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周恩來侄女、瀋鈞儒長孫媳、12歲入住中南海西花廳的周秉德女士,本書為紀念周恩來逝世40周年之作。作者以親曆者視角,詳盡講述瞭周、鄧不為人知的生活、工作細節及高尚情操,其間有寶貴的周、鄧口述和涉及頗廣的真實曆史事件、人物碎片,對現當代史、周鄧研究均有一定價值。
本
作者簡介 作者:周秉德 周恩來的長侄女,瀋鈞儒的長孫媳。自12歲住進中南海,周秉德在周恩來身邊生活瞭十餘年,並在周恩來逝世後經常陪伴鄧穎超。周恩來夫婦無嗣,周秉德因此成為與他們關係最密切的晚輩。曾任第九和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社副社長。現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周恩來鄧穎超研究中心顧問、北京黃埔同學會宣傳委員、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發起人。著作:《我的伯父周恩來》、《親情西花廳—我們心中的伯父伯母》(閤著)、《周恩來詩聯集箋注》(周秉德主編)、《百人訪談周恩來》(周爾鈞、周秉德主編)等。 目 錄 目 錄第一章 初入中南海一、豐澤園內第一次見伯伯,他與爸爸長得真像 2二、伯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帶我登上天安門 13三、和毛主席一起午餐 14四、毛主席為我題詞“好好學習” 18五、火車站上第一次見七媽,引齣瞭一個“親媽”的故事 20六、伯伯看我穿第二身小西裝時批評說:怎麼又一套?浪費! 22第二章 成長在西花廳一、因為父親職位低房子太小,我們三個孩子都住進瞭西花廳 28二、父親脫離革命的隱情 33三、不要想靠伯伯的關係,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 38四、參加義演為抗美援朝齣力 40五、不慣孩子,“無理取鬧堅決不允許” 42六、秉宜拉伯伯去中山公園看花 45七、秉鈞要車被拒,“汽車是國傢給伯伯工作用的” 48八、伯伯矯正秉鈞駝背的習慣 50九、跟隨伯伯去頤和園看望七媽 51十、七媽帶我到中海避暑,我學會瞭劃船 54十一、我與普通戰士是平等的,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55十二、在伯伯教育下知道要以國傢為重,決心當鄉村女教師 57十三、我們和伯伯、七媽在海棠樹下 60十四、春節的西花廳聚會 62十五、隨七媽為伯伯齣訪送行 65十六、與七媽同遊陶然亭 66第三章 深情厚誼一、母親翻齣瞭幾十年前七媽寫來的多張便條 70二、伯伯讓我父親提前退休 73三、伯伯每月從自己工資中給我們傢補助 76四、伯伯七媽對其他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補助 80五、因為是總理的弟弟,父親沒能迴到故鄉懷舊 85六、有情有義又念舊的伯伯 87第四章 敬老養老一、六爺爺成瞭唯一由伯伯親自批準任命職務的周傢親屬 92二、伯伯又從淮安接來瞭八奶奶,最後還為她養老送終 96三、為六爺爺過八十大壽,伯伯親自下廚做傢鄉菜 101四、四爺爺、四奶奶在世時就誇伯伯孝順,七媽知禮 105五、並不太懂革命道理的爺爺,最惦記著鬧革命的兒子 110六、伯伯沒能與爺爺見上最後一麵,悲痛欲絕,對七媽大發雷霆 114第五章 一波三摺的愛情一、伯伯用親身經曆教導我如何對待感情 122二、中蘇關係日趨緊張,注定我與留蘇迴國的大學生有緣無分 127三、相親對象是與伯伯有至交的瀋鈞儒老的長孫 135四、我騎自行車把伯伯七媽送我的結婚厚禮送到婆婆傢 143五、關於伯伯七媽的婚宴傳聞 146第六章 諄諄教誨一、伯伯關心我的工作,不許受特殊照顧 152二、參建密雲水庫,伯伯六到水庫工地 154三、黨和國傢的需要就是第一誌願 163四、用兩個周末召開的一次傢庭會議 171第七章 親曆“文革”一、麵對造反派的隔離審查,我就沒想過講齣伯父是周恩來 188二、在伯伯辦公室門上給他貼“大字報” 192三、15歲的小妹帶著七媽的親筆信乘火車突然來到西安 195四、爸爸半夜裏被秘密逮捕 199五、“你爸爸被抓,就因為是周恩來的弟弟!” 204六、聽說鄰居不相信我會是周恩來的親戚 214第八章 鞠躬盡瘁一、有人用30多年前的“伍豪事件”來整伯伯 218二、伯伯送照片嚮我道彆 225三、我與伯伯最後一次通電話 233四、因為一時疏忽,我沒能與伯伯見最後一麵 238五、抱病堅持工作的伯伯忍辱負重,力挽狂瀾 241第九章 送彆伯伯一、嚮伯伯遺體告彆,不可影響正常工作 252二、七媽撲到伯伯的棺槨上:“我再也見不到你瞭!” 255三、“外麵有任何傳言都不要相信” 258四、七媽在伯伯追悼會後的重要講話 259第十章 七媽的曆次談話一、粉碎“四人幫”後七媽與我的談話 268二、七媽講身世 269三、七媽對我迴憶伯伯與張若名的故事 272四、伯伯他鄉痛失親子,七媽産後幾度脫險 274五、七媽指齣:曆史劇、政治劇,要尊重曆史 279六、16年後的一次叔嫂相聚,七媽道委屈 279七、七媽“不但空前也是絕後”的牢騷 285第十一章 陪伴七媽一、禮輕情意重—我和七媽互送禮物 290二、與七媽共賞西花廳的海棠花 293三、“你看,找找我在哪裏?” 295四、追蹤伯伯的足跡 296五、七媽給攝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來》作者的吻 299六、七媽的第二份遺囑 301七、國慶35周年前七媽第一次同意裝修西花廳 304八、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為七媽過生日 307九、媽媽帶我們去看七媽 314十、七媽最後的日子 315十一、送彆七媽 319十二、送彆婆婆和丈夫骨灰入海 321附錄 永遠的懷念一、周同宇(恩壽)口述:周總理的傢族和幼年、青少年時代 324二、伯伯誕辰100周年、110周年紀念等 330三、七媽誕辰100周年、110周年紀念等 343四、憶伯父伯母多年來對我們的教育與要求 346五、李文娜對我迴憶她與伯伯的偶遇 348六、香港赴展見聞—蔣經國先生曾稱贊伯伯周恩來 349七、硃汲老先生對我談伯伯 352八、伯伯“人民外交”的又一傑作 353九、發現伯伯在廣東國民革命政府擔任的第一個重要職務 359十、在光山參觀七媽的祖居 360十一、西花廳海棠花再撒海河寄緬懷,瞻仰七媽雕像 364十二、知名海外華人對我伯父伯母的紀念 372盡管我無法知曉具體的故事情節,但基於作者的身份和主題,這本書顯然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傢風”與“使命感”的代際傳承。周秉德女士的迴憶,必然會穿插著她對伯父伯母人生哲學的感悟與繼承。我更關注的是,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身居高位的兩位領導人,是如何在教育下一代時平衡“國傢責任”與“傢庭親情”的。他們是如何嚮一個晚輩解釋他們所肩負的重擔,又是如何言傳身教地將傢國情懷植入她的心中?這種關於教育和榜樣的力量的探討,對於當下社會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期待看到,在那些充滿溫情的傢庭場景中,蘊含著怎樣深刻的政治遠見與道德操守,這些無聲的教誨,想必比任何宏大的口號都來得更有力量,也更容易在讀者心中生根發芽。
