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齐勇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中华文化
  • 人文精神
  • 文化重建
  • 传统文化
  • 哲学思考
  • 文化认同
  • 中国思想史
  • 价值观念
  • 文化自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35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41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4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汇集了作者郭齐勇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略可反映作者的现实关怀与信念。全书按内容大约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作者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作者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作者对亲人、师长的缅怀。

作者简介

郭齐勇,1947年生,武汉市人,哲学博士。历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等。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目录

上篇 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
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
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文化多元”论纲
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
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
文化传统新解
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下篇 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哲学史方法论
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
老庄道论及其异同
郭店简与孟子心性论
《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苟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道德心性的普遍性
不只是为了辩护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孙中山论心性文明与人格建国
“五四”的另一个被人忽略的传统:文化守成丰义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探索了中国哲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其如何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湛的哲学分析,层层剥茧,揭示了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及其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乃至个体生命意义的持久影响。全书 not only 梳理了儒、道、释等主要哲学流派的经典思想,更着力于分析它们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下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挑战提供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部分:文明的根脉——中国哲学的源头与流变 本书的开篇,作者将我们带回中华文明的黎明,探寻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从伏羲的《易》肇始,到商周时期“敬天保民”的思想萌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辉煌,每一阶段的哲学思想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易》的宇宙观与方法论: 作者深入解析《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象数之理,阐释了其作为中国哲学最古老的智慧结晶,如何奠定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基础。从《系辞传》的论述出发,探讨了《易》作为一套辩证思维模型,对后世哲学、科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更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指导。 诸子百家的思想谱系: 详细梳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创立背景、核心主张及其代表人物。 儒家: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出发,到孟子的“性善论”与“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框架和政治理想。作者强调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视。 道家: 聚焦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庄子《庄子》中的“逍遥游”与“齐物论”,探讨了道家思想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分析了道家思想中对权力、欲望的超脱,以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追求,这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尤为可贵。 其他学派: 对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名家的“辩论术”等也进行了简要而深刻的阐述,展示了先秦时期思想的多元与活力,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汉代的“独尊儒术”与思想整合: 分析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如何与阴阳五行、法家等其他学说进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儒”思想体系。探讨了这一整合过程对中国统一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同时也反思了其对思想多样性的潜在影响。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传入: 介绍了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如王弼的“贵无论”和郭象的“独化论”,分析了玄学如何回应当时社会动荡,并试图在道家与佛教之间寻求理论契合。重点阐述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特别是与道家思想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人文精神的内涵——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 在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之后,本书着力深入剖析其所蕴含的核心人文精神。作者认为,中华人文精神并非单一的哲学体系,而是由儒、道、释等多元思想共同滋养、不断演化的复合体。 “仁”的伦理维度: 详细解析了儒家“仁”的核心地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到“泛爱众”的博爱精神,再到“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实践。探讨了“仁”作为一种超越血缘、面向社会的价值追求,如何构建了中国人重视人伦、和睦相处的社会关系。 “和”的社会哲学: 深入阐释了中国哲学中“和”的理念,包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分析了“和”如何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治理乃至国家关系中,成为中国人追求和谐、稳定、共生的重要价值取向。 “礼”的秩序构建: 探讨了“礼”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分析了“礼”如何与“仁”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 “道”的生命智慧: 再次回归道家思想,探讨“道”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含义。分析了“道”的“自然”、“无为”、“柔弱”等特质,如何启示人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通过“守静笃”、“致虚极”等方式体悟生命的真谛。 “空”的超脱哲学: 结合佛教思想,深入探讨“空”的哲学意涵。并非虚无,而是指世间万物的无常与相互依存,以及由此产生的放下执着、获得解脱的可能性。分析了“空”的智慧如何帮助人们超越生死、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智”的实践理性: 强调中国哲学并非纯粹的思辨,而是高度重视实践智慧。从“知行合一”到“格物致知”,分析了中国哲学如何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提升生命品质。 第三部分:时代的回响——中国哲学与现代性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下,探讨中国哲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哲学智慧。 “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 重新解读“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其置于当前全球面临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语境下。论证了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的全球伦理: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仁”的理念如何超越国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普世伦理。分析了“仁”所蕴含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对弱者的关怀,如何能为解决全球性贫困、冲突等问题提供道德力量。 “道”的生命疏解: 在现代社会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智慧,如何能帮助现代人缓解焦虑、找回内心的平静,实现生命的疏解与和谐。探讨了“慢生活”、“正念”等现代概念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 “和”的文明互鉴: 分析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成为处理国际关系、促进文明互鉴的哲学基础。强调了尊重差异、求同存异,通过对话与理解,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 “中庸”之道与决策智慧: 重新审视“中庸”之道,并非折中或平庸,而是指在复杂问题中把握平衡、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智慧。分析了“中庸”在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决策中的启示意义,即避免极端,注重适度,以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批判性继承与创新发展: 作者强调,重建中华人文精神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中国哲学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剔除其历史局限性,并与西方哲学、现代科学等进行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哲学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意义。 结论: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哲学深厚底蕴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它以现代的视角,挖掘出中国哲学中蕴含的宝贵智慧,为当下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挑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书旨在唤醒我们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知,重拾那些被遗忘或被低估的价值,并通过哲学反思,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富有生命力的人文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时,我有所顾虑,担心它会变成枯燥的文本细读或晦涩难懂的术语游戏。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与激情并存的混合体。他似乎非常擅长“翻译”那些原本深藏于古籍之中的智慧,用清晰而富有张力的现代汉语将其呈现出来。特别是当他开始论述传统哲学如何能为当下的伦理困境提供新的视角时,那种文字的力量感和说服力简直令人震撼。这种“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将几千年前的智慧熔炉重新点燃,用来冶炼今日之需。读完后,我感到头脑中那些零散的、关于文化和伦理的碎片,似乎被这本书提供的一个坚固的框架牢牢地串联了起来。

