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都作过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有的效果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困境和出路,哲学的“爱智”本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反思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多样性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等7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力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王成光,1964年生,四川达县人,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和主研省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人的本质、素质与素质教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哲学思维创新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5部,参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十卷本)的翻译工作;在《四川大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从文本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语言极富张力和思辨性,读起来绝不沉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反问,引导读者主动进入到对教育本质的哲学追问之中。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价值重塑”的讨论,它不仅仅停留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更深入到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辨识真伪、构建价值坐标的能力。这在当下这个信息泥沙俱下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全书的论证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微观的课堂互动设计,都做到了逻辑自洽且富有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自我反思和系统性改革思考的重量级作品,其价值远超预期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复杂而又愉悦的。它迫使我不断地自我审视:我所理解的哲学教育,是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无论是来自体制的惯性,还是来自师生群体对新模式的不适感。书中对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的分析,显得尤为真诚和接地气。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教师不思进取,而是深入分析了培训体系的不足和知识更新的滞后性。这种对现实困境的坦诚,反而让整本书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我欣赏这种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解决“如何做”问题的态度。它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教育图景,是可触及、可操作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维探险。作者在梳理传统教育理念的脉络时,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批判,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现代社会对哲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时,作者提出的那种“情境化教学”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再是那种枯燥地背诵定义和流派的时间,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中去,比如环境危机、全球化冲突等。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哲学的力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哲学教育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中的核心价值。整体的叙述逻辑严谨,但文字又富有激情,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投身到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冲动。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教条化或陷入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却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采取了一种极其现代和开放的姿态来探讨“创新”。作者并未将改革视为对既有体系的彻底颠覆,而是侧重于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书中对技术赋能教育的探讨尤为精妙,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增强哲学思辨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让技术成为新的束缚。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跨文化哲学对话”的部分,它超越了单一理论框架的限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其他思想体系交流互鉴中的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创新”二字有了更丰富、更具实践性的理解,它不再是盲目的追求新奇,而是扎根于深厚基础上的审慎前行。
评分这是一本结构精巧、论证有力的学术著作,它成功地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者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去思辨化”倾向的观察入木三分,直指当代教育流于技能训练、缺乏价值引导的弊病。书中对教学方法论的探讨,尤其是在引入现代认知科学成果来优化哲学教学这一点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互动式反思”的环节设计,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提问,而是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主动接受挑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摆脱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的火花,那种知识被重塑和深化的过程。对于任何致力于提升哲学教育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和思想激发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