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3 9787300111681

牛奶可乐经济学3 97873001116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弗兰克,闾佳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消费心理
  • 牛奶可乐
  • 流行经济学
  • 决策学
  • 社会观察
  • 文化现象
  • 畅销书
  • 吴晓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1681
商品编码:290724905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3

定价:39.80元

作者:(美)弗兰克,闾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3001116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升级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全程解读。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牛奶可乐经济学3

内容提要


弗兰克的这部著作,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异常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然而,我毫不怀疑弗兰克的客观立场。和独特方法。全书连带序言共十二部分。序言部分简要评价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行为经济学诞生后带来的巨大作用以及本书的成书经过。章主要讲了纳税问题,着重评价了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对富人减税的利弊得失。第2章主要讲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并重点分析了好人——利他主义者——为何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以及相应的监管问题。第3章探讨了与全人类都休戚相关的话题:幸福。第4章重点分析了人类社会的一大悲剧:群体性弱智,也即个体明智的决策所带来的总结果却是弱智的。第5章关心的更是全人类的福祉——公共医疗。在第6章里,弗兰克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的价格问题,给我们展现了经济学的无穷魅力。第7章和第5章类似,都是探讨全人类的福祉,只是这次的重点是能源和环境问题。第8章分析了当代社会“赢家通吃”的现象。第9章探讨了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和结果。0章着重论述了人们做出借贷、储蓄和投资等决策的深层次原因。在*后一章,弗兰克进一步反思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书内容的选取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更关键的是通过学习弗兰克用理论分析现实的思路,从而实现“非仅一鱼,更得一渔”的效果。
href='#' target='_blank'>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牛奶可乐经济学3

目录


序言
章 聊聊
◎只会大手大脚地浪费吗
◎对小企业主减税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吗
◎为什么节俭的人反倒要受罚
第2章 好人总是吃亏吗
◎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吗
◎恪守道德的人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法律能遏制政治献金的腐败影响吗
第3章 金钱与幸福
◎人的欲望无止境吗
◎幸福是重要的福利指标吗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合理指标吗
◎我们需要更大的汽车,还是更好的学校
第4章 开路先锋
◎詹姆斯·杜森贝里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为什么加尔布雷恩从没得过诺贝尔奖
◎米尔顿·弗里德曼真的是冷血动物吗
第5章 说说医疗问题
◎人道待遇是基本权利吗
◎为什么美国的医疗制度运作糟糕之至
第6章 搞对价格
◎为什么堵车收费很少得到采纳
◎什么旅客应当免费得到一种宝贵资源
◎为什么不向SUV收税
第7章 能源和环境
◎为什么燃油税给民众带来了更多实惠
◎为什么外国的燃料补贴会让美国人更贫穷
第8章 赢家通吃的市场
◎为什么对冲基金经理多得过了头
◎为什么成绩奖学金排挤了贫寒奖学金
◎儿童读物终会消失吗
第9章 收入日益不平等的因与果
◎为什么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为什么富邻居让你觉得穷
◎是什么引发了品消费大爆炸
◎为什么减税恶化了交通拥堵状况
◎伙计,这辆路虎多少钱
0章 借贷、储蓄和投资
◎为什么美国人存钱这么少
◎是华尔街引发了金融危机吗
◎借钱太多的人该受惩罚吗
◎的财政数据能让你致富吗
1章 信息经济学
◎真有秘密可言吗
◎偏见会干扰正常学习吗
◎竞争能消除就业歧视吗

作者介绍


罗伯特·弗兰克 ◎博物经济学家。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 ◎《纽约时报》“经济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 ◎2007年,《牛奶可乐经济学》在纽约出版;2008年,成为中国经济学畅销书。 ◎2009年1月,《牛奶可乐经济学2》

