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 :熊孩子出没怎么破?无厘头哭闹怎么解?教你判断儿童性格类型,读懂怪小孩的行为模式。
正确解读儿童行为密码,建立亲子间的亲密沟通,让孩子不做受气包、小皇帝、熊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内容简介
本书剖析了孩子常见的行为习惯,反复扔东西、不爱说实话、频频撒娇、越来越不爱学习、睡觉必须开着灯……遇到这些问题时,你是否心里感到生气和不解?
其实,这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爸爸妈妈只有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小秘密”,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不满情绪,培养正确的心态和世界观。
作者简介
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已出版的作品有《0~3岁宝宝完美早教方案》《80后新爸妈育儿经(0~7岁)》《与爸爸一起成长》《三代同堂育儿经》《好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正能量的孩子——找准心理时机教育孩子》《我的青春怎么了——男孩心理解读》《我的青春怎么了——女孩心理解读》等十余部畅销图书。
目录
第一章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求知学习的兴趣
第1节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兴趣心理” / 002
第2节 怎样挖掘孩子的求知能力——“求知欲望” / 007
第3节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潘多拉效应” / 011
第4节 怎么增强孩子学习的快感——“兴趣效应” / 016
第5节 怎样诱导孩子进取的兴致——“门槛效应” / 020
第6节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断地进步——“表扬效应” / 024
第7节 如何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动机心理” / 029
第二章
孩子遇到学习“停滞期”不可怕,关键是应对的态度与方法
第1节 怎样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态度效应” / 035
第2节 孩子成绩后退时怎么办——“激励效应” / 038
第3节 怎样让孩子尝到进步的甜头——“攀山效应” / 043
第4节 如何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成就效应” / 047
第5节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争当第一名—— “第十名效应” / 051
第6节 怎样才能帮孩子提升学习记忆力——“遗忘曲线” / 056
第7节 孩子越来越不想学习是怎么回事——“厌学症” / 061
第三章
良好品格是人的根本,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观念
第1节 孩子遇事总是悲观绝望怎么办——“斯万高利效应” / 068
第2节 为什么孩子总不说实话——“说谎心理” / 072
第3节 孩子的自卑心理很重怎么办——“杜根定律” / 077
第4节 怎样让孩子的好习惯持续下去——“强化定律” / 081
第5节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棘轮效应” / 086
第6节 务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皮尔斯定理” / 093
第7节 让孩子在认识错误的过程获得新知——“犯错误效应” / 098
第8节 指出孩子的错误时不应该简单粗暴——“瀑布心理效应” / 103
第9节 怎么让孩子认识错误带来的后果——“自然惩罚法则” / 107
第四章
当孩子行动古怪时,一定要了解他的情绪心理
第1节 孩子频频撒娇为哪般——“安全感效应” / 112
第2节 为什么孩子总是难以安静下来——“多动障碍症” / 117
第3节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 121
第4节 孩子为什么非常喜欢小抱枕——“恋物症” / 125
第5节 为什么孩子睡觉时总是开着灯——“怕黑恐惧症” / 129
第6节 孩子的情绪为什么会越来越烦躁——“超限效应” / 133
第7节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该怎么办——“避雷针效应” / 138
第8节 孩子为什么总是爱哭泣——“哭泣效应” / 142
第9节 孩子小小年纪为什么总说自己很累——“心理性疲劳” / 147
第10节 宽容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南风效应” / 152
第五章
多带孩子外出交往,教孩子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1节 教孩子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效应” / 157
第2节 孩子为什么总是从外表看人——“以貌取人心理” / 162
第3节 怎样让孩子把握交往中的分寸——“阿伦森效应” / 166
第4节 交往中孩子总是人云亦云怎么办——“从众心理” / 170
第5节 如何让孩子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喜欢——“亲和效应” / 175
第6节 如何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互助互利——“互惠原理” / 180
第六章
培养适应心理,让孩子学会适应各种新环境
第1节 孩子到了新环境怎么办——“自适应效应” / 186
第2节 如何培养孩子应对变化的能力——“迂回效应” / 191
第3节 怎样激励孩子面对新挑战——“鲶鱼效应” / 196
第4节 开学时,孩子过于紧张怎么办——“开学恐惧症” / 201
第5节 请将自由还给你的孩子——“鱼缸法则” / 205
第6节 对孩子的要求应适可而止——“倒U形假说” / 211
第7节 请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目标效应” / 217
第8节 请帮孩子调整好休息与学习的时间——“生物钟现象” / 222
精彩书摘
第1节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兴趣心理”
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杜威曾在他的《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一书中提出:努力是基础的学习的结果,和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说,关于对“兴趣”心理的研究,主要是由兴趣的环境和生理的影响因素、兴趣与智力关系以及孩子的学科兴趣等。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带有积极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无形地促进人们去学习与进取。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去努力,虽然可以得到不错的学习结果,但其过程往往是被动的或是感觉很辛苦的;而如果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则往往是主动的或感觉兴奋、快乐与轻松的。他说,这就是“兴趣”与“非兴趣”的差别。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持续而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它,从中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不感兴趣,就很难持续努力地学下去,自然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对此,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兴趣”是孩子的一种个性倾向,也是孩子心理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兴趣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之间也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
