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状况调查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丛中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300200736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的课题成果,内容包括对北京、上海等15个省级妇联家庭教育管理机构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和典型调查报告,以及在江苏、山东等六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这些调查分析报告有助于了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问题,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主任、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儿童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儿童发展、素质教育、潜能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文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家长们普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知识了解较少,对于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难以自行解决,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且由于社会分化,不同阶层家长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和社会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 育水平,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还未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从业资格管理混乱,这使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质量难以保障,迫切需要加强管理,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指出,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
序言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指导服务供给侧”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它没有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家长不重视”或“学校责任过大”,而是将视角聚焦在了那些真正执行指导任务的专业人员身上。书中详细梳理了现有指导师资的准入门槛、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以及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职业倦怠和资源匮乏困境。特别是一段描述基层社区指导员面对大量个案,却缺乏持续性督导支持的情境,读来令人心酸。这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长,但提供服务的专业队伍却处于“超负荷运转”且“身份模糊”的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将“服务提供者”这一环置于聚光灯下,并提出了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的迫切性。这对于正在谋求教育改革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操作性的内部参考,远比那些空泛的政策口号更有分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仿佛是一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笔记,充满了鲜活的口述历史感。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倾听那些被主流教育话语边缘化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非传统家庭结构”的关注,例如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在寻求教育指导时所遇到的文化障碍和体制性排斥。书中引用了几位农村母亲的访谈记录,她们描述了在县城培训班里,听不懂那些城市化的教育术语时的窘迫与无助,那种强烈的“被排斥感”跃然纸上。这使得这本书的讨论跳出了狭隘的“精英视角”,真正触及了中国社会多元化家庭形态下的教育需求。它不仅仅是在“调查研究”,更是在“记录”和“确认”了这些群体的存在感和他们对高质量支持的渴望。这种人文关怀的底色,让原本严肃的报告多了一份温度和厚度。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竟然开始大胆尝试提出一些“非常规”的改革思路。在普遍呼吁增加投入、加强监管的背景下,它居然提出了对“教育指导的去机构化”的探讨。它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平台,构建去中心化的、基于兴趣和需求的互助式指导网络,以此来弥补传统层级化、官僚化服务机构在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上的不足。书中甚至模拟了一个“数字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框架,虽然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有僵化模式的想象空间。这种从现实问题出发,却敢于触碰体制边界的理论探索,让这本书从一份合格的调研报告,跃升为一份具有前瞻性思考的政策蓝图的雏形。它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家庭教育的未来,或许不在于修补旧的围墙,而在于搭建新的桥梁。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报告,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官方文件汇编,而是带着一股深入一线调研的朴实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对当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差异性的细致描摹。比如,书中对于城市“学区房”现象背后,家长在寻求专业指导时所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用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精英阶层与普通工薪家庭在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上的巨大鸿沟。更进一步,作者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尝试搭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解释这种结构性不平等是如何固化并影响代际流动的。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个案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充实。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熟悉的“一隅”,去审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权力结构与资源倾斜。读完后,你会清晰地意识到,家庭教育指导不仅仅是“教家长如何管孩子”,它深刻嵌入了社会治理与公平正义的宏大命题之中,其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想象。
评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研究的严谨性值得称赞,它超越了传统的问卷调查模式,引入了大量的质性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案例选择和数据交叉验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我注意到它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出台后,对基层服务体系产生的滞后效应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例如,它如何对比了世纪之交与近十年间,国家层面政策信号传导至社区层面的效率差异,并结合地方财政投入的波动性,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评估模型。这种对“政策生命周期”的追踪分析,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很多同类研究往往只关注“现状”,而这本书则试图揭示“现状”是如何被历史进程和制度惯性塑造而成的。这为理解当前体系的局限性,提供了一个具有深度历史感的透视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