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吼不叫养成男孩108招
定价:38.00元
作者:陶红亮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55236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吼不叫,走进男孩的内心。
没有教不好的男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精彩同类作品推荐:
《不娇不惯养成聪明女孩108招》
内容提要
本书从如何走进男孩的内心,怎样培养男孩的独立性、责任感、智商、情商、沟通能力等方面,结合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全面总结了“不吼不叫教育男孩”的108招。
用理性和智慧的方法教育、培养出自信、自立、充满爱心、有责任感的男孩。
目录
作者介绍
陶红亮,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先后从事教育、出版行业多年,曾供职某教育出版集团,任高级策划。长期关注外教育,对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入研究,倡导“平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已出版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早期教育著作多部,《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创下10万册,受聘各学校讲课。
其主要作品:《妈早教决定孩子的人生》《做老师眼中的好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点》《卡尔威特的教育智慧》《哈佛的教育智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智商情商加速跑》《好的性格成功的开始》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读者,理论性的东西我总觉得消化起来比较慢,而这本书的整体调性似乎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爱与自由”的哲学书,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手把手教你如何应对那些让人抓狂的瞬间。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对家长“痛点”的精准把握,比如处理“玩具抢夺战”或是“写作业拖拉症”的特定桥段,都有专门的板块去讨论。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解决方案,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父母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不要发火”的口号,而是深入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然后给出具体、可执行的对话脚本和行为引导步骤。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成功地减少与孩子之间的“音量竞赛”,哪怕只是一周有两三次成功的非暴力沟通,那它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价格。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帮助我重塑自己的育儿习惯,从根源上改变反应模式。
评分收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感受到了纸张的厚实感,这让我对出版社的选材很满意,毕竟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书,耐用度也很重要。我翻阅到关于“情绪的命名”那一节,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它提到要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你很生气”的标签。这种深层次的语言引导技巧,我觉得是区分普通育儿指南和专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冲突的爆发,源于孩子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内心的感受,只能通过哭闹或反抗来表达。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那么后续的管教自然会事半功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情绪词汇表”或者情景导入语,让我能立刻运用到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揣摩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我一开始是被书名里“不吼不叫”这几个字吸引的,毕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管理对父母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回来,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秘籍”。翻开目录,内容结构看起来非常清晰,条理分明,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晦涩难懂,大段的理论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场景模拟,这点非常实用。我注意到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的部分似乎篇幅不小,这让我非常期待,因为我常常觉得和孩子沟通时,自己总是急于表达观点,而忽略了真正去听懂他内心的声音。整体装帧和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觉很舒服,捧在手里阅读体验很棒,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加分项。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核心章节,但仅从排版和目录的设置来看,它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了一个“靠谱”的初步印象,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能真正解决我日常育儿中的痛点。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或宣传语中提到了“108招”,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具体,像是一个完整的工具箱。我个人对数字化的、有明确数量限制的指南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因为它暗示着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而不是随便堆砌的篇幅。我更关注的是,这108招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是从基础的建立安全感到进阶的冲突解决策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我非常厌恶那种每招之间毫无关联,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出完整体系的书。我希望它能像一套武功秘籍,每一招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应用时机,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育儿技能的稳步提升。如果能附带一些自我评估的小测试,帮助家长定位自己目前最欠缺哪一方面的技巧,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名字,陶红亮,我之前在一些育儿论坛上依稀见过,似乎是一位在亲子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这种带有作者个人品牌背书的图书,通常在内容深度上会有一定的保障,不至于流于表面。我更倾向于相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所总结出的方法论,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我比较好奇的是,它如何平衡“规则建立”与“情感连接”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育儿支柱。很多时候,当我们强调规矩时,孩子会感到被压抑;而当我们过度强调理解和共情时,又怕孩子失去界限感。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并提供成熟的“拿捏”技巧,那将是巨大的收获。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它似乎在强调一种“高情商的坚定”,这正是我努力想达到的境界。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温和不等于妥协,坚持也不一定需要提高嗓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