因此,“兴趣”虽然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但由于它与其他的心理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它对孩子的其他心理现象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孩子对写作文很感兴趣,那么,他的这种兴趣就是在长期与文字或写作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一看到关于作文类的资料,就会表现出一副爱不释手的喜欢神情,而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孩子对这件事物的兴趣反映。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从学习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它既是孩子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还能促进知识的长期积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因为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最大能量,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因此,兴趣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又可以产生新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所以说,孩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是他的“兴趣”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被大人所注意到,并且是否能够引导发展。
小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作文写得很不好,每次都被老师批评,为此爸爸妈妈辅导了她好多次,也不见起作用。
但是,小英有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小动物,比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只要是与动物有关的她都感兴趣,特别是对家里饲养的小白兔非常喜爱,总是炫耀地说:“看我的小兔子长得多漂亮,长长的耳朵、红宝石般的眼睛,洁白的长毛像白雪公主似的……”
“哦,原来小英这么喜欢动物啊!”爸爸发现了女儿的兴趣,便买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故事书给女儿阅读,并且有时间还陪她一起看,引导她讲一讲动物的有趣故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当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与动物相关的作文时,小英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全班第一,受到老师的夸奖。
当小英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终于欣慰地笑了。并且,此后又给小英买了几本小学生作文故事书,并引导她多阅读。渐渐地,小英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忆起来就比较快,而对不感兴趣东西,不管多简单都不一定记得住。如果小英对小动物不感兴趣,她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记忆与小动物相关的故事,更写不出与小动物相关的作文来。
可以看出,孩子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就会特别专注。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不会做出成绩。比如,让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孩子报考“乐学”专业,让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去考体育专业,那么,结果只能是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不会有任何良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通过慢慢引导,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杜威认为:“家长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予以细心观察,才能进入儿童的生活,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知道什么样的教材能使孩子学起来最起劲、最有成效。”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这往往就是他的“兴趣点”,而这个兴趣点,就是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如果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并有针对性地合理培养,就有可能助孩子尽快走向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
作为父母,我们除了要教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高素质人才之外,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其实,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不难,因为孩子往往最专注他所喜欢的事情,也最喜欢做他擅长的事情,平时多留心观察孩子对各种事物喜恶的表现,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只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才能鼓励他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这就需要我们养成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与爱好的习惯,比如:多观察孩子在反反复复地做哪些事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平时多问问孩子喜欢做什么;孩子听到音乐身体就想扭动,他可能比较擅长音律或肢体类的活动。
只要我们用心一些,就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且,不管你是否喜欢孩子的兴趣,都要以最大的热情去支持,这样会使孩子的人生充满乐趣和期待,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孩子玩各种游戏来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非常专注,表现得特别好,那家长就应该有意地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在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时,父母要引导与鼓励,绝不能盲目地去代替,要鼓励他将自己的才能优势发挥到极致。
家长要多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潜质,并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创造条件。
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兴趣转移法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唱歌,那么可以多教孩子唱儿歌、诗歌或是唐诗宋词等,这样能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可以把孩子对娱乐方面的兴趣,巧妙地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
二、探索研究法
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和同学、伙伴进行一些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探讨,这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在研究、探讨中,最能展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孩子的思想向深刻性、灵敏性和批判性发展,从而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
三、联想激发法
家长平时要赋予孩子多元化的生活,帮助孩子多接触和参与进去,让孩子在各种生活体验中展开联想,强化人生体验。这种多姿的生活,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学习要求,使孩子在联想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兴趣。
