的线索看似杂乱无章,时不时地会插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插曲,比如对某个过往事物的突然回忆,或者一段突兀的哲思片段。但细细品味,这些跳跃反而构筑了一种现实的碎片化质感。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不会事事顺遂、逻辑严密,更多的是意外的交错和情感的随机闪现。比如,有一段描写主角在深夜的便利店里,观察店员机械化的操作,然后联系到自己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这种对比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没有直接说“我很痛苦”,而是通过场景的并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被时间磨平棱角的空虚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在模仿一种现代人在信息过载和生活重压下,思维跳跃和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每一次看似偏离主线的叙述,其实都是在为核心的情绪基调添加新的纹理和层次,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可信。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艺术,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读者迷失,但在这本书里,它却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着你不断地向下探索。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书里对“疏离感”的描摹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深度。这种疏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是一种与自我、与世界本体的断裂。主角似乎总是在用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仿佛他只是一个被塞进某个场景中的演员,完成了规定动作,但灵魂却飘浮在天花板上冷眼旁观。这种“抽离”的状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奇特的张力——你既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又会产生一种“他真的在乎吗?”的怀疑。这种矛盾感,恰恰反映了当代人面对巨大社会结构性压力时,试图通过自我保护机制来麻痹痛苦的一种本能反应。作者的文字功力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来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精确的细节,比如主角走路时总是习惯性地避开迎面而来的人群,或者在公共场合总是选择声音最小的角落坐下,来不动声色地展现这种深入骨髓的戒备与抽离。读完这些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无意识”的社交回避行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窗口。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复杂的。毕竟“丧家狗”这个名字,怎么看都带着一股子自嘲的劲儿,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自白。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负能量的、散乱的个人日记体或者散文集,探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漂泊感。所以,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的是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细腻描摹时,我还有点惊讶。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去讲述他“丧家”的具象过程,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在边缘地带的生存状态——那种微妙的、介于融入与疏离之间的张力。我特别留意了他对城市空间的处理,那些霓虹灯下的阴影,那些匆忙人群中的陌生感,都写得特别有画面感,仿佛我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股子疲惫和尘土味儿。这让我想起很多老电影里的镜头语言,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靠大段的心理独白来支撑的,而是通过环境的压抑和人物细微的动作来体现的。这种克制,反而让那种无处着落的“丧”劲儿,更深入骨髓地渗透出来,读起来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但又忍不住想知道,这只“狗”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者说,是否真的有归宿。这种对世俗体验的深刻捕捉,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个“丧”字标题的最初预判。
评分最终留在我脑海里的,不是主角具体的遭遇,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氛围感”。这本书像是一部慢镜头下的默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漫长的、令人窒息的日常堆叠。它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解决方案或廉价的安慰,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很多试图描绘“丧文化”的作品,最后总会落入一种刻意的励志或矫情的悲情陷阱。但《丧家狗》非常清醒地保持了一种距离感,它只是如实地呈现了在特定社会机制下,某些人如何被“挤”到角落,以及他们如何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呼吸。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切片,而不是一部个人传记。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世界并没有变得更美好,但至少,我感觉自己对那些“看不见”的人,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理解和敬意。这种理解,并非同情,而是一种对生存本身的敬畏,因为,要顶着这份“丧”继续前行,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带来的回味,是沉重而持久的,它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不自觉地用主角的眼神去审视你周围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混合体,既有市井烟火气的直白粗粝,又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精准得像手术刀一样的洞察。这种风格的转换非常自然,不显得突兀。在描写主角与社会底层人物的周旋时,对话往往短促、尖锐,充满了生存的本能和市井的智慧,让人感觉非常真实,仿佛能听到他们彼此间拉锯式的讨价还价声。然而,当主角陷入沉思,或者夜深人静时,文字的密度和内涵会骤然提升,开始使用一些更具文学色彩的意象来表达那些难以言喻的焦虑和对存在的质疑。这种在“低俗”与“高雅”之间游走的叙事腔调,成功地避免了将主角简单地标签化为“失败者”或“边缘人”。他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在现实泥泞中挣扎,却依旧保有对世界某种深刻感知力的复杂个体。这种语言的张弛有度,让整部作品在保持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学价值,使人愿意反复咀嚼那些措辞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