文摘


序言



深入洞察商业世界:探寻隐藏在日常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本书聚焦于那些塑造我们日常消费、商业运作乃至宏观经济格局的深层驱动力。我们不讨论特定书籍的既有内容,而是着眼于一套更宏大、更普遍的经济学观察视角,旨在揭示那些看似随机的商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理性选择、激励机制与市场失衡的普遍规律。 第一部分:微观互动与理性选择的迷思 经济学的基础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然而,现实世界的决策往往充斥着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本书将从个体消费者和企业的微观互动入手,解构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是如何被复杂的心理和环境因素所扭曲和引导的。 1. 价格、稀缺性与感知价值的博弈 价格不仅仅是成本的体现,更是市场对稀缺性和消费者主观价值的集体判断。我们将深入分析“锚定效应”在定价策略中的运用,探讨企业如何通过设定初始价格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对后续价格的评估。例如,理解高端品牌的溢价策略,并非仅仅依赖于材料成本,而是构建了一种基于社会地位和排他性的“感知价值壁垒”。当稀缺性被“制造”出来时,资源的分配效率如何被改变?我们探究供需曲线背后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消费者如何通过信号传递(如品牌形象、售后服务)来降低搜寻成本并做出更优选择。 2. 激励结构的设计与反激励效应 激励是驱动经济活动的核心引擎。一个精心设计的激励方案可以激发巨大的生产力,但一个考虑不周的机制设计,却可能引发灾难性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本书将详细剖析不同激励结构(如佣金制、股权激励、政府补贴)的有效性和潜在缺陷。 我们不仅关注“想要得到什么”,更关注“不希望发生什么”。例如,在代理人问题中,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如何导致资源错配的?在公共政策领域,补贴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如果补贴的门槛设计不当,是否会催生出“寻租行为”,反而固化低效的企业形态?理解激励的复杂性,是洞察任何组织行为的关键。 3.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竞争边界的划定 企业追求效率,而效率往往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我们将探讨规模经济的极限——即边际成本递减的速度何时会放缓,甚至转为规模不经济(如管理层级臃肿、沟通成本激增)。同时,范围经济(即共享资源和技术平台带来的协同效应)在现代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界定一个行业的竞争边界?是根据产品功能还是根据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直接竞争,到跨界竞争者(如科技巨头进入零售业)的冲击,本书将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差异化战略和构建高转换成本的生态系统,来巩固其在特定市场中的支配地位。 --- 第二部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艺术 经济模型假设市场是完美的,但现实中,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普遍存在。理解这些失灵的原因,是评估政府干预必要性与有效性的基础。 4. 外部性的量化与矫正 负外部性(如污染)和正外部性(如基础研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将这些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我们将探讨庇古税(Pigouvian Tax)在理论上的优雅与实践中的困境。例如,碳税的设计需要精准地反映社会边际损害成本,而这一成本的计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难题。 相对地,对于正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试图通过赋予创新者临时性的垄断权来激励研发投入。但这种激励的强度如何平衡,以确保技术能够迅速扩散,避免知识的过度“圈地”,是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的关键。 5. 信息不对称:从“柠檬市场”到信任的构建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效率的头号杀手之一。在二手车市场,买家不知道车的真实质量(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被保险人知道的风险程度高于保险公司(道德风险)。我们将分析市场如何通过“信号发送”(如质量认证、高额押金)和“筛选机制”(如不同档次的保险产品)来部分缓解这些问题。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演变为更复杂的结构性风险,比如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底层资产的风险敞口。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本质上就是一场与信息不对称作斗争的持续博弈。 6. 垄断的形成与规制的边界 自然的垄断(如公用事业)和掠夺性的垄断(如通过不正当竞争排挤对手)需要不同的监管手段。本书将分析反垄断法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保护消费者价格,还是保护创新和竞争的潜力。当一家企业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如平台经济)获得近乎垄断的地位时,传统的价格管制工具往往会抑制其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如何界定“垄断行为”与“成功创新”之间的界限,是司法实践中的永恒难题。 --- 第三部分:宏观视角下的循环与波动 超越个体企业和市场,本书将目光投向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探讨货币、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路径。 7. 货币的本质与信用的扩张 货币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是信心的体现。理解现代信贷体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信用创造”的过程。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创造存款,这意味着经济中的大部分货币供应是在私人信贷扩张周期中产生的。我们将分析中央银行调控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和消费信心。当货币乘数失效,或者出现“流动性陷阱”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会遭遇哪些挑战? 8.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与债务陷阱 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是政府对经济周期进行干预的主要手段。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即政府投入的一单位资金如何通过收入、消费、再投资的链式反应,带来数倍于初始投入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一效应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时间点表现出巨大差异。 更关键的是,持续的财政赤字带来的政府债务累积。本书将探讨在何种情况下,高额债务会引发“挤出效应”(挤占私人投资空间),以及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债务水平”,即政府在不引发恶性通胀或金融危机的预期下,能够承受的债务上限。 9.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国际贸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途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构建了自由贸易的基石,即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通过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更有效率”的产品,依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形态已从简单的商品交换演变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我们将分析技术扩散、供应链韧性(尤其在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时)如何挑战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探讨各国在贸易摩擦中寻求保护本国产业的策略背后的经济逻辑。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分析框架,结合生动的商业案例,引导读者穿透日常经济现象的表象,构建一个完整、动态且充满挑战的经济学思维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品味是令人赞叹的。内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阅读空间,又避免了页面显得过于空旷。字体选择上,选择了一种清晰且具有古典韵味的衬线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投入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我有时候会故意把书放在咖啡馆的桌面上,只是因为它的外观就足以吸引路人的目光,那是一种低调而有内涵的知识感。而且,这本书的定价相对于其厚度和内容深度来看,绝对是物超所值。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但阅读体验却非常舒适,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书籍质量的极致追求。拿到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带着点复古又有点现代的撞色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微粗糙但很扎实的触感,让人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我本来对经济学这类话题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友好,大量的图表和案例穿插其中,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记得刚翻开前几页,就被那个关于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手”如何运作的描述给吸引住了,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掰开了揉碎了讲,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每天都在经历这些!” 这种叙事风格的流畅性,让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好几个章节,那种“恍然大悟”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其老派但又充满智慧的腔调,读起来有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更注重思想的慢慢渗透和积累。比如,它在探讨某种市场失灵的原因时,会不自觉地引述一些经典学派的观点,但这些引用绝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作为论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显得水到渠成。我注意到作者在用词上非常精准,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精准的语言描述变得清晰而有力。这种对文字精雕细琢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上。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每次都有新收获的工具书。

评分

我对这类非虚构类书籍的要求一直很高,不仅仅是信息量要足,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术语辩论,而是将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中,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商品会那样摆放,或者为什么某些服务的价格会波动得如此剧烈。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洞察力,仿佛是带你走进了一个秘密的观察室,让你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感,他既提出了强有力的论点,也顾及到了反方的声音,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反派”,这种成熟的观点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经济学雷达”都被打开了,看新闻、逛街时的感受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精妙,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结构,每深入一个主题,都会在前一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推演,但同时又会时不时地回头,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开头提出的那个简单问题。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的完整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或者“延伸阅读建议”,虽然这本书本身内容已经足够详尽,但这些小小的提示,像是指向更广阔知识海洋的灯塔,激发了我主动去探索更多相关领域的兴趣。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初级认知到高级分析的跨越。它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分析框架,教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构建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模型,这点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