评分

我通常对于探讨宏大主题的著作抱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大叙事”容易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一陷阱。它做到了“言必有据,思之有源”。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密仪器运作般准确可靠,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他的思路深入探索。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我们应该怎样”,而是通过深入挖掘“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的”,来启发我们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自主的、负责任的想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集体行为和价值取向,都有了一种更深刻、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理解,仿佛透过了一面打磨干净的古镜,看到了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底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来的思想的穿透力和广博性。作者在构建其论述体系时,仿佛拥有一个巨大的知识雷达,不仅精准地锁定了中国哲学中的核心脉络,而且还巧妙地引入了其他相关领域的视角进行参照和互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重建”的提议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个极其坚实、多维度的基础之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他敢于直面历史留下的复杂性,不搞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而是鼓励读者去拥抱那种张力和复杂性。这种深沉的学养和坦诚的探讨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洗礼。读这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极具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交谈。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传统哲学的简单梳理或复述,而是将其置于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概念时那种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他似乎总能穿透表象,直抵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比如,在论述“道”与“德”的关系时,他并没有陷入学院派的玄思,而是将其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那种对意义感的迷失——紧密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观点太过精辟,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这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年代久远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水的味道,你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这种对人文精神的深层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民族文化精神未来的真诚叩问。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相当巧妙,尽管主题宏大且深奥,但作者在不同章节间的过渡却极为自然流畅,仿佛是在引导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我发现作者在运用具体案例和历史典故来佐证其哲学论点时,手法非常高明。他并不生硬地堆砌资料,而是让每一个典故都像是天然长在这个哲学框架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举例来说,他对某个古代思想家某一句话的解读,往往能瞬间点亮我之前对该思想的模糊认知,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本著作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严谨性的要求,又对普通求知者保持了极大的开放性。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邀请你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重建”的严肃思考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