四、兴趣讨论法
可以说,“讨论”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让人出现激情的,所以平时要多与孩子展开一些有趣的话题讨论。特别是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孩子获得真知,利于群体互动式学习,还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五、自我突破法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前,家长要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并找准孩子喜欢的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
前言/序言
前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
父母的思想,就是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种子,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妈妈就像是一棵葱郁的树,在孩子的心灵埋下饱满的种子;爸爸就像一盏灯,为孩子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不断地提升孩子成长的正能量。
但是,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许多孩子心里都充满了负能量。那么,如何让孩子转变思维、心态,用正能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呢?譬如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在起跑线上吗?被量化的第一名就是赢在起跑线的定义吗?类似这样的教育难题我们要怎么解决呢?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技巧的,我们要从“心理”开始,因为最有效的教育是“走心”的教育。
教育原本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所以爱你的孩子,与他进行“心灵交融”,教育就变得简单多了。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要懂孩子的心,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个性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生活情况的孩子有不同的行为习惯,等等。
所以,我们只有掌握了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相关知识和概念,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从而详细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找到孩子生长发育的各个规律、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从中不断发现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而了解孩子的所思与所想,弄清楚孩子的个性、喜好,思想、行为、情感、情绪等成长因素,再因势利导、因人施策,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所以,教育不是让孩子“言听计从”,而是让孩子“心悦诚服”。最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教育。
有人说,人的身体是心理的一个“载体”,一个心灵脆弱、心理扭曲的人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一个人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为家长,我们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呵护孩子不断变化的心理发育,要明白身体的成长是自然的结果,而心理的成长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与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无视和无知。
要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教育孩子的机会有很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也很多,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去发现、有没有用心去引导,比如:当孩子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兴趣时;当孩子出现不端行为时;当孩子处于一个新环境时;当孩子做事遭遇失败时;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当孩子不断进步时;当孩子与他人交往时;当孩子发脾气时……
这时,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他们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又会产生哪些行为?这些行为符合情理吗?孩子为什么会自卑、恐惧、不思进取、性格偏激、行为怪诞、烦躁不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施行科学而合理的引导教育?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这些,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就需要一把“知心”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门,找到他们心中的症结,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懂点“教子心理学”!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能量的濡养,教育孩子也要找准心理时机。
本书内容,从孩子的成长规律与心理发展入手,着重研究孩子的个性弱点,分析孩子的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等,从而进行合理的干预及正确的化解。旨在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弥补性格缺陷,摒除心理障碍,强化成长优势,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引导孩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心扉之门:解读少年成长中的迷思与智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育儿仿佛成了一场与未知的赛跑。每个家庭都期盼着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个体。然而,从呱呱坠地的婴儿蜕变为少年,这个过程中充斥着无数的挑战与问号。孩子时而乖巧懂事,时而叛逆出格,他们的情绪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那些曾经的可爱瞬间似乎转眼就被新的“怪行为”所取代。父母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仿佛走进了孩子心灵的一扇紧锁的门,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那把开启的钥匙。 《心扉之门》正是为了回应这份育儿的焦虑与渴望而诞生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堆砌,也不是一套僵化的育儿法则,而是萃取了无数家庭的真实困境与温情时刻,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深刻理解的育儿智慧。这本书将带领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他们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以及潜在的需求。 洞悉不同阶段的成长密码:让理解成为沟通的桥梁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家长们建立起对儿童成长的系统性认知。我们深知,3岁的孩子与15岁的少年,他们的世界观、认知能力、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行为驱动力都有着天壤之别。书中将以清晰的脉络,逐一剖析3-6岁、7-12岁、13-15岁这几个关键年龄段儿童的典型心理特征和行为变化。 