評分閱讀傢族迴憶錄,最吸引我的永遠是那些“未經修飾”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而非高屋建瓴的政治論述。我猜測,周秉德女士作為親曆者,她的敘事視角必然是極其獨特的,她能捕捉到那些宏大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關於“人”的瞬間。比如,在莊嚴肅穆的晚宴之外,周恩來總理私下裏如何與傢人相處?鄧穎超同誌在處理傢務瑣事時,是否也會流露齣普通女性的細膩與堅持?這些微觀的切片,纔是真正觸動人心的力量所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去描繪他們,既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貶低,而是展現齣他們作為伯父伯母的真實麵貌——那種在重壓之下依然保持的操守和溫情。這種代入感極強的敘述方式,遠比官方記載更具感染力,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波瀾壯闊曆史背後,一份份樸素而真摯的愛與責任。這種“私密性”的披露,是任何官方文獻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本書所蘊含的“親曆者視角”的價值,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這種視角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天然地帶有一種過濾和提煉的傾嚮——作者並非一個旁觀者,而是深深植根於曆史事件中的一員。這意味著,她所講述的故事,很可能包含瞭許多不為人知的“幕後花絮”或個人化的解讀。我深信,一個在他們羽翼下成長的侄女,對伯父伯母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無數次日常接觸和耳濡目染之上的,這種理解是深刻的、有溫度的,是無法通過資料堆砌而成的。這種視角帶來的敘事優勢在於其信服力,讀者會更願意相信一個血脈相連的親人的講述,因為他們分享瞭共同的記憶空間。這種迴憶錄往往能展現齣偉人身上那些柔軟的、人性化的側麵,幫助我們建立起一種更完整、更立體的曆史認知,從而使我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從“教科書式的敬仰”轉嚮“基於理解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溫潤的質感,仿佛在翻開扉頁之前,就已經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曆史底蘊與傢族溫情。封麵那幾張精選的照片,雖然我無法得知具體內容,但僅從光影和構圖的暗示來看,便能窺見一斑,它們無疑是精心挑選的,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既莊重又親切的敘事基調。我特彆欣賞那種對細節的打磨,從紙張的選擇到字體排版的考量,都透露齣一種對“周恩來、鄧穎超”這樣重要曆史人物的敬畏與珍視。這種用心的製作,不僅僅是對內容本身的尊重,更是對一代偉人精神風貌的一種緻敬。一本好的傳記,其物理形態同樣是情感傳遞的重要載體,好的開本和裝幀,能讓人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觸摸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時光。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這種高品質的視覺體驗能與文字內容完美融閤,共同營造齣一種沉浸式的曆史現場感。我相信,對於許多和我一樣,對那段歲月心存敬意和好奇的讀者而言,僅僅是捧起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
評分從內容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篇幅和圖片容量似乎非常可觀,尤其是大量的圖片素材,這無疑為文字提供瞭有力的佐證與補充。圖片,尤其是那些首次麵世的珍貴影像,往往比韆言萬語更能直擊人心。我設想,這些四色印刷的影像,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射。它們或許能捕捉到周總理與鄧阿姨在特定情境下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這些無聲的畫麵,往往蘊含著比文字更豐富的信息量。對於我們這些後輩讀者而言,能“親眼看到”他們年輕時的風采,或是在特定曆史事件前後的瞬間定格,無疑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教育。圖片的質量和印刷工藝,對於這類以視覺材料為重要支撐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如果能保證色彩的真實還原度和清晰度,那麼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將大大提升。我期待這些圖冊能成為解讀他們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讓抽象的曆史人物變得立體而鮮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