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化学辞典,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高分子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等分支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明扼要的定义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设有便于检索的汉语拼音索引和外文索引。书籍评价四 初次捧起这本《化学大辞典》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物理上的分量,更是知识体系的沉甸甸的压迫感,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它卓越的组织性所化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无疑是业界顶尖水准。它深谙“信息可视化”的精髓,对于那些复杂的立体化学结构,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二维投影,还辅以必要的立体表示符号(如楔形键、虚线键),保证了空间想象的准确性。我发现,在对比不同同分异构体的性质时,能够一目了然,省去了我手动绘制和比对的时间。另外,它对物理化学参数的引用也极为严谨,所有数据都标注了来源的出处和测量条件,这在撰写严谨的学术报告时至关重要,避免了使用那些未经核实的“江湖数据”。我甚至注意到,在一些生物化学交叉的术语解释中,它也能保持高度的专业性,比如对酶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描述,清晰度甚至超过了我大学时使用的专业酶学教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高基准的、可信赖的信息源。
评分书籍评价三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咋舌,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的化学知识宇宙。我原本以为这种“大辞典”式的工具书,为了追求大而全,难免会在某些前沿领域有所欠缺。然而,我特意去查阅了关于纳米材料和绿色化学合成的最新进展,发现它的内容更新速度令人满意,收录了近几年领域内的一些突破性成果和新的反应命名法。特别是关于计算化学在预测分子性质方面的应用,它给出了非常详尽的介绍,甚至附带了常用算法的基本原理阐述,这对于我这种跨学科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命名法演变”这一块的探讨,详细列出了从早期习惯用法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标准的过渡过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献中出现的历史术语。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字母排序,而是将相关主题进行了逻辑性的聚合,使得读者在查阅一个概念时,能自然而然地触及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点,形成了知识的网络效应,非常适合做深度学术研究的参考。
评分书籍评价五 我是一个对化学史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这本书给我的体验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工具书范畴。它在很多词条的释义末尾,都会附带一个“文化/历史侧记”的小版块。比如,解释“法拉第常数”时,它会穿插介绍法拉第如何通过电解实验奠定现代电化学基础的历程;解释某些标志性反应(如维蒂希反应)时,也会简要提及诺贝尔奖授予背后的故事。这种叙事性的处理,使得冰冷的化学公式和定律瞬间充满了人文色彩和探索精神。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查阅一本字典,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化学探索之旅。此外,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但在经典文献中仍然会遇到的化学名词,它也保留了对应的解释,并明确指出其“已废弃”或“不推荐使用”,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书中的附录部分也做得非常实用,包含了大量的常用物理常数表和单位换算工具,这些都是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最容易忘记或查不到的琐碎信息,被集中整理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查阅效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性完美结合。
评分书籍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化学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有机化学那块儿总是感到云里雾里,各种命名规则和反应机理看着就头疼。但是这本工具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对于一个我怎么也记不住的反应,它会配上一个生动的类比,就像是把实验室里的操作搬到了眼前一样。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聚合反应的细节,我翻了好几本书都没找到满意的解释,最后翻到这里,发现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化学方程式,还详细分析了每一步的电子转移过程,配图也极其专业,颜色区分度很高,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背景”的穿插介绍,这让我知道这些知识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化学家们一步步摸索出来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书的装帧也很有分量,纸张质量很好,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印得非常清晰,即便是用放大镜看细节也毫无压力。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梳理或查漏补缺的化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私人导师,随时待命为你答疑解惑。
评分书籍评价二 作为一个在工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工具书的要求是效率和精准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常用的功能是它的检索系统,索引做得极其细致,无论是按化合物的通用名、IUPAC命名法,还是按特定的物理性质(比如熔点、沸点范围),都能迅速定位到目标信息。我前阵子正在为一个新材料的合成路线做可行性评估,需要快速对比几十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数据。翻阅那些老旧的、零散的资料库简直是噩梦,但有了这本书,我只需要查阅对应章节,几分钟内就能得到一个结构化的数据表,对比起来非常直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冷门”但实用的无机合成方法也有收录,这些内容往往在标准的大学教材中被一带而过,但在实际生产中却至关重要。排版方面,虽然信息密度很高,但通过合理的字体和符号使用,使得信息层级分明,避免了视觉疲劳。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工作中的决策速度和准确性,它不是一本用来“读”的书,而是一把用来“用”的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