3-6岁:探索世界的“小小科学家”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他们的世界由感官驱动,一切皆为新鲜事物。他们开始尝试独立,但也伴随着分离焦虑和固执。你会发现,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了“为什么”,每一次的探索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状况”。书中将深入分析这个年龄段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解释他们为何会表现出诸如“不听话”、“沉迷于某种玩具”、“拒绝上幼儿园”等看似“不讲道理”的行为。我们将教你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如何用耐心和理解来处理他们的情绪爆发,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而非一味地强制。 7-12岁:社交与规则的“小大人”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步入更广阔的社交圈,学校、朋友、同辈压力成为影响他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他们的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开始理解规则的意义,但同时,对公平的追求、对同伴的认同感也变得尤为重要。这个时期,你会面临孩子在学业上的压力、与同学的冲突、以及一些微妙的社交难题。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为何会在集体中表现出从众心理,为何会对某些规则产生质疑,以及如何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规范。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沟通技巧,让你能够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共同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13-15岁:重塑自我的“青春期先锋” 青春期,无疑是儿童成长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之一。荷尔蒙的剧烈变化,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独立空间的渴望,让这一时期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但也变得“难以捉摸”。他们开始质疑权威,渴望被理解,但又常常用叛逆的外壳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家庭的界限、父母的管教方式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将直面青春期的种种“怪行为”,如:顶嘴、沉迷网络、情绪波动剧烈、对家长冷漠等,深入剖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们将提供一套全新的沟通理念,教你如何放下控制欲,尝试与孩子建立伙伴式的关系,如何在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度过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 解码“怪行为”背后的密码:从“为什么”到“怎么办” 孩子所谓的“怪行为”,往往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内心需求和情绪的信号。这本书将带领你成为一名敏锐的“儿童行为侦探”,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情绪的秘密花园: 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变化莫测,但每一种情绪都有其根源。无论是愤怒、沮丧、恐惧还是嫉妒,本书都将详细解析这些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你将学会识别孩子情绪的信号,理解他们情绪爆发时的真实需求,并学会用共情、接纳的方式来安抚他们,引导他们健康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需求的呼唤: 每一个行为,无论多么“怪异”,都可能是在呼唤某种被忽视的需求。可能是对关注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求,对自主性的需求,甚至是想被尊重的需求。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你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在需求,并教你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沟通的艺术: 很多时候,“怪行为”的产生源于无效的沟通。家长们常常在说教、指责、威胁中迷失方向,而孩子则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选择逃避或反抗。本书将打破传统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对话模式,提倡一种更加平等、尊重、真诚的沟通方式。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有效倾听”和“积极表达”的技巧,教会你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如何在出现分歧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解锁高效沟通的黄金法则 “我说的话,你怎么就是不听呢?”这是无数家长内心的呐喊。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说”这个核心问题,为你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沟通策略。 “请”与“谢谢”的力量: 很多时候,一句话的语气和措辞就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本书将强调积极语言的重要性,教会你如何用肯定、鼓励、请求的语气取代命令、否定、指责,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听从。 描述事实,而非评价: 我们常常会陷入对孩子行为的评价,例如“你太懒了”、“你真笨”。这样的评价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抵触。本书将教你如何客观地描述事实,例如“我看到你的玩具散了一地”,然后提出你的期望,例如“我们一起来收拾好,好吗?”,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清晰的指令与界限: 孩子需要清晰的指令和适度的界限来建立安全感和规则意识。本书将指导你如何给出简洁、明确、可执行的指令,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以及如何在执行规则时保持一致性和坚定性,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倾听,是最好的回应: 沟通是双向的。很多时候,家长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本书将强调积极倾听的重要性,教会你如何通过眼神交流、点头、复述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理解,从而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故事与榜样的力量: 枯燥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本书将提供一些通过故事、比喻,甚至家庭小游戏的方式来传递育儿智慧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同时,你也将认识到,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心扉之门》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连接、共同成长的宝贵旅程的指引。它将帮助您从“管”孩子的模式,转变为“育”孩子的模式,从“解决问题”的焦虑,转变为“理解需求”的智慧。翻开这本书,您将打开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找到与他们和谐相处的钥匙,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理解与成长的家庭氛围。让这本书成为您育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陪伴您和孩子一起,拨开迷雾,看见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